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歌,朱杰勇
(1. 昆明理工大學 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2. 云南省新材料制備與加工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093)
云南斗南錳礦帶地質特征及找礦預測研究
高 歌1,朱杰勇2
(1. 昆明理工大學 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2. 云南省新材料制備與加工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093)
云南斗南錳礦帶位于云南上揚子地臺之富寧—那坡被動大陸邊緣盆地與南盤江—右江山前坳陷的交匯部位,是云南省錳礦的富集地帶,現(xiàn)已探得斗南、巖子腳等大中型錳礦床。經(jīng)過研究查明了成礦帶的巖漿巖、地層、構造的時空分布情況,認為本區(qū)錳礦床主要形成于斷陷—巖溶凹槽內(nèi)的半深海環(huán)境中,區(qū)內(nèi)明蘇、文麻斷裂帶對本區(qū)地層的沉積和錳礦的富集具有顯著的控制作用,錳顆粒主要以核形石包裹體產(chǎn)出,與深海沉積多金屬結核組構特征極為相似。并且圈定了A、B、C類預測遠景區(qū)6個,其中A類預測區(qū)為最有利的成礦靶區(qū)。
錳礦帶;地質特征;找礦預測
滇東南地區(qū)錳礦的找礦前景良好,并且錳礦石的品位較高[1],區(qū)內(nèi)含礦地層分布廣泛,該區(qū)具有進一步尋找大、中型錳礦的巨大優(yōu)勢。且區(qū)內(nèi)對已發(fā)現(xiàn)的大、中型錳礦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研究不詳盡,因此對此成礦帶的深入研究勢在必行。
1.1 大地構造位置
研究區(qū)位于上揚子地臺之富寧—那坡被動大陸邊緣盆地與南盤江—右江山前坳陷的交匯部位[2]。該區(qū)以東為湘桂地塹盆地,北為碳酸鹽巖臺地,西為康滇斷隆帶,南為崇左溝弧盆系[3]。
1.2 地層
區(qū)內(nèi)地層廣泛分布古生界和三疊系地層,新生界地層僅少量分布,其間缺失了上奧陶統(tǒng)、志留系、侏羅系及白堊系地層。
1.2.1 下三疊統(tǒng)個舊組
地層以淺灰色碳酸鹽巖為主并夾少量泥質巖的沉積。巖性為灰質白云巖、白云質灰?guī)r等呈不等厚互層分布,下部為白云巖,上部為灰?guī)r,間夾泥頁巖等。
1.2.2 中三疊統(tǒng)法郎組
地層上部砂巖夾粉砂質灰?guī)r及錳礦層。下部以紫色泥巖、粉砂巖夾灰?guī)r為主;中部為粉砂巖夾生物碎屑灰?guī)r及錳礦層。
1.2.3 上三疊統(tǒng)鳥格組
該組地層下部以塊狀石英砂巖為底界,頂部以砂、頁巖含煤地層為頂界,厚度一般為400~900 m,局部可達到1 100 m,個舊文山一帶僅零星出露。
1.3 構造
區(qū)內(nèi)構造總體上是一個環(huán)繞屏馬—越北古陸于NW向作同心圓狀構造帶的外帶,弧形構造由一系列弧形斷裂和線狀褶皺構成。
1.3.1 褶皺
1) 文山—阿猛褶皺帶
該褶皺帶為一系列NW向弧形褶皺,由外到內(nèi)分為四個旋扭層,呈半圓狀展布,構成發(fā)育程度較差的帚狀構造[4]。迤勒背斜是文山一阿猛復式最主體構造形跡,該背斜長約30 km,軸部有歇場組地層出露,與兩翼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2) 魯?shù)讖褪奖承?/p>
自平寨始向南經(jīng)丘北至地白消沒,長約72 km。背斜軸部呈NE向,核部地層為泥盆統(tǒng)及石炭統(tǒng)地層,兩翼出露二疊系上統(tǒng)及三疊系中下統(tǒng)地層。
1.3.2 斷裂
1) 彌勒—師宗斷裂帶
斷裂帶呈北東—南西向流狀延伸,傾向NW~NNW,傾角38(°)~56(°),為南盤江盆地的NW向斷裂。
2) 紅河斷裂
該斷裂為一走滑斷裂,該斷裂走向310(°)~290(°),長度約為700 km。斷裂面傾角60(°)~85(°),斷裂西側存在有哀牢山群逆沖推覆體,并經(jīng)受擠壓錯動變質作用。
3) 開遠—平塘斷裂帶
斷裂帶在邱北EW向延伸,并被雙龍營、江邊街等正斷層平移分割,在開遠一帶消沒[5]。斷裂北盤大都為中三疊統(tǒng)濁積巖系,南盤為中三疊統(tǒng)個舊組臺地相灰?guī)r,斷裂為傾向正南、傾角30(°)~40(°)的逆沖斷裂帶。
4) 小江斷裂帶
