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
我四五歲時,有一天,我家為了“打送”(吾鄉(xiāng)風俗,親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門來做客,辭去時,主人家必做幾盤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親、姑母、嬸母和諸姊(zǐ)們都在做米粉包子。廳屋的中間放一只大匾(biǎn),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盤,盤內(nèi)盛著一大堆黏(nián)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餡(xiàn)用的甜甜的豆沙。大家圍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盤內(nèi)摘取一塊米粉來,捏作一只碗的形狀;夾取一筷豆沙來藏在這碗內(nèi);然后把碗口收攏來,做成一個圓子;再用手法把圓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條絞(jiǎo)絲花紋的脊(jǐ)梁來;最后在脊梁湊合的中心點上打一個紅色的“壽”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了。一圈一圈地陳列在大匾內(nèi),樣子很是好看。大家一邊做,一邊興高采烈地說笑。有時說誰的做得太小,誰的做得太大;有時盛稱姑母的做得太玲瓏,有時笑指母親的做得像個餅。笑語之聲,充滿一堂。這是年中難得的全家歡笑的日子。
(選自《夢痕》,題目為編者加,有改動)
說一說
你參與過包餃子之類的活動嗎?從中收獲了怎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