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新
(天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天津 300387)
摘要: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地理說”理論,許多學者認為他是“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者,也有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孟德斯鳩的“地理說”涵蓋廣泛,探討了地理與政法之間的關系,其學說的形成也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應當進行綜合性的考量,不能簡而論之。
關鍵詞:孟德斯鳩;地理說;《論法的精神》
一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著名的“地理說”,在第14—19章集中闡釋了“地理與政法關系的學說及各種推論”,具體則為:第14章“法律和氣候的性質的關系”;第15章“民事奴隸制的法律和氣候的性質的關系”;第16章“家庭奴隸制的法律和氣候的性質的關系”;第17章“政治奴役的法律和氣候的性質的關系”;第18章“法律和土壤的性質的關系”;第19章“法律和構成一個民族的一般精神、風俗與習慣的那些原則的關系”。關于孟德斯鳩的“地理說”,許多學者認為其是“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也有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那么,孟德斯鳩是否為“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者”,筆者以為有待于商榷,應當進行綜合性的考量,不能簡而論之。
張雁深先生曾在《孟德斯鳩和他的著作》一文中介紹了孟氏的“地理說”,并詮釋到:“這也是《論法的精神》里著名的理論之一。它認為地理環(huán)境,尤其是氣候、土壤等,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關系,法律應考慮這種因素。孟德斯鳩也不是不懂這一點,《羅馬盛衰原因論》和《論法的精神》的基本精神和所舉事例就是明證;他認為法的‘精神除地理因素而外,還有教育、風俗習慣……等許多因素。他所謂的地理因素并不是絕對化的。但是,因為他在這個理論上的某些說法給人以絕對化的印象,因而難免引起人們的誤會。”張雁深先生身為譯者,相較于一般讀者,他對孟氏的理論有著更為整體,更加深入的理解,其觀點也值得采納。除此之外,孟德斯鳩也曾在《論法的精神》的序言中懇切道:“我有一個請求,總怕人們不允許。就是請求讀者對一本二十年的著作不要讀一會兒就進行論斷;要對整本書,而不是對幾句話,加以贊許或非議。如果人們想尋找著者的意圖的話,他們只有在著作的意圖里才能很好地發(fā)現它?!闭w把握,具體分析孟德斯鳩的“地理說”顯得尤為重要。
二
孟德斯鳩“地理說”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18世紀乃是啟蒙的時代,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自由理性的斗志昂揚成為銳利的武器,長期束縛于人類身上的精神枷鎖被逐漸解開,隨后席卷歐洲大陸的啟蒙運動則使專制者與宗教者陷入一片恐慌?!墩摲ǖ木瘛芬唤浉惰鞅阋鹆藭r人的關注,稱頌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特別是一些宗教人士的質詢,孟氏也對此進行了積極的辯護。當時,孟德斯鳩主要的回應文章有:《為<論法的精神>辯護》,《對<論法的精神>的若干解釋》,《向神學院提交的回答和解釋》,《答格羅萊對<論法的精神>的意見》等等。
關于孟德斯鳩的“地理說”,基督教會也曾提出過質疑,因為孟氏在書中寫道:“氣候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的地區(qū)在氣候作用下,物質因素過于強大,道德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產生于特定氣候條件的宗教,若是與另一個國家的氣候條件相差太多,就不可能在那個國家立足,即使被引入那個國家,也會立即被趕出來。從人的角度看,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設置分界線的,好像就是氣候?!?/p>
孟德斯鳩將教會關于該問題的質詢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回應,每個部分都與不同氣候對人類的影響有關。第一部分,關于“氣候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這句話選自于《論法的精神》第19章第14節(jié)。孟氏回應道:“這一章只字未曾提及基督教。我在這一章里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沙皇彼得一世想要改變民族的習俗和風尚,他應該通過公民法還是習俗來達到這個目的,所謂通過習俗,也就是借助榜樣和確立相反的習慣。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不必借助法律,尤其因為他所確立的習慣符合俄國的氣候性質。我還說(其實只不過是個含蓄的說法):‘氣候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由此不難看出,這里涉及的僅僅是人的事情,人的行動。我們日常所說:‘沒有比這更加嚴重的事了,并未把宗教考慮在內,甚至連想都不曾想到宗教。”
第二部分,關于“有的地區(qū)在氣候作用下,物質因素過于強大,道德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這句話選自于《論法的精神》第16章第8節(jié)。孟氏回應道:“看來,如果有人被指控對道德原因的強大一無所知,因而對道德本身也一無所知,那么,《論法的精神》的作者大概就是最后一位。他在以氣候為主題的那幾章中多次談及氣候,他在這部書中幾乎從頭到尾都談及道德原因,因為書中涉及道德原因問題。我們可以說,《論法的精神》是道德對氣候的永恒勝利,或者籠統(tǒng)地說,是道德對物質原因的永恒勝利。只要讀一下他所說的道德原因對斯巴達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精神的巨大作用就明白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作者大聲指責《教會新聞》?!督虝侣劇芬赃@部共有三十一章的著作中的兩三章為依據,對作者大加斥伐,似乎他否認道德原因、政治原因和民事原因的影響,盡管這部書事實上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努力確認這種影響?!泵鲜辖又f道:“這只是就總體而言,現在再來談談該題受到指責的第二點。作者的論述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如果想要否定這個論述,就應該把闡明下述觀點的那幾個章節(jié)統(tǒng)統(tǒng)付之一炬:在一些國家里,人們耽于女色和飲酒過量的程度甚于其他國家。此外,作者的論述中有‘似乎一詞,它起到了某種緩和的作用。既然說道德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那就等于說道德畢竟還有某種約束力。”
第三部分,關于“產生于特定氣候條件的宗教,若是與另一個國家的氣候條件相差太多,就不可能在那個國家立足,即使被引入那個國家,也會立即被趕出來。從人的角度看,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設置分界線的,好像就是氣候”,這句話選自于《論法的精神》第24章第26節(jié)。孟氏的回應極為簡潔,“為了了斷一切,我在新版中刪掉了這段話”。
以上可知,孟德斯鳩“地理說”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18世紀的歐洲依然是新舊矛盾沖突,新舊勢力博弈的歷史舞臺。“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在神學把法律和政制當做是上帝的恩賜的時代,孟德斯鳩企圖從客觀的物質的因素去尋找各國人民性格和政制之所以差異的理由,即使這種說法有缺點,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是對神學迷信的有力的抗議,更不能不承認它是人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擺脫神學的迷信走向科學的一個進步”,張雁深先生如是評價孟德斯鳩的“地理說”。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法]孟德斯鳩著,許明龍譯.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