張釗熇
當(dāng)代作家安妮寶貝的文字對我而言始終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她的一切麻木、掙扎、過分冷靜、對人群的淡漠疏離,一度讓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仿佛用一把解剖刀,劃開了世界這具橫陳的軀體。她思考我的思考,熱愛我所熱愛,尖銳地看到了物質(zhì)膨脹的世界背后可怕的空虛。她的頹廢文字,于我如鮮紅罌粟,欲罷不能。
境遇催生人格。我不知道她幼時經(jīng)歷了什么才凝練出這樣一種清冷而犀利的文字,至于她的生平,我多次搜索卻收獲寥寥。我不知道怎么形容第一次讀她作品時,那種前所未有的契合感,我不知道怎么會有這么一個人,和我的精神境界如此相似。在那段艱難的時期里,疼痛,沉重,虛弱,無力,萬念俱灰,孤立無援,種種感受在安妮的作品里得到了完美的表達和釋放,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身體和意識在虛無感中紛紛碎裂”,對周圍發(fā)生的一切產(chǎn)生懷疑,這些,是真實的么?我真的存在么?我的生命意義何在?
正是這樣特定的經(jīng)歷和品性,讓我總是看到烙印在無數(shù)人臉上的內(nèi)在的空虛,如同世俗的局外人。即使過度活躍的思考導(dǎo)致我經(jīng)常性頭痛,但我依舊相信,負擔(dān)越重,生命就越真實存在。我必須信任生活里最真實的內(nèi)容,而不被它的表象蒙蔽。如果按照安妮的一篇文章所說,這是一種“危險的美感”,注定了一種類似于虛無的追逐方式,是已經(jīng)和結(jié)局無關(guān)的激情。我知道我的路途與別人不同,喜歡危險高處,跌下去會死,走過去是虛無,注定漂泊一生,但這是我的支撐所在。
“她靈魂里的那些花朵,只能獨自消亡在高山處的寂寞中,自生自滅?!蔽覀兒妥约鹤鲋罒o休止的斗爭,陷入內(nèi)心的深沉黑暗無法自拔,不斷掙扎,不斷行走,為了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寧可付出巨大的代價。
為了找尋真理,愛,存在。
睜開了一只世俗禁忌的眼,仿佛看到世界背后的脈絡(luò)、實質(zhì)所在。
于是漸漸質(zhì)變,從開始讀安妮時只對她的麻木、孤獨感同身受,到如今,看到她看似頹廢文字背后的寧靜和美。于是漸漸,在自我永恒的天性,與世界和大自然的一切結(jié)構(gòu)秩序中,我發(fā)現(xiàn)了完美的契合,找到了與自然秩序相對應(yīng)的精神秩序。原來我的內(nèi)心不是空虛無助,而是有著豐盛、細微和優(yōu)美,我對這世界有了更敏銳深刻的體會。從來,越是超越眾生的精神越是深藏不露,難以觸及。它們這樣寂寞地高過了一切連綿起伏的山脈,在萬籟俱寂,萬物寡言處,孕育而生。
“人與花,花與月,月與地,地與空,兩兩相望,意興闌珊?!弊蛞躬氉陨⒉綍r,抬頭望天,一瞬間仿佛被吸了進去,那天空闊大、迷幻,紫黑色的朦朧云朵,旁邊映襯著詭異卻美麗異常的枯枝,自然的美和宇宙渾然一體的完整性籠罩天地。我情不自禁仰頭旋轉(zhuǎn)起來,這一刻,亦真亦幻,天人合一,心里產(chǎn)生巨大的滿足?;腥幻靼?,存在的意義,在于感受美。
真實的存在,還在于夜中不能寐時,起坐鳴琴,在于小樓中傾聽一夜春雨時的寧靜,在于能“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在于“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的仙姿,在于做得到“今朝有酒今朝醉,眼底有花莫掉頭”,在于動蕩歲月里依舊存在的寧靜美好,在于雖然“欲言無予和”,也能“揮杯勸孤影”,在于即使稍稍觸碰天上的明月,也能抖落一地的感動。在于愿軒窗敞啟,聽金蟬曼唱,微風(fēng)落葉。藥囊詩卷閑行后,香灺燈光靜坐中。
生命始于無,逝于空,我們能帶走什么?唯江上清風(fēng)與山間明月,愿與君共適。于是這時,安妮又說道:“她知道什么是美,并甘愿為美消耗生命?!?/p>
這種對待生命和美的態(tài)度與林語堂先生不謀而合,而先生揭示的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命特質(zhì):“人們的愛美心理,不是受書本的教導(dǎo),而是受社會行為之熏陶,因為他們生長于這個風(fēng)韻雅致的社會里。”“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劇。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像一個清醒了的夢幻者。吾們常常求之于自然,以自然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喪失了進步與國力,吾們還是很悠閑自得地生活著。”
從前的人們不理解工業(yè)文明的浮躁功利,寧愿在茶水的氤氳霧氣中消耗半天的時光。想必這也是中華民族以不變應(yīng)萬變,從而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一大原因吧。我們以一種慵懶的姿態(tài)站在世界東方,然而屹立不倒。
至于生命存在的另一重要意義,我想,是自我。
“我的思想,要用以謀生。還有無怨的心,用來體會廣闊的風(fēng)景和擦肩的靈魂。想要的生活其實非常簡單。追尋它的路途卻迂回翻覆。但是生命的時日如水流逝。沒有任何人可以敷衍。在陽光下我看著自己寂靜的手心。生命的蒼涼和絢麗,是自己的選擇。”
那么如何認識我自己。自己是自己最了解也最不了解的。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模樣,知不知道自己的追求、初心究竟是什么,了不了解自己的性格,是否保持了自己的獨特性,每天奔忙的事情對于自我是否真的存在價值,有沒有遵從“靈性良心”的指引……
生命成長的過程漫長而奢侈,而我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我自己。如同《烏合之眾》中揭示的,群體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個體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那么是否存在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信仰缺失,我們是否能真切體會到自己獨特的存在?
小時候,腦海里突然蹦出“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些問題,突然對于自己的肉體產(chǎn)生一種陌生感,陷入這個問題,長久恍惚不得解。想來還需要時間去答復(fù)。
現(xiàn)在學(xué)會每天用筆記錄下心情,第二天重溫的時候?qū)τ谧约罕阌辛烁盍私狻N乙恢眻孕?,能真正陪伴你,懂你的人,只有自己,看著每天記下的文字,自己能給予自己意想不到的溫暖和理解。像暖風(fēng),像擁抱,像和鳴琴瑟。
只想在時代這火熱洪流中找一處涼蔭,靜可觀人,虛能修己,以瑤林瓊樹之姿,真實地活著。希望能成為語堂先生所言那清醒的夢幻者,繼續(xù)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