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剛剛過去的2016年,校園暴力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我倒是想在此給“熱”議論降降溫。
首先是“暴力”一詞用于還在學習和成長的孩子身上似乎過于激烈了。孩子走進學校,實際上是走入社會的實習期。
孩子走入學校接受教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也要學習人際交往。每一天在學校與同學、老師的相處,都是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操練過程。練習的過程中,自然會有磕磕絆絆,摔個跤也是難免的。
面對孩子遇到的人際問題,
家長到底能做些什么
時常會接到為人父母的朋友充滿擔心的問詢電話,有擔心孩子行為不當,侵擾他人的;有擔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的?,F(xiàn)在家里大多數(shù)都是一個孩子,家長自然會更加擔心孩子有這樣那樣的閃失。問的人多了,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都集中在孩子與人相處這個方面。
每樁事情的起因、結(jié)果和孩子的感受,以及行為表現(xiàn)是千差萬別的,但當我們跳出事情的細節(jié)和自己的感受之外時,也許會看到一些我們更應該共同關(guān)注的話題。
我經(jīng)常會問這些給我打電話的朋友如下三個問題:
1.我們沖到一線來解決孩子之間的沖突,孩子可以從中學會哪些與人相處之道?
2.如果有一天你無力沖鋒陷陣,孩子又該如何?
3.孩子1歲時,學走路有沒有摔過跟頭?你會選擇“為了不再摔跟頭而放棄學走路”,還是選擇“學會走路”?
第三個問題一出,答案有三:選擇放棄學走路;選擇學會走路;給孩子來個學步車,這樣既可少摔跤還可學會走路。
面對這個問題沒有哪個孩兒的爹媽會選擇讓孩子放棄學走路,絕大多數(shù)都會充滿智慧地選擇第三種答案,他們清楚地知道孩子必須學會走路,沒有人能替代他們行走。
有句話說得好,
“成長不能代替”
記得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每天放學都要排路隊回家。老師會把家在相同方向的同學排成一隊,由路隊長帶領(lǐng)一列縱隊往家走(類似于現(xiàn)在的軍體委員帶隊上操)。我當時是個貪玩愛走神的孩子,走在路隊里經(jīng)常由于東張西望而掉隊。
這天,路隊長又一次走到我面前要求我跟上隊伍,旁邊還有幾個幫腔的。由于我沒有及時趕上,路隊長便拽著我的紅領(lǐng)巾往前拉,我冷不防被這一拽,腳下拌蒜,踉蹌了幾步。這一幕趕巧讓姥姥看到,姥姥三步并作兩步趕了過來,厲聲呵斥路隊長,“你放手!下次再讓我看見你欺負人,我就拿斧子劈了你!”
路隊長、幫腔的被姥姥的話嚇得夠嗆!而一旁的我也被嚇到了,一聲不吭地站著。姥姥拉起我就走,邊走邊余怒未消地數(shù)落我,“你也是,你就讓人家這么欺負你!你怎么那么呀!”
事情并未引起什么波瀾,但也并非消失無痕??只诺那榫w在此后一段時間彌漫在我和所有經(jīng)歷了這場景的同學心里。在學校經(jīng)常能聽見同學議論,“那誰的姥姥可厲害了!那天要拿斧子劈路隊長呢!咱們可得躲著點兒。”姥姥的目的看似達到了,再也沒有人跟我動手了??墒俏耀@得“安全”的同時,成了孤家寡人。
那一幕發(fā)生之后,有好幾天我都是在擔心中度過,各種念頭在腦子里盤旋:路隊長會不會告老師;老師會不會說我;老師會不會到我家來;姥姥會不會和老師吵起來;還有路隊長的奶奶會不會來等等??傊煌ǖ睾紒y想,當然這些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散了。最終留下的是我對自己的一個看法的形成——我因為而被人欺負,于是一個人生“小目標”出現(xiàn)在了腦?!乙獏柡ζ饋恚?/p>
恰在此時我轉(zhuǎn)學回到了父母的身邊。來到新的集體,我把自己演練成了一個厲害角色,經(jīng)常用強硬或威脅的口氣與人交流,課間也經(jīng)常在玩笑間動手,以此表現(xiàn)出自己的“強悍”,目的只有一個——不被欺負。因為我的行為多侵犯性,同學對我都敬而遠之。我做到了不受欺負,卻不能與小伙伴快樂玩耍。
在人際交往上,我左調(diào)右試不斷努力,終于到上高中時交到了相伴至今的一群朋友。
從我在人際交往的經(jīng)歷來看,家長沖鋒陷陣可以解圍,但不能讓孩子掌握與人相處的合理方法,更不能讓其體驗到與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樂。
還記得前面的三個問題嗎?
姥姥的沖鋒陷陣,讓我學到了自己要變厲害不被人欺負。與此同時,我的行為中恐怕也出現(xiàn)了欺負人的行為。
我需要和小伙伴快樂玩耍,卻是姥姥不能幫我解決的。那么只有靠自己。
我學走路的那個年代沒有學步車,人際交往中我是在不斷碰壁中,最終學會并交到了自己的摯友的。
姥姥要是看到我的論斷,準會反唇相譏,“不沖鋒陷陣,還能看著你被人欺負?”是啊,這是所有家長親人的共同心聲,濃濃血親怎能看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這就要說說第三個問題的第三選項了。在我發(fā)問時,只給出了兩個選項,貌似二選一的問題。但是很多朋友都能跳出這個“套路”而另擇他法,由此展現(xiàn)出了他們的智慧。但是為什么到了人際關(guān)系上就不能如此了呢?這是因為其后果的不可知性。學走路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而且結(jié)果已經(jīng)清晰明了。摔幾個跟頭而已,后果讓我們感覺可控。而人際交往比較復雜,后果多樣,這種不可知的特點讓人產(chǎn)生擔心。而擔心往往會讓人把結(jié)果預想得更加嚴重,從而進一步加劇自己的擔心,如此一來很難冷靜。
冷靜雖然很難,但是為人父母的擔子還是需要我們沉下心來好好想想。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亞于學會走路,孩子從上幼兒園起,開始離開親人,融入陌生環(huán)境,接觸社會,這也是每個生命個體社會化的開始。這個社會化的過程比學走路要更具有挑戰(zhàn),經(jīng)歷的時間會更長。孩子在學習人際交往過程中,什么才是他們的代步車呢?
