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你騎的共享單車,為什么跟從前所見的自行車長得不一樣?” 編輯給我拋出這個問題時,我被問住了,也確實勾起了我的好奇。
說實話,這不是我才冒出的疑問:去年秋天第一次在路邊見到色彩艷麗的共享單車時,我就發(fā)現這個新玩意造型奇特,沒有車鏈、不用車鎖。當我騎上自行車像回到高中生一樣放飛自我時,我意識到車鈴車胎也不一樣了。
很快它們像陣風一樣穿透城市的每個角落,我習慣性地接受這一切,而忘記多問一句“為什么”。緊接著各個新聞頭條競相報道“共享經濟”“國民照妖鏡”等話題,人們好像看透了它,但好像它又是個熟悉的“陌生人”。此時有人提出說可以從科技角度來“拆解”它,我覺得角度很棒——總是賦予生活太多意義,不如也來談談有意思的吧。
當然做這個選題的過程可沒那么有意思,最初我不了解單車行業(yè),把采訪的成敗壓在了公認最有設計感的摩拜上。經過編輯提示,可以把設計擴大到整個單車制作的流程,設計、生產、品牌包裝等,可能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幫助我們看到了現在成型的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更像是互聯(lián)網產品,線上線下共同體驗,但是以市場需求為核心。ofo想做一個讓人隨時隨地有車騎的單車,那它看起來非常實用主義,設計感就弱一些。摩拜想引領智能,吸引時尚白領,設計也更加炫酷,但是炫酷的前提是能夠讓它滿足共享的需求。它的高押金也許是門檻,但是保證了品牌的質量。
這才有了智能鎖防盜竊、實心胎防漏氣、傳動軸防掉鏈、五幅輪轂防變形易更換。APP的設計師也在琢磨,怎么讓我們在騎行時少遇到點麻煩事兒。說個有趣的,我以為單車顏色的選擇沒那么多故事,但摩拜選擇銀色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即使被剮蹭也看不出來。
創(chuàng)業(yè)公司絞盡腦汁保證共享,也讓用戶體驗更加舒服,這個邏輯聽起來不新鮮,所有的產品都是奔著這個目的去設計的。所以有什么可說的?但是當你騎著沒有車鏈子的共享單車,想到報道中繪制的軸傳動的原理圖,細心感受然后會心一笑時,我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