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穎
摘 要:經濟法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物,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基于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政治權力來干預社會經濟關系。經濟法產生的社會基礎就在于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取向,以維護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為其目的,以社會公共利益優(yōu)先作為法律的核心精神并對社會的經濟生活進行協(xié)調與管制。經濟法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體現(xiàn)在其維護公平競爭和有序競爭的經濟秩序、保護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的實質公平、維護國家經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經濟法;社會基礎;公共利益;社會性
一、經濟法的產生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
(一)經濟法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契合性
社會公共利益一旦確定,必然有著獨立的法律訴求,但這種利益只有成為法律保護的目的才能稱為法益,所謂法益是“根據憲法的基本原則,由法所保護的、客觀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脅的人的生活利益?!痹诋斍拔覈洕l(fā)展中,社會公共利益一方面被濫用,另一方面社會公共利益往往被虛化,各種侵害消費者權益問題往往難以納入司法保護之中。經濟法的產生以社會公共利益為保護法益,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契合性。
從我國經濟法立法情況看,諸多經濟法規(guī)范都是以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為其立法目標。例如,在市場秩序監(jiān)管法中,維護公平競爭的微觀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等社會群體的利益都是經濟法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體現(xiàn)。經濟法除了注意到市場主體的共性和平等性之外,更敏銳地注意到大企業(yè)和小企業(yè)對市場秩序不同的影響力,由此對大企業(yè)濫用市場優(yōu)勢地位、限制競爭協(xié)議等行為進行規(guī)制而產生反壟斷法。在生產和消費領域,注意到了消費者相對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弱勢地位,才有了消費者權利在消法的確定和生產者、經營者在生產經營中的相關義務和產品責任的確定。在宏觀調控法中,為了維護國民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保證國家財政、金融體系的良性運行也是經濟法追求其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表現(xiàn)。因此,在經濟法的理論建構和具體制度設計中,社會公共利益屬于基石性范疇。
(二)社會公共性的凸顯要求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亞當·斯密曾斷言,一只“看不見的手”能成功地引導著自私地追求自己利益的個人去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但“斯密對此完全沒有證明,自1776年以來,也沒有任何一位經濟學家給予證明”。實踐證明,追求自己利益的人們并不能自發(fā)的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往往會破壞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必須向追求私利的人們申明: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公有資源同樣具有不可侵犯的地位。所以,切實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抵擋的趨勢。
(三)以往的法律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
對民法而言,社會公共利益是人們追逐私利的附帶結果和溢出效應,不可能得到優(yōu)先考慮,而社會公共利益對于一個社會共同體來說又是必須的甚至可以說是先決的。反觀行政法,盡管其最終目標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但是由于一切權利都易于濫用,行政權作為一種自由裁量性的權利更是如此。正是因為民法、行政法不能完全保護到社會公共利益,必然就會導致法律的變革,進而產生新的法律部門。這正如丹尼爾·貝爾所指出的“‘國家與社會后的關系問題,涉及公共利益與私人要求的沖突。因此,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國家干預出現(xiàn)了,作為國家干預的法律依據的市場競爭法和公關調控法就誕生了,經濟法應運而生,社會公共性成為了經濟法的核心范疇,是其本質特征所在。
二、社會公共利益的經濟法保護
(一)經濟法通過社會整體調節(jié)機制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的本身特點具有綜合性,所以經濟法注重整體調節(jié)機制,這種整體調節(jié)機制,不是著眼于社會經濟的個別領域和個別層次。其微觀的立場是建立統(tǒng)一的大市場,宏觀的立場是實現(xiàn)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主要采取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確認自由、公平競爭的規(guī)則,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秩序;第二,確認宏觀經濟管理規(guī)則,造就國民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秩序。
經濟法的發(fā)展離不開市場的發(fā)展和政府的規(guī)制,但市場和政府都會失靈,市場的競爭會導致壟斷而反過來限制競爭,扭曲價值規(guī)律。因此,作為對經濟生活有著最直接影響的經濟法就應當強調市場調節(jié)之手和政府調節(jié)之手相結合相協(xié)調,以達到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結合。既要規(guī)制市場失靈,又要匡正政府失敗,這是經濟法發(fā)展與成熟的內在要求,是對經濟法基本性格二重性的高度概括,對市場競爭的規(guī)制和對國家宏觀調控的規(guī)制必須并行,這樣,才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二)經濟法用社會責任的方式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經濟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強調“私權必須遵守公共福祉”。所謂社會責任,是為經濟法所確認的,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由經濟主體所承擔的各項責任。例如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法律責任制度,如“懲罰性賠償責任”等既不能歸入私法也無法納入公法,而應當是典型的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社會責任存在的理論基礎是社會本位思想以及個體社會權的存在。經濟力量的集中既能推動社會財富的增長,但也潛伏著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這既可以表現(xiàn)在經濟主體為達到一時的私利而侵害消費者的權益,破壞環(huán)境、濫用資源,甚至各種外部性、搭便車以及尋租的存在,并最終使社會環(huán)境遭到破壞,損害經濟個體的利益。
因而只有對社會責任進行規(guī)制,經濟力量才不至于破壞社會公共利益,才不會使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陷入惡性循環(huán)。經濟法體現(xiàn)社會責任的精神在程序上的體現(xiàn)主要是公益訴訟的主張。公益訴訟就是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
(三)經濟法是通過對社會個體協(xié)調保護社會整體利益
正如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一樣,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需要社會中的個體配合才能完成,只有社會公眾所需得到了滿足,社會才有可能向前發(fā)展。過于注重個人利益或國家利益都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而社會整體利益則是秉承節(jié)約資源的原則對各種利益進行重新分配后的最佳效果。否則,即使最終經過經濟法調整的經濟水平提高了,也會是畸形的經濟模式,這種搖搖欲墜的局勢很容易就會被破壞,那么,也就違背了經濟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