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賢
在農(nóng)村地區(qū),留守兒童占有不少的比例,且在不斷增長。他們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懷、在思想上的幫助、在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容易產(chǎn)生對事物的錯誤認識,在個性與心理上異常發(fā)展,導致終身遺憾。如何引導農(nóng)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學校肩負著重擔,教育工作者迎接著挑戰(zhàn),需要多方努力,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愛心、是責任、也是義務。留守兒童本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卻無形中成了特殊的弱勢群體。筆者所在學校地處廣州郊區(qū)農(nóng)村,據(jù)校內(nèi)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約33% 的孩子是留守兒童。2014年到梅州興寧市羅浮鎮(zhèn)支教期間調(diào)查,全鎮(zhèn)約92%的孩子是留守兒童。調(diào)查顯示,越是偏遠的山區(qū)留守兒童越多,因人口流動引發(fā)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子不教,父之過”——兒童現(xiàn)狀
(一)隔代教育——走向兩極端
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一般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居多。父母監(jiān)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祖輩的教育存在兩個極端,一是他們文化較低,思想保守,精力不濟,教育方式很難為孫輩接受,造成孩子反叛的個性。二是祖輩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在物質(zhì)上放任,較少在精神上管教,造成任性的個性。隔代監(jiān)管和教育使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產(chǎn)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易產(chǎn)生不良心態(tài)。
(二)自我認定——心理不健康
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容易導致“親情饑渴”,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現(xiàn)偏差,學習受到影響。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就會表現(xiàn)出“三無”癥狀:
1. 無法無天。在農(nóng)村學校違紀學生中,留守學生占絕大多數(shù),孩子行為不良,也無人管束,導致他們逐漸偏離健康發(fā)展軌道。
2. 無心向?qū)W。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祖輩重養(yǎng)輕教,導致他們的行為習慣較差,厭倦學習。據(jù)統(tǒng)計,75%以的留守兒童課堂上不敢回答問題。由于對學習失去信心,開始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之中。
3. 無動于衷。由于缺乏父母健全的關愛和溝通,許多留守孩子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不喜歡與人交往,口頭表達能力較差,膽小怕事,長期的自我封閉,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內(nèi)向、孤僻冷談,對所有人和事都無動于衷。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留守兒童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導致其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有犯罪的傾向。
(三)缺乏照顧——安全不保障(略)
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四心”澆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少年兒童的成長與未來,對留守兒童更是時時掛懷,刻刻惦念,提出“要關心留守兒童”“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農(nóng)村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yè)、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家長、孩子、學校等方面做出努力,讓農(nóng)村留守兒童能健康快樂成長。
(一)與家長交心
作為教師,應該加強與留守學生父母或監(jiān)護人的交流與溝通。雖然家長不在當?shù)?,但可以通過電話、網(wǎng)絡等多種形式,與他們定期聯(lián)系。對于臨時監(jiān)護人溝通可以通過家訪、面談等方式,達到真誠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可以指導家長或臨時監(jiān)護人學會和孩子溝通的方法技巧,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和育人方式,更多關注孩子的身心狀況、學習情況、生活方式等,多鼓勵孩子努力學習,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讓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師還可以建立訪問記錄表,對孩子情況作跟蹤,以達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二)給孩子愛心
身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因為“愛”能使他們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在潤物無聲中感到老師勝似父母,學校勝似家庭。教師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用愛心呵護他們,了解他們每時每刻的動態(tài)、想法,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
案例一:
