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共同體是建立在畫家的意志和本質之上,而對一種繪畫規(guī)范相互肯定,并且結合在一起的群體,從其形成條件以及社會角度分析,繪畫共同體是繪畫領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主要針對繪畫共同體的結構與性質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領域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繪畫規(guī)范 繪畫共同體 性質 結構
一、繪畫共同體的概念
共同體是一種真正而持久的共同生活,屬于天然狀態(tài)以及原始狀態(tài)下人的意志統(tǒng)一體。其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例如師徒關系、友誼關系、聯(lián)合體、城市、村莊以及宗教、家庭等。同時,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在習慣和思維方面具有相似之處,宗教共同體、地緣共同體以及血緣共同體是共同體的主要形式,他們并不是所有部分的綜合,而是渾然天成的、自然組成的整體。因此,共同體的組成需要具有情感以及血緣基礎,例如一個小城鎮(zhèn)、村落、宗教以及家庭等共同體。
二、繪畫共同體的結構
共同體層級很多,畫家其實屬于一個廣泛的共同體,在較低的層次上,其主要是由文人畫家、山水畫家以及人物畫家組成。就共同體來說,想要明確成員身份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要關注畫家的研究范圍就能夠有效確定。同時,也可以通過研究范圍明確團體層級。通常情況下,具有能力的個別畫家,可能同時屬于幾個不同的繪畫共同體,并且在時間方面前后相承。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不平等在社會中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并且無處不在。在生活中,無論出于哪個層級的人們,在獲得社會獎勵的同時,也與其他層次是不同的,這種社會結構我們稱之為社會分層。在實際中,每個團隊在社會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安排,在心理滿足、社會評價、財產(chǎn)權利方面都是不平等的。
通過職位獲得承認更加簡單,其體現(xiàn)在職位聲望方面,例如吳道子,作為民間畫家,但是由于畫技精湛,被當時的朝廷召入宮中,在當時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而在我國兩宋時期,畫家職位等級普遍較低,并且待遇也比不上同級的其他部門官員,甚至連官服都與其他文官存在差異。
而通過名望獲得承認就相對復雜,其體現(xiàn)在畫家獲得的個人獎勵以及榮譽方面,例如在我國兩宋期間,翰林院圖畫院中職位同樣具有高低之分,并且能夠入朝為官的官員也要比民間畫家更具有聲望。雖然通過職位獲得承認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但是,通過名望獲得承認就更加具有價值。例如在我國宋徽宗時期,如果翰林院畫家的作品能被宋徽宗御題以及贊許,甚至作為經(jīng)典收入國庫,那么這幅作品的價值就很高,相應地畫家地位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繪畫獎勵不僅是我國最終靜態(tài)的晉升制度模式,同時也是我國社會價值流程,即成就等于評價,而評價來源于承認,其體現(xiàn)了繪畫共同體成員在獲得獎勵與取得成就之間的交換,并且在繪畫共同體的激勵下,這種成就被宣傳和傳播,保證共同體的有序以及正常運行。同時,獎勵制度也是保證繪畫共同體成員社會控制和自我調(diào)整到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并且將自身行為與共同體運行充分結合。
三、繪畫共同體的性質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繪畫共同體更傾向于一種生態(tài)圈,其具備了較強的、可以傳播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體現(xiàn)在威嚴方面。在繪畫共同體中,威嚴具有三種存在,即智慧威嚴、強大威嚴、輩分威嚴。在我國禮儀文化中師徒以及年齡輩分是一種威嚴的具體體現(xiàn)?!疤斓鼐H師”這句話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祭祀以及崇拜的對象,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們對恩師、父母的尊重,對國家、民族的深情,對自然生態(tài)的感恩,是我國人民的價值取向以及精神寄托,是我國古代社會最關鍵的象征符號和精神信仰。在繪畫共同體中,這種威嚴不僅具體體現(xiàn)在年齡、輩分以及師徒關系中,更體現(xiàn)在手段、技巧以及人格威嚴和學徒禮制方面。
強大的威嚴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力量,其通過對勇敢以及勇氣的考驗,是一種領導所具備的威嚴。例如董其昌,其官至當時的禮部尚書,并且貴為太子太傅,是當時的文人領袖,并且他利用這個領導職位,發(fā)揮了話語權的作用,倡導“南北宗論”以及“文人畫” 。在當時,董其昌可以稱得上是一名合格文人領袖,并且為我國繪畫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結語
總而言之,繪畫共同體是因為達成某個共識,所以結合在一起的一伙人,交流繪畫規(guī)范是形成共同體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是保證共同體不斷壯大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曹院生.繪畫共同體的結構與性質[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05).
[2]曹院生.繪畫范式及其轉變[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
[3]王春辰,雅克·朗西埃.當代藝術與美學的政治(節(jié)選)——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J].美術,2014(07).
[4]由廣.從繪畫的社會心理看轉型期美術的總體趨向[J].美苑,1994(02).
[5]楊大禹,劉水秀,王溪瑤,靖瑩,崔爽.數(shù)字與造型——論數(shù)字繪畫技術對傳統(tǒng)插畫的沖擊與滲透[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03).
(作者簡介:李永泉,男,中專,吉林省榆樹市博物館,助理美術師,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