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效衛(wèi)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是全球關(guān)注的一件大事。中國國際話語權(quán)的確立,從戰(zhàn)略層面看仰仗的是綜合國力的提升,而筆者從研究“一帶一路”譯法改變的過程中意識到,在戰(zhàn)術(shù)層面也有賴于公共外交一絲不茍、字斟句酌的“工匠精神”。如何準確、簡潔、快速、正面地對外展示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媒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帶一路”英文如何翻譯?相信還有人給出“One Belt One Road”這樣的誤譯,而正式譯法應(yīng)為“the Beltand Road”。2015年9月,國家發(fā)改委會同外交部、商務(wù)部等部門對“一帶一路”英文譯法進行了規(guī)范,在對外公文中,統(tǒng)一將“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 Beltand Road”,縮寫“B&R”。
“一帶一路”自誕生之日,英文就
出現(xiàn)了“OneBeltOneRoad”這樣的誤譯,而其他語種翻譯錯誤邏輯相同。更嚴重的是,它未能精準體現(xiàn)“一帶一路”之要義。英文的“One”重數(shù)量而淡屬性,“One BeltOne Road”給人的感覺只涉及兩條沿線,與其他國家關(guān)聯(lián)不大。筆者在多個國家采訪,當(dāng)?shù)囟⒄Z的專家學(xué)者也覺得這個表述有些語焉不詳。
實際上,即便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在空間上也不是狹隘意義上的“一”條路。今天的“一帶一路”,外延更寬泛,內(nèi)涵也更豐富。翻譯不是字對字的“硬譯”和簡單的“傳聲筒”,而是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內(nèi)涵和主旨。這也是傳統(tǒng)的翻譯原則使然。略去了兩個“One”的“the Beltand Road”不僅表述簡潔,而且也避免了數(shù)字“One”帶來的誤導(dǎo),可謂“一石二鳥”。
在標準英文譯法中,統(tǒng)一將“一帶
一路”全稱57個字母簡稱譯為“the Beltand Road”,英文縮寫用“B&R”。在與其他表述搭配時,還可進一步簡化為兩個字母“BR”,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簡稱即為“BRF”。“倡議”一詞譯為“initiative”,且使用單數(shù);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等措辭。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英文全稱是“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在使用其簡稱“Beltand Road Forum”時,需要特別注意,不能圖一時之快再進一步簡稱為“BARF”或“Barf”。這個簡稱只有一個音節(jié),更易發(fā)音,但其含義卻是“嘔吐”(義同vomit、puke)。
英語隨便一個包含3到4個字母的簡稱,都可能是幾十個全稱的縮略,還原后就可能出現(xiàn)貶義?!癇eltand Road Fo?rum”的簡稱“BRF”,就可上溯到80多
個全稱,筆者迄今未發(fā)現(xiàn)有貶義?!癇ARF”的全稱雖然只有30多個,卻出現(xiàn)了例外。對此,壓縮過程中需要慎之又慎。
在“一帶一路”被誤譯“One Belt One Road”期間,其簡稱“OBOR”也被一些外國朋友使用。在筆者采訪的國外學(xué)者中,大都“熟練”使用“OBOR”。至于有人聲稱這個簡稱中的兩個“O”形象飽滿,書寫美觀,匯聚智慧,并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立場中立云云,則有些牽強??梢灶A(yù)見的是,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OBOR”最終會讓位于“B&R”,但二者肯定會并肩前行一段時間。
在筆者看來,“一帶一路”譯寫的規(guī)范,折射出對外傳播必須遵循的若干重要原則,也為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范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