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玲
閱讀分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曾提出過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這一問題對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依然值得思考。其實不僅在電影領域,在很多其他領域我們無疑都需要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我們應該為此多多努力。
與其他類型的影片相比,科幻片憑借瑰麗的想象、酷炫的高科技和震撼的視聽效果往往更容易輕松“圈粉”,有的不僅能賺得缽滿盆滿,還會被觀眾紛紛點贊并奉為經(jīng)典,但大部分卻是滿屏“槽點”,被批得體無完膚。
其中“槽點”的火力大多集中在影片中無厘頭的紕漏上。比如《星球大戰(zhàn)》中激光武器會釋放出炫目的激光束,但實際上人類是看不到激光的。總之,科幻片中類似的科學漏洞不勝枚舉,以至每逢科幻大片上映,便有科學家坐不住了,紛紛跳出來解惑糾錯。
有人說,看電影就圖一樂,又何必如此較真?雖說科幻不等于科學,但科學對于科幻作品來講還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科幻又和奇幻或其他幻想類作品有何區(qū)別呢?所以,對于科幻片的科學性,還真有不少人在較真。
曾以6.65億元票房橫掃全球的科幻大片《星際穿越》,至今仍被科幻迷們津津樂道,影片中彎曲時空、超光速的驚艷場面使不少科學家“路人轉(zhuǎn)粉”。電影中黑洞應該長什么樣?高維度空間的場景如何呈現(xiàn)?這些都是經(jīng)過仔細計算的。如果沒有科學家的專業(yè)推算和指導,這部“燒腦”影片僅靠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是很難完美呈現(xiàn)出來的。站在《星際穿越》背后給予指導的這位科學家,便是全球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
另一部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片《火星救援》同樣讓科學家為之驚艷。影片中對美國太空發(fā)展的描述細致且精準,這曾一度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誤以為其原著是內(nèi)部員工所寫。其實原著作者安迪·威爾只是一位沉迷于相對論、軌道力學和載人飛船的太空宅男。為了確保小說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威爾曾從網(wǎng)絡讀者中挑選了約3000位粉絲來給《火星救援》挑錯,并請他們提出更合理的建議。嚴謹?shù)男≌f為影片的成功打好了根基,《火星救援》最終斬獲了6億元票房,并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多個獎項,成為科幻片中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又一經(jīng)典之作。
從這兩部經(jīng)典影片的制作、票房及影響力來看,嚴謹?shù)目茖W性無疑會給科幻片加分不少,觀眾們也愿意為這種“燒腦”又“走心”的科幻片買單。
如何讓科幻片的科學性更經(jīng)得起推敲,又如何通過科幻電影進行生動的科普?美國國家科學院似乎找到了一條有趣的出路。2008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了“科學與娛樂交流”的項目,專門負責為科幻電影和電視劇提供咨詢,其中就包括了漫威的所有電影,相當于為好萊塢提供了一條“科技咨詢熱線”。電影《阿凡達》中虛幻的“潘多拉”星球,就是科學家利用新開發(fā)的視覺技術幫助該片導演卡梅隆創(chuàng)建的。
反觀國內(nèi)科幻電影的“難產(chǎn)”現(xiàn)象,不禁讓人有些唏噓。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曾為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科幻電影《三體》提供過科學咨詢,“一部好的科幻電影不僅需要專業(yè)的電影主創(chuàng)團隊,更需要與科幻作家、科學家之間緊密合作與配合。但對于中國電影人來說,與科學家配合參與劇本的原創(chuàng)和監(jiān)制這種觀念還有待升級”。
(林冬冬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