自東經(jīng)103度線延伸,向西陡傾的逆沖斷裂帶,在形成過程中,曾經(jīng)引張力、壓應力等力學性質作用。
1.4 巖漿巖
該區(qū)侵入巖廣泛分布,可分為基性—超基性、中—酸性兩個系列。
基性—超基性系列:晚古生代侵入巖主要為輝綠巖巖墻、巖床,在馬關橋頭—八寨一帶分布。中生代早期侵入巖與同期海底火山巖共生,有Sedex型銅鎳礦和矽卡巖型鐵礦;在麻栗坡縣八布地區(qū),可見超基性巖侵入中三疊統(tǒng)斜長角閃片巖中。中—酸性侵入巖分布于蒙自白銀廠銀鉛鋅礦集區(qū)、個舊錫多金屬礦集區(qū)。
中生代早期,巖漿及斷裂活動的頻繁促使海水發(fā)生熱液循環(huán),萃取了地層中的錳從而形成含錳熱液,后沿文麻、明蘇等斷裂噴流至海底,隨著海平面的上升,陸源碎屑的補充速度逐漸變慢,為海水中的錳質的沉積創(chuàng)造了條件[6]。隨著沉積作用持續(xù)進行,海底含氧量逐漸降低,轉換為還原環(huán)境,在孔隙水中形成高含量的二價錳離子,與CCD界面大量的碳酸根離子發(fā)生化合反應,形成碳酸錳沉積。底流活動搬運來的陸源沉積物迅速沉積在錳礦層上,形成工業(yè)錳礦層。
3.1 遠景區(qū)的劃分
將大凹子—大箐地區(qū)、金子坡—老馬寨、土基沖劃分為一級成礦遠景區(qū),將卡西地區(qū)、龍?zhí)丁鹱悠碌貐^(qū)劃分為二級成礦遠景區(qū),將蒙自趕馬底地區(qū)、硯山縣銃卡恩地區(qū)劃分為三級成礦遠景區(qū)(圖1)。
圖1 斗南錳礦帶找礦遠景區(qū)分布
3.2 成礦預測
3.2.1 一級預測區(qū)
1) 大凹子—大箐預測區(qū)
遠景區(qū)位于德厚鎮(zhèn)和硯山縣的交匯處,主要的控礦構造是大箐復式背斜,控制了大箐錳礦區(qū)含礦地層及礦體的產(chǎn)出形態(tài)。含礦地層為法郎組第四、五段地層,地表淺部也有不連續(xù)的氧化錳礦體分布。預測區(qū)內(nèi)錳礦資源總量3 567.53萬t,為大型礦床。
2) 蓮花坡—老馬寨地區(qū)預測區(qū)
區(qū)內(nèi)礦體出露在地表連續(xù)分布,礦層十分穩(wěn)定,品位較高且厚度變化不大[7]。頂?shù)装褰Y構清楚,具有穩(wěn)定的沉積成礦環(huán)境。預測該區(qū)錳礦資源總量2 160.53萬t。礦床規(guī)模為大型。
3) 土基沖A級預測區(qū)
區(qū)內(nèi)控礦構造主要為土基沖向斜,錳礦賦存于法郎組第五段地層中。礦體產(chǎn)于含錳泥巖中,沿走向延伸穩(wěn)定,近地表的礦石主要為氧化錳礦,深部多為碳酸錳礦化。
從土基沖向斜南翼附近開采的礦石分析得出,礦石以菱錳礦為主,錳的品位在20%左右,筆者認為I號礦層找礦前景良好,極有可能分布于整個向斜構造中。預測區(qū)內(nèi)錳礦資源總量2 441.87萬t,礦床規(guī)模為大型。
3.2.2 二級預測區(qū)
1) 卡西B級預測區(qū)
位于老烏錳礦與大箐錳礦之間,礦層出露長度約2.5 km。
由于該段南部大部被第三系地層所蓋,在卡西一帶為往南傾單斜構造,礦體產(chǎn)狀與地層產(chǎn)狀一致。出露礦體厚0.25~0.55 m,Mn品位17.35%~30.99%,往東有變厚的趨勢。該區(qū)錳礦成礦條件較好,預測該區(qū)錳礦資源總量322.56萬t。預測礦床規(guī)模為中型。
2) 龍?zhí)丁鹱悠翨級預測區(qū)
礦區(qū)的含礦層主要為法郎組第五段,出露約5 km。礦體時斷時續(xù),特別是在蓮花坡以東,在龍?zhí)稏|礦段可見3個礦層出露。區(qū)內(nèi)錳礦成礦條件良好,預測其錳礦資源總量1 282萬t。礦床規(guī)模為中型。
3.2.3 三級預測區(qū)
位于巖子腳礦床西部,法郎組第五段為含錳礦層,地層東西向延伸,長約5 km。區(qū)內(nèi)圈定的礦體有5個,平均長200 m,厚1.15 m,錳的平均品位為22.7%。推測深部應有碳酸錳礦,規(guī)模為小型。
本文通過對大量資料文獻的總結和野外實地調(diào)查,深入地探討了斗南錳礦帶的地質特征及成礦地質條件,從全新的角度,對斗南錳礦的成礦規(guī)律進行了闡述,對本區(qū)潛在的錳礦資源進行了分析找礦預測。成功圈定了A、B、C 3類預測遠景區(qū)。
[1] 龍飛, 茍建鵬. 云南省文山市卡西錳礦補充詳查報告[R]. 成都: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院, 2011.
[2] 楊澤剛, 杜發(fā)永. 云南省文山市卡西錳礦深部詳查報告[R]. 成都: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院, 2012.
