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群
我的父親曾是皖南一個偏僻貧瘠小鄉(xiāng)的干部,母親沒讀過幾年書,是一個普通的農家主婦。我們一家五口居住在半山腰的村子里,屋子是祖屋,家里還有幾畝薄田。父親忙完了公事就下田勞作,母親忙完了家里就去林場做工。父母的勞碌和艱辛與左鄰右舍的老鄉(xiāng)幾乎并無二致。
幼年時,我就早早感知了一個事實,我們家是多么貧寒。父親微薄的工資無論如何也應付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奶奶臥病在床,我和弟弟正是讀書的年紀。有腰病的母親每天喝完一大罐黑乎乎的草藥,再去林場采茶除草,年紀尚輕,一雙手卻裂滿了口子。母親其實不用這么辛苦,有人勸父親將母親安排進鄉(xiāng)政府食堂,父親搖搖頭,他不允許自己給鄉(xiāng)民留下“以權謀私”的印象。
我還記得滿面愁容的母親和父親商量著去誰家借錢,因為鄰居送來了十幾個雞蛋,父親讓她折價作為鄰居孩子的生日禮。父親常說,不欠人情,干工作心里踏實。母親也常說,苦點累點不怕,就怕心里不安,心安了,人就活得舒坦。
上世紀90年代,父親終于調離了他工作了20多年的小鄉(xiāng),到縣林業(yè)局任局長。城里沒有房,他住在簡易的招待所里。母親仍然在鄉(xiāng)下日出而作過著農人的生活,直到兩年后才搬到縣城一家團聚。但就在那段日子,他們經受了一次不小的考驗。
有天午后,母親蹲在池塘的洗衣石上洗衣,一個中年男子找到她,硬要將厚厚一沓用報紙包裹著的錢塞給母親,說知道張局長家條件艱苦,買房正缺錢,略表一點心意。看到那疊錢,驚詫惶恐的母親轉身逃離。中年男子追上后又軟語糾纏,母親義正詞嚴地拒絕了。
后來才知,父親的單位正在新建辦公樓,男子找到父親想承攬工程,被拒絕后又輾轉找到了母親。
當時家里那么缺錢,真能一點都不動心?我問他們。母親回答得沒有半絲猶疑:不是自己的,給座金山也不要!父親看著她,微笑不語。
父母可能不會知道,他們已將一朵潔凈的蓮花根植在了女兒心底,那是此生最美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