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富貴
古老而秀麗的馬斯喀特城,不論是富麗堂皇的宮殿、古色古香的清真寺,還是河流、沙漠均能引人入勝。還有那地處海灣之濱的阿曼仿古三桅木帆船,更使人大開眼界,流連忘返。
離開馬斯喀特國際機場時,西邊的天幕上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約莫三十分鐘,在主人的陪伴下,我們驅(qū)車來到著名的五星級艾爾巴斯頓皇宮飯店。眼前出現(xiàn)了另一個世界:五光十色的馬斯喀特勝景被一艘懸掛著阿曼國旗的仿古三桅木質(zhì)帆船所代替。啊!舉世聞名、向往已久的阿曼蘇哈爾號仿古木帆船,今天我終于見到了你!仰望著高大雄偉仿古船的英俊容貌,我不禁失聲感嘆起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多少堅壁倒塌了,多少宮殿化為烏有,甚至數(shù)不盡的高山夷為平地。可是唯獨阿曼仿古木帆船卻依然屹立海中,挺秀健美,威風(fēng)颯颯。
我盡情欣賞著這艘阿曼仿古木帆船,用“咂舌贊嘆”一詞來形容第一眼看到阿曼仿古木帆船蘇哈爾號的感覺,一點也不過分。這是一艘船體使用泰國柚木建造的,寬二十一英尺,船身長近八十八英尺的阿曼仿古梟型雙桅桿遠洋三帆大型木船,船頭和船尾皆呈尖形,船體上有三根桅桿,桅桿頂端懸掛著三角形的風(fēng)帆,是阿曼現(xiàn)代造船工匠,仿照阿拉伯航海家辛巴達當(dāng)年造船模式而建造的一艘大型仿古木帆船。
好奇心驅(qū)使我近距離貼近船幫繼續(xù)觀賞。主人告訴我,你摸摸看,這艘仿古木帆船令人值得稱道的是,建造過程中竟然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可謂全船無釘。只用棕櫚繩束縛船板,橄欖糖泥縫,所有板塊全用木榫銜接,再鉆孔抽槽,整艘船的船體是用長達四百英里的椰棗樹棕繩縫合而成。椰棕繩全部手工搓成,共用了七十五萬個椰子殼。偌大的船艙上沒有導(dǎo)航儀器設(shè)備,也沒有動力推進器,整個航行過程中只用兩根用來升揚三張風(fēng)帆的桅桿和一盒可測量星座位置的簡陋導(dǎo)航設(shè)備——“星盤”,只靠觀星定向。乘季風(fēng)航行,全憑借海風(fēng)作為船運驅(qū)動動力。
我用手從上到下觸摸船體,果然是。主人又說,仿古船頭頂著藍天白云,依山傍水靜臥在馬斯喀特市區(qū)艾爾巴斯頓皇宮飯店附近的街心花園里,日夜陪伴著阿曼蘇丹國朝夕相處了三十二年之久。盡管常年日曬雨淋,除風(fēng)沙的剝蝕以外,別無其他損傷,至今仍雄偉端莊,不失當(dāng)年風(fēng)采。在清晨的朝陽里,還是那么神奇地眺望著東方,成為馬斯喀特一處重要的旅游景觀和馬斯喀特古城一種獨特的歷史符號。
那么,如此高大的仿古木帆船到底是因何雕鑿建造出來的呢?好奇心促使我快步來到蘇哈爾號腳下。剛一站定,誰知,這艘仿古木帆船竟然會說話。
“我是駛向中國的蘇哈爾號仿古木質(zhì)大型帆船。八世紀,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哈倫·拉希德統(tǒng)治時期,阿曼著名航海家艾布·奧貝德·卡塞姆曾駕駛著一艘全靠風(fēng)力驅(qū)動前進的木帆船,用了兩年的時間,航行上萬公里,駛抵中國廣州。此舉開辟了與‘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阿拉伯與中國之間古代歷史上的海上貿(mào)易航道——‘海上香料之路。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描寫海上冒險家辛巴達的航海故事,就是取材于艾布·奧貝德·卡塞姆及其海上經(jīng)歷。
“鑒此,為了驗證阿拉伯文學(xué)名著《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阿拉伯航海家辛巴達航海歷險傳說的真實性和可能性,我曾于1980年11月23日從我的祖國阿曼蘇丹國首都馬斯喀特出發(fā),共載包括八名阿曼船員在內(nèi)的二十名船員,在愛爾蘭航海探險家蒂姆·塞弗林,阿曼航海家、海軍中尉哈米斯·阿里的率領(lǐng)下,揚帆遠航,使用古代的導(dǎo)航法,沿著當(dāng)年辛巴達走過的古航道渡海航行,迎著驚濤駭浪,乃至八級颶風(fēng)的襲擊,面對桁折帆碎的險象,人和鱷魚的搏斗,歷盡艱難險阻,拉繩,收繩,動作出神入化,揚帆遠航一氣呵成,全程長達六千海里,歷時七個半月,于1981年7月11日,在海上經(jīng)歷了二百二十二天的驚險旅行之后,終于勝利到達中國廣州洲咀公園碼頭,并在洲咀公園立碑紀念,永志兩國友好。海天孤帆,情深意濃,成為古今阿曼同中國友好交往歷史上的重要標志和友誼的象征。
“我的這次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跨國海上旅行,先后途經(jīng)了阿拉伯海、印度、斯里蘭卡、印度洋、蘇門答臘、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行程六千海里。我的這次前有古人,現(xiàn)代人追尋古代阿拉伯航海先驅(qū)足跡的海上再現(xiàn)行動,再次證明了人類古代富有神話傳奇色彩的阿拉伯航海家辛巴達航海歷險的故事是真實可靠的,是有歷史根據(jù)的,是值得后人傳承珍視、牢記永載中國阿曼友好史冊的。”
是的,馬斯喀特,地處阿拉伯半島,阿曼蘇丹國的首都,一座瀕臨阿拉伯灣的海港城市。遠在六百年前,舉世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在這里呈現(xiàn)。此地曾是中國偉大的航海家——海上圣人鄭和下西洋遠航萬里收帆上岸的地方。
蒼茫黑夜,置身于仿古三桅木帆船,聽著它繪聲繪色的傳神演講,看著忽明忽暗,娓娓動聽的聲與光的阿拉伯語自述表白,我由衷地贊嘆古代阿曼造船工匠,用心血和智慧建造了這樣一座世界造船建筑藝術(shù)流芳千古的海上藝術(shù)奇觀。我恍如置身于撲朔迷離的意境之中,望著爬上中天傾瀉在仿古木帆船上如水的月光,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遐想:啊,雄偉壯麗的阿曼仿古木帆船,展示著阿曼人民的精神風(fēng)貌,孕育著無窮的智慧與力量。阿曼蘇丹國的未來,一定會像它那般美好,壯闊!
如今在阿曼,蘇哈爾號木帆船實體模型隨處可見,遍布在人們的日常視覺生活中。大型交通環(huán)島中央路口、公共場所、學(xué)校、商店、賓館、飯店,乃至家庭客廳,甚至阿曼國徽、貨幣上,都繪有蘇哈爾號木帆船的圖案,如今阿曼人把它奉為國家標志和國家級禮品了。
二十一世紀,阿曼仿古船正揚起新的風(fēng)帆,朝著既定目標奮力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