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翠枝
(鶴崗市特殊教育中心 黑龍江鶴崗 154104)
摘要:智障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和行為的障礙,嚴重影響著智障兒童正常的教育、訓練。本文通過強化法、模仿療法、小腦平衡訓練、游戲療法等方法對智障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和行為塑造。實踐證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訓練模式大大改善了學生的行為問題。讓殘疾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愛生命、會生活、能生存的“三生”教育。
關鍵詞:成長評價;調整目標;游戲矯正;行為干預
智障兒童特別是中重度智障兒童普遍存在著多樣的心理和行為方面的障礙,嚴重影響著智障兒童正常的教育、訓練。如果這些心理、行為障礙得不到有效的預防與矯正,將成為智障兒童發(fā)展以及日后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
對于這些障礙的矯正,社會、家庭、學校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學校教育,對低齡兒童來說更是舉足輕重。通過幾年的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更新教育觀念、調整培養(yǎng)目標
通常殘疾孩子一入校,教師就急著進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及文化知識的教育。結果卻適得其反,這種急進的方式造成學生不愿進教室,或者進了教室也會哭鬧不休,還影響了其他學生的正常生活,教師也苦不堪言。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把心理行為障礙的矯正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列入重點目標之一,并根據學生的智殘程度、年齡差異和進校時間把行為矯正、生活學習習慣養(yǎng)成、基礎知識教育當成學生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幾大階段性目標。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要把孤僻、情緒多變、打罵人等心理行為障礙簡單的歸納為精神、醫(yī)學、智力、思想品德或生理疾病等問題,也不能忽視膽小、愛哭、說話不清等心理行為表現,認為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自然而然的消失,而應該重視并矯正早期的一些不良心理行為表現。如:當某個孩子三番五次的打人、屢教不改地說謊后,先別急著情不自禁的恨鐵不成鋼而狠狠地數落,毫不留情的批評……而要靜下心來想想,造成這些同學的行為的原因是什么,要對癥下藥。實踐證明,調整目標,重視心理行為障礙的預防與矯正是符合中重度智障孩子教育的實際要求的。
二、采用成長性評價,減少挫敗帶來的壓力
智障兒童需要的是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和體驗成功的快樂,而不是充滿挑戰(zhàn)的氣氛和隨時可能失敗的壓力。在我們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無意中會給學生施加了這樣的壓力:班級貼著紅旗榜,嘴里說的是“看誰坐得最好”“你看某某多棒”墻上貼的也是教師挑選出來的最佳作品……那些程度較重的孩子基本得不到表現的機會,而是經常處于挨批,向人看齊的困境。經過分析,我認為,這種氣氛不利于智障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們改變方式堅持采用成長性評價,并具體做好幾點改進:如在布置教師時,在紅旗榜旁邊一定要增設進步欄等,在組織課堂紀律時把“看誰坐得最好”改成“相信大家都能做得很好”,“你也能做好”等等;在表彰優(yōu)秀的同時不能忘了其他待進步的同學,一階段后,我們發(fā)現,這些措施不僅沒有挫傷那些表現優(yōu)秀的同學的積極性,而且激發(fā)起全體同學參與活動的熱情。
三、靈活變換形式,干預不良行為
1、正強化策略。所謂正強化是之當學生出現所期望目標行為,或者符合要求的良好的行為時,要采取獎勵辦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張XX對物質獎勵非常感興趣,所以在對他實施矯正惰性行為的過程中,就用了正強化。例:語文課上,該生上課很認真,讀書聲音很響亮,但是一聽到要寫字,他就會不正眼看老師,假裝沒聽見,實際是想逃避。這時,老師先叫他的名字,再明確地告訴他,現在要寫字了,寫多少,在什么時間內完成,如果你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老師就給你XX東西,他會很快地完成作業(yè)。經過多次強化,學習任務和獎勵一一對應,每次都兌現,該生基本能完成書面作業(yè)。
2.、現場模仿療法。根據老師的觀察,華X對同伴的模仿學習能力很強,但不能辨別同伴的行為是好是壞。抓住這一特點,老師在課堂上高度地關注他,一旦發(fā)現他有行為問題出現,及時的給他找個榜樣,并告訴他,現在應該向XXX那樣,然后把正確的行為要求說一遍,讓他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在即時的情境中模仿、練習,從而獲得正確的行為。
3、調整教學方案。王XX屬于重度智障兒童,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平時做事分心,容易受干擾。為了延長其在課堂上有效學習的時間,首先對他的教學方案進行再設計,調整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學習活動的形式,每間隔10分鐘,安排1次學生能參與的活動,有游戲,有表演,動靜結合,既滿足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又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爭取家長的配合。多數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都非常關注,尤其是母親。老師定期與家長溝通,互相交流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訓練的方法,與家長達成一致。多看孩子的成功之處,多鼓勵,多表揚,孩子的進步,需要得到家長和老師共同的認可。
四、游戲矯正相結合,心理行為障礙逐漸消退
智障孩子長大后同樣要走向社會,社會性交往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但是他們在家庭、社會生活中缺少同齡的玩伴,很少有幾個人一起做游戲的經驗,這是導致他們不會玩、懶得參與集體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行為研究專家認為:缺少與同齡人交往的空間,容易產生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學生來到特教學校,他們就有了年齡智齡相近的伙伴,我們就充分發(fā)揮了這個群體的優(yōu)勢,讓他們盡量玩?!澳竽喟汀币残校芡嬉恍斑^家家”之類的社會性游戲更好。因此,我們調整了課程安排,在入學之初,盡量多安排一些課外活動,充分利用學校里的一切資源,讓學生從課外玩到課內玩,從單個玩到集體玩。在玩的過程中要求教師不以“領導者”身份自居,過多地干預游戲活動的進程,不抑制智障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
當然,對于一些相對“頑固”的心理行為障礙,要求教師更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學生心理行為障礙的現狀,客觀分析其心理行為障礙的形成原因,科學選擇矯正心理行為障礙的方法,爭取家長的主動配合,并共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案,與家長、生活管理老師等共同實施。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們一起分析現狀、查找原因、總結經驗,爭取把智障孩子的每一個心理行為障礙消滅在萌芽之中,消滅在步入社會之前。
通過實踐我們深深地認識到,“愛生”是一個閃光的教育理念,愛還得有智慧,還得講究方法、講究藝術,像醫(yī)生一樣,光有治好病人的樸素的愿望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智障兒童健康地成長,讓他們長大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我們應以人為本,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努力使那些看似比較頑固的心理癥結、行為障礙逐漸消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分擔著孩子們成長的煩惱,也享受著孩子們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胡振泰.特殊兒童學前教育與康復課程標準. 天津教育出版社
[2]吳海生 蔡來舟.實用語言治療學.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