在梅州支教期間,我任教的四年級,有一個全校最調(diào)皮的孩子小源,他的父母離婚,都去了其他城市打工,他跟著年邁的爺爺生活,爸爸只有過年才回來看他,平時不聞不問,自小沒人管教。他天天欺負其他年級的學生,威脅別人給錢,搶人家的東西,用石頭砸人的頭,把別人的學習用品撕爛、扔掉……不完成作業(yè),上課大吵大鬧,影響同學們的情況更是天天上演。整個村子里的人都認識他,校長老師有時也對他無能為力,同學們更是避而遠之。我經(jīng)過深入分析他的特點,制訂了一套教育方案:找出原因(家庭原因)——尋機靠近(共同興趣)——付出時間(談心交流)——樹立威信(表揚鼓勵)——以理服人(言出必行)——呈現(xiàn)效果(時間證明)……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耐心關愛,小源有了很大進步,作業(yè)基本能自覺完成,有時忘記,第二天立即自覺補做。上課經(jīng)常積極舉手發(fā)言,從完全不能讀準一句話,到拿起課文能讀通順一段話;從經(jīng)常欺負同學,沒人愿意跟他玩,到大家都表揚他的紀律進步最大;從他與老師交流的各種逃避,到每天都粘在老師身邊主動找話題聊天,幫老師做事……
啟示:
“用智慧啟迪智慧,用心靈感化心靈”,“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睆男≡吹纳砩峡梢钥吹?,作為教師只要對留守兒童付出愛心,找出原因,尋找應對策略,相信孩子都是可塑的。愛孩子,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他們,并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親近和“愛”。
(三)讓家庭關心
目前多數(shù)農(nóng)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作為家長沒有多大的責任,只需要付錢給物就可以了。有的也認為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孩子自身聰明與否有關,反正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孩子教育得怎么樣也無所謂,趕快長大出去打工掙錢就可以了。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明確教育子女,父母應該盡已之責。
案例二:
我曾教過一個一年級的學生——小東,他的父母外出打工,與伯父伯母生活,當他剛踏入陌生的學校就讀時,完全不適應學校新的環(huán)境和生活,整天想媽媽,經(jīng)常恐懼、煩躁、不安,不愿意上學,天天在學校門口哭,不愿進學校門。作為班主任,我一開始天天在學校門口哄他進校,進班,他坐在座位上也是趴著哭。此非常久之計,了解他的情況后,我給他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通了電話,告訴他們小東在校的情況,并約定每天到校后讓小東與父母通電話。他的情緒慢慢地安定下來了,能自覺進校。以后隔幾天再通一次電話,后來隔一周,隔一段時間……小東漸漸地適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
啟示:
作為家長,必須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必須定期通過電話、網(wǎng)絡等方式加強與孩子的親情交流,搭建起留守兒童與家長溝通的橋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nèi)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xiàn)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四)促學校用心
1. 營造良好環(huán)境。布置舒適、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校園文化,建立留守兒童教育機制,并納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中,班主任負責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校內(nèi)安全監(jiān)管等,并定期與他們的父母及監(jiān)護人溝通。
2. 心理健康幫扶。學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對思想、紀律、學習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的孩子制訂心理輔導計劃,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做好記錄,跟蹤教育。做到細致入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力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fā)展。
3. 開展相關活動。學校除了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還應該開展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開展主題班會《我是個快樂的孩子》等,引導孩子快樂成長。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游戲《團結(jié)就是力量》等,增強孩子集體歸屬感,讓留守兒童體會到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溫暖,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同學的包容。
案例三:
我在梅州支教期間,任教班級95%是留守兒童,他們的校園生活蒼白,活動少,學習單一,缺少愛的教育。為此,我想方設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播放音樂、電影提高他們的藝術情操。教他們攝影,培養(yǎng)多種興趣。陪他們一起看課外書,提高閱讀能力。與他們運動、游戲,增進彼此感情。關心他們的生活,給予更多的慈愛。加強安全教育,保證他們健康成長……不管什么時候,面對孩子們的微笑,我報以更燦爛的微笑。面對孩子們的苦悶,我耐心做好心理輔導。我的一舉手、一投足,傳遞的更多是一種快樂,一種愛意,一種鼓舞。
其實,農(nóng)村留守兒童單純、可愛,如同一張白紙,只要教師給他們七彩筆,孩子們定會報以七彩的圖畫。留守兒童往往都是生活在親情真空中的孩子,教師要把對他們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不僅要肩負教育孩子的重擔,還應該充當他們親人的角色,用愛心呵護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溫暖的集體中體會到生活的快樂。
(作者單位:廣州市白云區(qū)江高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