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雉生活在海拔2100-4600米的高山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和杜鵑灌叢,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的山地森林和秦嶺地區(qū),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攝影/楊惠光(鳥網·
惠光普照)
配對期的血雉雄鳥斗爭相當激烈,它們常在林間追逐或繞大樹轉圈,或者干脆正面相向,大打出手。
畫面中兩只雄性血雉正在對峙,羽毛乍起,恰好組成花朵的形狀。
攝影/紀偉濤
遇見血雉
2016年夏天,我在云南的老君山尋找滇金絲猴。我和向導穿過一片竹林,進入海拔3300多米高的一片冷杉林。這是一片原始森林,高大的冷杉、鐵杉、杜鵑遮天蔽日,林下只有微弱的光線。纏繞在樹干上的松蘿一縷縷從樹上垂下,倒下的枯木上長滿了苔蘚、地衣,地面上堆滿了厚厚的樹皮、落葉,濕漉漉的,有一種在雪地里行走的感覺。
我們沒有發(fā)現滇金絲猴的行蹤,不過在地面上看到了它們的新鮮糞便,看來這個猴群剛走沒多久。我彎下腰,取出試管,小心翼翼地將地面的猴糞放進去。就在這時,我眼角的余光撇到一個晃動的身影。抬頭一看,瞬間被它美麗的“容顏”驚呆了。這是一只美麗的野雞,長著紅紅的眼圈,高聳的發(fā)冠,猩紅的腳和一身色彩豐富的羽毛。它在我眼前一閃而過,消失在森林中,只留下一串獨特的叫聲在山谷回蕩。
這便是血雉,雞形目雉科血雉屬,主要分布于中國的青藏高原邊緣及鄰近的山系,包括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祁連山脈和秦嶺地區(qū)。在國外見于尼泊爾、不丹、印度和緬甸。血雉是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亞種分化眾多,羽色變異較大,不過血雉所有亞種的臉和腳都是猩紅色的,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能在野外遇見血雉實在是一種幸運。血雉的行蹤極為隱蔽,主要活躍在海拔2100-4600米的山地中。它們有季節(jié)性垂直遷移的習性,冬季遷移至較低海拔越冬。彼此的遇見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緣分,可那時我對血雉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它美麗的外表上,慢慢地才有了深入的了解。
簡陋的居所
血雉是集群性的雉類,非繁殖季節(jié)常集成十幾只的小群,多時可達30-40只。血雉繁殖期在4月-7月,隨緯度和海拔高度不同而略有差異。每年3月底至4月初,血雉開始分群配對,它們是一夫一妻制,配偶關系可維持整個繁殖季節(jié)。
配對的血雉離開越冬地區(qū),到亞高山針葉林占領巢區(qū),繁衍后代。血雉的巢區(qū)從1公頃到數公頃不等,樹木茂盛。血雉大多把巢筑于人跡罕至的草墩、巖石下以及木樁下的洞內或倒木旁,巢很隱蔽且相當簡陋,只要有一個比較中意的凹坑,在里面墊些筒草、苔草、松葉、云杉葉,再鋪點兒苔蘚、竹葉或松蘿,在血雉眼中就是一個舒適的窩了。如果巢在產卵期被破壞,血雉還會重新做巢。
甘肅省蓮花山境內的血雉一般在4月下旬開始產卵,一窩產5-10枚卵,卵呈長卵圓形,深褐色具有斑點,與地面枯枝敗葉的環(huán)境相適應,是一種良好的保護色。
奇特的孵卵行為
體現血雉生存的智慧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賈陳喜研究員在甘肅蓮花山長期研究血雉發(fā)現,血雉的孵卵方式最為奇特。野外血雉的孵化期長達37天,這在鳥類中是極不尋常的。
通常來說,雞形目鳥類在孵化期平均有90%的時間會待在巢中。同在蓮花山的斑尾榛雞,孵化期雌鳥有93.5%的時間在巢中孵卵。而雌血雉一天中從黎明離巢到中午回巢,有大約7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不在巢中。整個孵化期,雌血雉也只有70%的時間在巢中孵卵。相比之下,雌血雉在孵卵期似乎有點兒“心不在焉”。
卵的孵化需要恒定的溫度,一般而言最適合的孵化溫度在35℃-40℃。溫度降低到生理零度(26℃)以下,胚胎會停止發(fā)育。低于4℃時,還會造成胚胎永久失活。而雌血雉每次離巢時間長達7個小時,血雉卵有將近3個小時的時間低于10℃,難道胚胎不會被凍死嗎?結果證明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在野外沒有受到天敵干擾的情況下,血雉的孵化率仍然高達90%以上!
