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紅色播音員”為當代傳媒人在輿論引導、核心價值觀踐行方面提供了富足的精神遺產,主要包括對黨忠誠,做黨的路線宣傳員;熱愛祖國,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強烈的事業(yè)心,成為工作的行家里手;關心人民,做群眾路線的踐行者;嚴于律己,做人格操守的堅守者。
關鍵詞:“紅色播音員” 精神遺產
“紅色播音員”指從戰(zhàn)爭年代一路行來,并且參加了新中國建設的老一代播音員。他們具有堅定的黨性修養(yǎng)和豐富的業(yè)務素養(yǎng),為當代傳媒人在輿論引導、核心價值觀踐行方面提供了富足的精神遺產。
對黨忠誠,做黨的路線宣傳員
“紅色播音員”對黨無比忠誠,對黨領導的事業(yè)無比堅信,對從事黨的工作無比熱忱,把自己的命運和黨、人民的命運牢牢聯系起來,體現出忠誠自覺的黨性。
第一,熱愛黨,向往黨,為能成為黨的一份子深感自豪。在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紅色播音員”以受黨指引、向黨靠攏為榮,把融入黨、走向黨作為頭等大事。人民廣播第一代播音員蕭巖就是受到黨的思想感召,沖破國民黨重重阻礙奔赴延安。播音員齊越也說過,一生“忘不了黨”,“小小話筒千斤重,它載負著黨的重托”。{1}由于這份對黨的忠誠,所以他們對事業(yè)盡職盡責,對藝術精益求精。
第二,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升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的是“思想指南”的問題,因此理論學習是黨員的重中之重?!凹t色播音員”十分注重理論學習,如蕭巖到延安后就如饑似渴地系統(tǒng)學習馬列主義經典和毛主席的著作,還在女大認真學習理論知識。這種理論學習幫助她們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掌握了合適的方法論,成為支撐業(yè)務工作的堅固基石。
第三,服從黨的安排,認真完成黨交托的任務。黨的工作有種類不同,但無大小之分,“紅色播音員”做到了一切聽從黨的安排,做黨的指示的擁護者與踐行者。蕭巖一開始希望上戰(zhàn)場殺敵,但被組織分配到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時,雖然她覺得所謂的播音工作不過是念念稿子這種“技術活兒”,和她的抱負“大相徑庭”,{2}但還是服從組織安排,表現出了高度的紀律性。抗戰(zhàn)期間,晉察冀日報社成立的晉察冀新華廣播電臺需要一名播音員,社里沒有合格人員,社長鄧拓就推薦了妻子丁一嵐。丁一嵐沒做過播音員,但她在第一時間服從,{3}后來蕭巖、丁一嵐都成為了人民廣播第一代播音員。這說明,業(yè)務不足可以通過努力趕超,但對黨安排的任務表現出來的服從性、紀律性卻是更加珍貴的。
第四,履行黨的宣傳員的職責,積極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齊越說過:“我們的電臺是我黨的喉舌, 是服務于人民革命事業(yè),代表黨中央發(fā)言的?!眥4}“新聞工作者的素養(yǎng),首要的就是要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5}這是對播音員的黨性修養(yǎng)的理論認識。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北新華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徐邁就通過播送一些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如鄭庭岌、范漢杰、曾澤生等寫給同僚、家屬和鄉(xiāng)親們的信,爭取到敵官兵、政界人士的起義,加速了遼沈、淮海、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被當時的群眾譽為“黑暗里的一盞明燈”,{6}可見人民廣播發(fā)揮的宣傳之功。建國后,齊越繼續(xù)把“延安精神”發(fā)揚光大,用播音創(chuàng)作傳遞黨的聲音,播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鐵人——王進喜》等長篇通訊,鼓舞和教育了整整一代人。{7}在把黨的聲音傳好傳廣傳深的同時,他們的播音作品也隨之成為了經典,嵌入了光榮的播音史冊中。“紅色播音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巧妙傳遞了黨的聲音,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熱愛祖國,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紅色播音員”是從狼煙四起、民生涂炭的動蕩環(huán)境中走出來的,經歷了生離死別、國仇家恨與血火考驗,因而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和家國一體的責任感。他們將個人的職業(yè)興廢、寵辱悲歡與國家興亡關聯起來,將個體存續(xù)與中華崛起、文化綿延關聯起來,進而形成一種闊達、深沉的精神境界與國家視野。
第一,以國家興亡為事業(yè)參照,深愛自己的祖國?!皭蹏笔巧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把祖國放在心懷,把國家的前途與自己的命運結合,把謳歌祖國贊詠祖國作為自覺行為,正是“紅色播音員”們的可敬之處。齊越在新中國開國大典上的播音之所以打動億萬中國人的心,原因就在于他心中懷著對祖國的熱愛。
第二,熱愛祖國的文化。熱愛祖國的文化是熱愛祖國的直接結果和必然表現。祖國是一個光輝的形象,祖國的文化是其中豐富的內容。他們用熱愛中華文化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踐行對祖國的致敬,將中華文化的精華播撒進播音工作中,浸潤在播音人才培養(yǎng)中,踐行在日常的為人處世中,用中華文化濡染而成的態(tài)度、精神、觀念去打動聽眾,感育后進。夏青在20世紀80年代給年輕人上課的教材就選用了先秦諸子散文、《詩經》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等古典文學作品。{8}他因古文功力深厚,被播音部同事認作字音方面的權威,張頌贊揚他的聲音是“中華民族在語言錘煉過程中的一種積淀,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作風和氣派”。{9}