這里還有一句話,“成長需要支持和陪伴。”
孩子的成長我們不能代替他完成,但我們可以陪伴著他成長,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的地方。
當時姥姥看到我被拉得跌跌撞撞的樣子肯定很擔心,于是“路見不平一聲吼”,阻止了不良后果的發(fā)生。我非常感激姥姥的及時叫停,我現(xiàn)在面對孩子們的不妥行為時也會這么做。孩子的行為確實需要規(guī)范,老師、家長、社會都在做著這件事。孩子還小,不能良好地控制自己,同時也經(jīng)常想不到過分舉止會產(chǎn)生怎樣的后果。
除了管理孩子的行為之外,我們還可以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讓他們學會更恰當?shù)嘏c小伙伴相處的方式,這才是大家最終能夠快樂相處的根本。
獨生子女的成長比較大的缺憾就是,從小陪伴在其左右的多為成年人,缺少和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朝夕相處。這樣來到陌生環(huán)境時,面對同樣如此長大的小伙伴可想而知,會面臨許多的困擾。
半年前,有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剛上初中的女兒跟她說,“媽媽,我們班有個同學特別愛說瞎話。騙同學還騙老師。后來我們就說,你再說瞎話全家死光光?!?/p>
“你怎么能這么說呢!”這位媽媽深感不安地制止道。
“全班都這么說他。誰叫他說瞎話騙人的!”女兒振振有詞。
“那你也不能這樣說人家呀!”
“那他不說瞎話不就完了,不說瞎話他全家就不用死光光了!”女兒玩起了邏輯。我的這位朋友當時一時語塞。
電話里,她擔心地說,“我怎么覺得這孩子那么冷漠呀!這樣下去可不行。可我又說不過她,你說我該怎么說服她呢?”
我建議和她女兒探討幾個問題:
1.說瞎話固然錯,但有沒有嚴重到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如果說瞎話要死,世上有多少人可以活?
2.如果你的媽媽正在住院(朋友還告訴我可巧當時那個孩子的媽媽病了住在醫(yī)院),不論什么原因有人對你說了這樣的話,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3.面對一個說瞎話的同學,你除了現(xiàn)在的這個做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我建議她自己先認真思考,給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再和女兒去探討這些問題。尤其是第三個問題,能想得越豐富越好,而在討論過程中一定要先聽女兒的想法,再說自己的想法。
三個問題是針對上面女兒振振有詞的說法而來的,首先是看似合理的邏輯,有著前提性的錯誤。說謊不好但罪不當誅,這是理性層面的澄清。
接著你要明白,這時處于叛逆年齡的孩子還是不會心服的,此刻要做的是感受層面的體驗。我的第二個問題用換位思考的方法,把爭論帶到感受層面上來。
第三,就是老話兒講的“經(jīng)一事,長一歲”。有事件來探討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大好時機。建議這時要拿出充足的時間和經(jīng)歷,作透徹的溝通。認真聽聽孩子的想法,中間不要打斷;慢慢說說自己的看法,不著急作出結(jié)論,給孩子消化的空間。如果最后能夠找到大家都認可的方法,那是最好的。就算不能達成,也不是一事無成。交流的過程中,孩子通過講述宣泄了情緒,鍛煉了表達;通過傾聽你的看法了解了人與人的看法的不同,開闊了看問題的思路,再有類似事情發(fā)生至少會少些執(zhí)拗和偏激。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糾偏過程中完成的。
再說說那個說謊的孩子,我并不了解他的具體情況,只是借這個角色來說說被欺負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弱項,比如不能察覺到別人的情緒;過度地傾訴,也就是一味地要求別人聽他說;想法不同時不會與人協(xié)商;相處時喜歡威脅或強迫他人,等等。
這時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我們能給予怎樣的支持呢?我回憶起當年姥姥的話語經(jīng)常會有此一問。我努力還原當年的自己,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姥姥的認可和支持。無條件支持我,這里的支持不是無底線地支持我的行為或其他。這里的支持是支持我這個人,支持我自己去面對和嘗試,而不是“我來解決”。因為家長出面證明孩子不行。人際與自信是相關(guān)的,因此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
另外,家長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互動:——調(diào)動孩子練習換位思考,多問問“你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嗎?”——鼓勵孩子多說贊美之言,看到他人身上的優(yōu)點,“你知道他擅長什么嗎?你知道他喜歡什么嗎?”——多給提供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
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方法上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但每個孩子的成長之道又是相通的,只要他學會愛自己和愛他人就不會沒有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許多的不妥言行,多因年幼無知和莽撞所致。知道生死內(nèi)涵的成年人自然不會妄言生死,年少的孩子口中的生死其實還很空洞,所以其實字同含義并不同。而我們到底能做些什么,才能真正使孩子成長呢?我們可以向多方追責;可以教孩子以牙還牙;可以幫助孩子感受生命,了解死亡;可以讓孩子知道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可以告訴他,孩子我愛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真相;可以啟發(fā)孩子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我們的選項很多,我們因為愛而選擇,也愿我們的選擇可以把愛傳遞下去。
(摘自《北京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