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我去瑞典的基律納看極光。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我們吃力地在雪中跋涉,林間有不少小木屋,好客的主人請我們入內:燈色橙柔,壁爐里火焰熊熊——我確認了好幾次,那是真的柴火,真的火焰,真的松脂香。
圍著壁爐烤火,轉頭看向窗外:皚皚白雪讓一切都變得溫柔無比。身邊的華人導游告訴我:電影《冰雪奇緣》里的場景就是以這里為原型的。
我對小木屋贊不絕口,而導游卻口氣平淡:“在瑞典,每個男人都能親手建造一座小木屋。男生只有掌握這項技能,才能中學畢業(yè)。”
在坐火車返回斯德哥爾摩的路上,鐵軌兩側是大片的黑森林,各式各樣的小木屋或隱或現(xiàn)。我迷惑地問:“這些真的都是自己蓋的嗎?”
導游肯定地告訴我:“是的。”
每個國家對人才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中國講的是治國平天下,標準儒生形象是這樣的:君子遠庖廚,手不釋卷足不出戶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瑞典人沒這么遠大的理想,只是樸實地認為一個人首先要學會動手,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庭,若還有余力,就為社區(qū)出點力。我們求大,學的盡是經史子集;他們求小,強調一個人做實事的能力。
在瑞典中小學里,是有家政課的,男生女生都要學會做飯——不管是否身懷絕技,你首先得自己解決吃飯問題。每年夏天,大部分瑞典家庭都會帶上孩子去森林,教他們學會釣魚、支帳篷、撿柴、生火……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從小學一年級起,木工課就是每個瑞典學生的必修課。學校有專門的木工房和木工老師,各色工具一應俱全,各種板材碼放整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小木鋸、小木刨、電動工具甚至機床,做出一個個筆筒、玩具和木偶。
我脫口而出:“愛因斯坦和三只小板凳?!边@在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應該也是在類似的教育下出現(xiàn)的。
除此之外,瑞典學校還有手工課、縫紉課……“會妨礙學習嗎?”作為中國家長,我不能不問。
導游答:“如果會妨礙,那很可能說明你不是學術型人才,就不必強求了?!?/p>
我問他:“那你呢?”
他笑了,說:“很慚愧。”
導游出生在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大學老師,母親是醫(yī)生,他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眾星捧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路順風順水地讀到大學畢業(yè),連煤氣灶都不會開。到瑞典來讀研,純粹是抱著玩票的心情。從來心高氣傲的他,到了瑞典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個笨人:不會做飯,扣子掉了不會縫,實驗室里小物件壞了不會修,宿舍里電燈滅了不會換……他是蛟龍,困住他的不是外在的淺灘,而是內在的短板。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此刻他才知道這是深重的恥辱,以及嚴厲的譴責——就因為你讀了點書,就有資格百無一用嗎?毫無疑問,瑞典是世界上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瑞典的這些年,他慢慢學會了用雙手解決問題,在高速公路上車拋錨的時候,除了打電話叫救援,自己也能鉆到車底下。國內朋友向他抱怨因為裝修而鬧離婚,他只笑笑。他在瑞典的房子搞裝修時,他和妻子一起動手,從刷墻、布線到做防水,事事親力親為。看著“家”在自己手里逐漸成型,他們無論如何不會舍得放棄。
當提升了動手能力后,他意外地發(fā)現(xiàn):對服務員,他再也不喝來呼去了。他知道體力勞動是多么辛苦。他也像每個瑞典男人一樣,在森林里建造了自家的小木屋,每個夏天帶著孩子們去那里度假。孩子們并不以此為傲,這是家家戶戶、每個父親都會做的事。這種“不傲”更令他心生滿足:這本來就應該是常態(tài)??照f什么“父愛如山”,不如實打實做一個劈柴擔水、帶孩子玩兒、為家庭創(chuàng)造未來的好男人。
聽完他的話,我暗自下了決定:要從壁櫥深處拿出那古老的工具箱。它曾經屬于我父母,在我念工科那幾年,他們給了我?,F(xiàn)在,是拿出來交給我女兒的時候了。我將慢慢教她炒幾個菜,分辨火線和零線,暖氣片不熱的時候怎么辦……
畢竟,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智慧來自于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