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震宇
●冥想到底是什么
冥想是一個西方化的稱呼,在中國被稱為“內觀”,心理學稱之為“正念”。歷史淵源上,冥想是多個宗教活動中的修心行為,比如瑜伽、氣功、禪修等。有人認為,冥想起源于印度教,而我們也時常能從電影或新聞報道中看到,很多印度人平時會盤膝而坐,進入一種“入定”的狀態(tài)。
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方法,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tài)而增強自我認知力和良好的狀態(tài)。通俗地說,冥想就是關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將心神收歸身體,不去胡思亂想。冥想期間,人們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調節(jié)呼吸方式,同時采取某些身體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
冥想并非僅僅讓身心放松這么簡單,而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或想法上。長時間反復練習,可以使大腦進入更高的意識狀態(tài)。有規(guī)律地練習冥想會增強意識,讓人獲得啟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覺和思維從原本固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
●冥想時身體有哪些變化
過去,人們更多把冥想看成是宗教中的神秘儀式,并沒有多少人去嘗試練習。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們開始對其進行正式研究。1967年,美國哈佛醫(yī)學院赫伯特·貝森教授發(fā)現(xiàn),冥想時氧氣消耗量比平時降低17%,每分鐘心跳減少3次,這些都是人們在睡覺時的反應。
為進一步找出其中的原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靈性與心智中心主任安德魯·紐伯格于1997年發(fā)現(xiàn),冥想時大腦并沒有關閉,只是阻止信息進入大腦頂葉,從而讓人失去了對周圍事物的感覺,進而讓注意力高度集中。
●冥想有什么好處
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冥想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益處,包括降低血壓、提升免疫力、降低癌癥、心臟病和抑郁癥的風險。2015年2月,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發(fā)表論文稱,冥想是通過減壓帶來上述積極影響的。研究顯示,冥想可以增加大腦前額葉的活躍度,這一腦區(qū)負責深思和計劃,可以“關閉”對壓力的生理反應。
同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冥想者的大腦比其他人老化得要慢。腦部掃描顯示,冥想者大腦中與衰老相關的灰質體積減少得更慢,而灰質對認知和記憶能力至關重要。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家為一組睡眠障礙的老年人組織了一個6周的冥想課程,課程結束后,參與者入睡時間變短了,半夜醒來次數(shù)變少了,白天瞌睡的次數(shù)也減少了。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冥想可以緩解疼痛。
●冥想必須打坐嗎
很多人覺得,冥想就是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打坐,其實這只是其中一種方式。任何能夠減緩思想的行為都是冥想。冥想的妙處就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場所進行,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能有所收獲。
其實當你專注于某一個感覺的時候,就已經是在冥想了。很多人打坐時很難進入冥想,這時完全可以嘗試更適合自己的冥想方式。有些人唱歌、跳舞、打太極拳、跑步時特別投入,全身心沉浸在美好的感覺中,摒棄外界的嘈雜,這就是冥想。甚至有些人在做飯時,都不需要有思想介入,特別享受這種當下的感覺,投入在享受的過程中,這也是冥想。總而言之,冥想就是減緩或不去思考。如跑步時,如果全身心感受身體的動作,那就是冥想;如果跑著跑著就開始想事情,那就不是冥想了。
●如何判斷自己進入冥想
練習冥想時,可以坐在一個墊子或者椅子上,找到一種讓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然后把心靈聚焦在一個選定的物體上,比如你的呼吸,努力地把這種感覺留住,也許很快你就會走神或者感到腿癢癢,也可能會想到待會要做什么,這時要努力把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隨后,留意自己的情緒,可能一瞬間,煩躁、悲傷、寂寞、恐懼等情緒會涌來,此時我們依然在冥想中;去承認這種情緒,找到它們的起源,不需要對抗它們;接下來還可以留意自己的想法,比如突如其來的憂傷過后,可能會想“其實我還是沒走出剛剛的失戀”。經常這樣做,我們會更擅長聽從內心的聲音。
●冥想需要練多久
冥想的好處并不會很快顯現(xiàn)出來,而是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一個人可能需要幾年的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的冥想狀態(tài),就連經驗豐富的冥想者,可能在一個小時里也只有少數(shù)幾個時刻真正達到冥想狀態(tài)。所以,不必追求所謂的成果,達到一種接受一切而無期待的感覺,才是冥想的真諦。
(選自《 生命時報 》2016年0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