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德
一些老東北人的舌頭有點懶,在以r為聲母的字那里往往不肯翹一下,r都變成了y,“人”說成“銀”,“日”說成“億”,“任務(wù)”的“任”說成“印”。“任”在姓氏上讀如“人”,許多人卻又不知道,不知怎么轉(zhuǎn)了音,往回拐了一下,有任姓大夫,硬被叫成“尹大夫”,叫得久了,大夫本人也只好聽之任之。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陳寅恪的名字火起來了,火是火了,人雖作古,還不能算古人,陳寅恪的“恪”字的讀法卻弄不清了?!般 弊直旧砗芎唵危挥幸粋€音,讀如“客”,到了陳寅恪這里,卻復(fù)雜了,硬是多出一個音,被讀成“卻”了。
東北人舌頭懶,把“恪”讀成“卻”的卻是舍了容易就麻煩,讀“恪”,舌根稍一用力就出來了,讀“卻”,卻是嘴唇也要用力。據(jù)說陳寅恪的夫人、女兒、助手和學(xué)生無一不是念“恪”為“卻”的(參見蔡鴻生《仰望陳寅恪》),人家家里人都這么念,助手和學(xué)生自然也得跟著這么念,這倒是讀“卻”才對的有力證明,我不明白的是,莫非陳寅恪的家人說不出“恪”音,竟至于說成“卻”了?“恪”原作“愙”,形似近“愨”,由“愙”而想到“愨”,是以讀錯了?卻也未必吧。
“恪”原只有一個讀音,這就更麻煩,總不能因為有人讀錯,就要讓“恪”字在字典上多一個讀音。于是,討論的文章也不斷出現(xiàn),就我所見,黃延復(fù)先生的那篇《陳寅恪先生怎樣讀自己的名字》可以終結(jié)這個問題,他在文章中搬《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搬教授學(xué)者的書信和回憶文章,搬陳寅恪親朋故舊的親口所講,甚至搬出陳寅恪來讓他自己說話,最后證明,讀“恪”,不讀“卻”。有力的例子不用多,兩個就夠。一自證:陳寅恪1940年致牛津大學(xué)的親筆英文信落款是“Yinkoh”;一旁證,是這樣:
筆者前些年曾因事往訪清華圖書館元老畢樹棠先生(已故),談話間提到了陳先生的名字,他用濃濃的膠東口音說出“陳寅ker”三字。當(dāng)時我很詫異,因為他當(dāng)年同包括陳先生在內(nèi)的一批清華老前輩都“過從甚密”。我問他為什么不跟著大家讀“què”或“quó”?他說他曾經(jīng)問過陳先生,陳先生告訴他“恪”應(yīng)讀“ke”音;他又問“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有這個必要嗎?”
陳寅恪是不會讓文字屈從于大家的誤讀的,但他也和那位任姓大夫一樣拿大家沒辦法,總不能沒完沒了隨時更正大家的叫法,從黃延復(fù)先生的文章看,就連專搞語言文字研究的王力先生也說:“這字本來應(yīng)該讀‘kè,但在陳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讀què,所以我也跟著這么讀了?!标愐∫膊粫バν趿ο壬?,說你這個搞語言文字研究的怎么也這樣。
要是摳點字眼,《陳寅恪先生怎樣讀自己的名字》這個標(biāo)題似也可嘀咕一下。名字,現(xiàn)在一般是連名帶姓籠統(tǒng)著說的,問一聲叫什么名字,便連名帶姓張三李四地報上來,但名與字原是兩分的,《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笨追f達(dá)《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者,“人之表字”也,“在本名外所取與本名意義相關(guān)之另一名字”也,古人如蘇軾,字子瞻,今人如上面提到的王力先生,姓王名力字了一。
在討論陳寅恪名字和介紹陳寅恪事跡的文章中,幾乎看不到有人提到陳寅恪的字,陳寅恪卻是有字的,他出生時恰有一位名叫熊鶴村的老人去他家,祖父就給他擬字“鶴壽”,此事載于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中。不知為什么,陳寅恪從沒用過這個字。
陳寅恪有大哥衡恪,二哥隆恪,還有個弟弟叫登恪,叔伯兄弟的名后也都是一“恪”字,也許他們家和“孔孟顏曾”家一樣,名上也要排輩,到他們這輩,排到“恪”字,卻不知親族中人把那些名字都怎么念。若是排輩,這個“恪”字便是必須的,只表示輩分的意思,陳寅恪生于寅年,他祖母就在“陳”與“恪”之間放一“寅”字,除去表示出生之年,似乎沒別的意思,跟“恪”字似也沒有什么意義關(guān)系,名字在陳寅恪那里,還就是個符號了。進(jìn)一步看,“鶴壽”的字與“寅恪”這個名似也夠不上“與本名意義相關(guān)之另一名字”的意思,陳寅恪不用這個字,原因可能也就在這里吧。
沒有陳寅恪,卻不會有《柳如是別傳》,據(jù)說這書是為表慚愧,是感嘆誰說女子不如男的。
選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