雖然雄血雉和雌血雉的夫妻關系會維持到繁殖季末期,可是孵卵的重擔卻全部由雌鳥來承當。千萬不要以為鳥兒孵卵是一件輕松的差事。孵卵時,雌鳥要消耗自身大量的能量來維持卵的溫度??墒谴蒲粢膊皇氰F打的,它需要覓食,需要休息。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它要在覓食、休息和孵卵之間進行權衡。如何既能保證孵化成功又能合理覓食,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血雉找到了自己的策略。
每天早晨天剛亮的時候,雌血雉就出去覓食。早晨溫度很低,雌血雉離巢后,卵的溫度會快速下降,按說它不應該在這個時間段離開??墒谴蒲粢呀浽诔仓写?8個小時了,急需休息、補充能量。血雉的孵化期在春季,這個時期食物很少,它們只有依靠取食苔蘚維持生存??墒翘μ\類食物的營養(yǎng)有限,血雉得找更多的苔蘚填飽肚子——這就是為何雌血雉要花費那么長時間覓食。
面對類似的情況,大多數鳥類采取的是多次覓食、縮短單次覓食時間的策略,來彌補卵的溫度快速下降??墒沁@對于雌血雉來說并不實用。因為血雉生活在3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qū),如果多次離巢的話,每一次回來再把巢暖起來,消耗的能量會更多,得不償失。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血雉的卵具備了更強的御寒能力,可以經受更大幅度的溫度變化,以此來保證高孵化率。在長期適應環(huán)境條件的過程中,血雉孵卵溫度的大幅度震蕩,不僅沒有影響其孵化率,事實證明有利于刺激卵中胚胎的發(fā)育。雌血雉較長時間的涼卵行為,已成為血雉繁殖坐巢節(jié)律的一大特點。可是這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那就是血雉的孵化期比一般鳥類的孵化期更長。若按照胚胎正常發(fā)育推算,血雉的卵僅僅需要23.8天就可以孵化出來。事實上,如果食物的需求得到滿足,雌血雉也會增加待在巢中的時間。人工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雌血雉衣食無憂,孵化期由37天縮短為27-29天。
森林里的威脅
雖然血雉雌鳥通過自己獨特的孵化策略克服了覓食和孵卵的問題,保證了較高的孵化率??墒窃诜趸?,它們面臨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天敵無處不在。
在甘肅蓮花山地區(qū),一些哺乳類動物會無意中踐踏血雉的巢。在秦嶺長青地區(qū),烏鴉是血雉最大的威脅。在長青尋找觀察血雉的向定乾發(fā)現,血雉繁殖率低的一個原因是烏鴉偷食了它們的卵。烏鴉擅長埋藏食物,有著很好的空間記憶能力。在長青,躲在樹上的烏鴉,靜觀離巢覓食的雌血雉動向,便可以偵查出巢的具體方位。一旦被它們盯上,血雉的卵就遭殃了。
為了應對天敵的威脅,血雉夫婦格外謹慎。雄血雉雖然不孵卵,不過它也不是不管不問。在繁殖期,雄鳥的主要任務是警戒,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雌血雉的壓力。尤其是在雌血雉取食及理羽期間,雄血雉的警戒行為直接提高了繁殖成功率。出殼后,血雉雛鳥絨羽一干就能到巢邊活動。雌血雉護雛性極強,當雛鳥受到侵害時,會不顧一切地沖向敵害。
大自然賦予每一種生命生存的權利,必會賦予它們生存的策略。血雉與眾不同的孵化方式,正是長期適應自然而進化出來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