[3] 楊澤剛, 李宗敏. 云南省文山縣卡西錳礦詳查報告[R]. 成都: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院, 2009.
[4] 杜發(fā)永, 楊澤剛. 云南大箐錳礦床成礦地質條件綜合分析[J]. 礦產(chǎn)與地質, 2006, 20(1): 19-22.
[5] 韓潤生, 陳進, 黃智龍. 構造成礦動力學及隱伏礦定位預測[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6.
[6] 車自成. 中國及其鄰區(qū)區(qū)域大地構造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2.
[7] 吳自成, 何志威. 貴州省松桃縣道坨錳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 中國錳業(yè), 2016, 34(3): 6-11.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Prospecting Prediction Of Dounan Manganese Belt, Southeast
GAO Ge1, ZHU Jieyong2
(1.FacultyofLandResourceEngineeringofKUST,Kunming,Yunnan650093,China; 2.YunnanKeyLaboratoryofNewMaterialPreparationandProcessing,Kunming,Yunnan650093,China)
Dounan manganese belt is located in upper Yangtze platform of Funing-Napo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and Nanpanjiang-Youjiang piedmont depression intersection. Yunnan manganese ore is a rich zone, as has been probed in Dounan, Yanzi Feet and other large and medium manganese deposi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agmatic rocks, strata and tectonics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are mainly located in semi-deep sea environment of rift-karst trough, including the area of Mingsu and Wenma fault zo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nganese particles are mainly produced in the form of nut inclusion, which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ymetallic nodules deposited in the deep sea. We also get the forecasting prospective area of A, B and C delineated, of which A is the most favorable metallogenic target.
Manganese ore bel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re prediction
2017-03-18
高歌(1994-),男,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研究方向: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 手機:18487242168,E-mail:1271400953@qq.com。
P618
B
10.14101/j.cnki.issn.1002-4336.2017.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