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文化,將這種熱愛踐行到日常的工作中去,生活中去,是當代傳媒人要錘煉的修養(yǎng)。愛國會有助形成寬廣、高遠的工作態(tài)度、人生境界,愛祖國的文化會形成深厚、豐富的思想源泉、經驗寶庫。從國家興亡、歷史文化延續(xù)的視野來觀照手頭的工作,就不會把工作僅當作謀生的飯碗,就不會只盯著個人飯碗、只守著自己的“三分地”,而會全身心地、充滿主動意識地、自覺地投入到為國家利益奮斗的事業(yè)中去,用這種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驅動自己前行,這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傳媒人的基本條件。
強烈的事業(yè)心,做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一,全情投入的意志。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而我們共產黨員就最講認真。對于播音員、主持人、新聞人而言,認真工作能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的態(tài)度就是一種值得學習的價值觀的體現。夏青每錄完一段節(jié)目,就要停下來征求在外面監(jiān)聽的編輯們的意見:“怎么樣?行不行?要不要改?”{10}蕭巖在延安廣播電臺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里,也從沒“讀錯過字”。{11}齊越說自己“坐到話筒前便忘卻了周圍的一切”。{12}這不是“認真”是什么?這種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不但使得他們成功地履行了播音員職責,而且影響和熏陶了更多的年輕人,成為他們的學習榜樣。
第二,不怕艱苦的斗志。要做投身事業(yè)的能人,不需什么高深的能力,而需保持一種自我超越、挑戰(zhàn)困難、不畏艱險的斗志,因為從事任何一項事業(yè),都不會是一帆風順?!凹t色播音員”之所以能在崗位上交出靚麗答卷,主要因為他們努力適應艱苦環(huán)境,敢于迎難而上,不怕“從零開始”?!凹t色播音員”剛剛走上崗位時,工作環(huán)境是艱苦的,像當時的延安廣播電臺“為了保證發(fā)電機發(fā)電,每天要有十來個人出去撿拾木炭供木炭爐燒火”。{13}但播音員們以苦為樂,不畏艱苦,愣是在這三尺寒窯里無比響亮地傳出了讓敵人膽寒、讓世界震驚的黨的聲音,中國的聲音。正是這種不畏艱險的精神,讓“紅色播音員”在風雷激蕩的革命歲月與和平時光里,不論經過多少重大挫折都依然能笑對人生,充滿信心。
第三,學習不歇的習慣?!凹t色播音員”大都沒有太好的專業(yè)基礎,不少還是“半路出家”,硬著頭皮走上工作崗位的,但他們后來多成為行家里手,原因無他,唯好學爾。延安廣播電臺播音員麥風和姚雯都非科班出身,但她們從不停止學習,悉心向別人請教吐字發(fā)音,每日用《解放日報》練習播音。{14}憑借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她們才得以成長為人民廣播第一代播音員。夏青也是“手不離書”,年輕同事每次看到他,都“能看到他戴著眼鏡默默埋頭看書。”{15}抓住時間學習,才有可能抓住機遇進步,才能澆灌得事業(yè)之樹長青。
第四,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有人說,播音員工作是“聲音的重復”,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播音員工作不是死板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突破的,“紅色播音員”就懷有這種活潑的創(chuàng)新精神。齊越就堅決反對用固定不變的公式化的聲調播讀各種不同稿件。他認為模仿得再好,也不過是“像某人的聲音”而已。{16}這么說不就是鼓勵播音員應該注重聲音表達風格、角度、方式的創(chuàng)新嗎?齊越后來能獨創(chuàng)出用“探尋通達人們心靈的最短道路”的朗讀方法,{17}原因就在于此。大陸第一代對臺播音員潘捷也在播音風格上一改程式,破除了“廣播就該正襟危坐”的窠臼,改成“含著眼淚”來播稿,深情展現了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的感受,讓聽眾無比“沉醉”。{18}業(yè)務上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聲音魅力的完美呈現,迅速擴大了節(jié)目的影響。
要做好黨的宣傳員,在情感上不投入,在工作上不認真,在斗志上不堅毅,在理念上不創(chuàng)新,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在當下這個信息大潮狂涌、高新技術紛至沓來的融媒體時代,當代傳媒人既要敢學,也要善學,既要繼承,也要創(chuàng)新,既要善拜高人,虛心求教,也要自力更生,敏于自學,在無人時守得寂寞,在無聲處聽得驚雷,方能無愧于人民交托的重任,無愧于“紅色播音員”留下來的光榮傳統(tǒng)。
關心人民,做群眾路線的踐行者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含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19}“紅色播音員”以工作為平臺,很好地踐行了群眾路線。
第一,熱愛與尊重聽眾。對播音員而言,聽眾就是人民,就是需要服務的對象。“紅色播音員”在工作過程中認真聽取聽眾意見,放下身段向聽眾請教。齊越就說,聽眾的意見使他“不斷明確和解決思想、業(yè)務中的問題,堅定了信心,增強了責任感”,對聽眾的反饋給予熱切的回應,還因此結交了許多“聽眾知心朋友”。他在患有高血壓、隨時可能發(fā)生危險的情況下還堅持激情澎湃地為聽眾朗誦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20}這么做就是對聽眾的最大尊重,是在播音工作中貫徹踐行群眾路線的體現。也正因為這種熱愛與尊重,他們的播音才能如此精工細作、精益求精,讓無數聽眾動容。
第二,培養(yǎng)和愛護人才。黨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最根本的是自覺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為人民服務內化為自己的靈魂,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凹t色播音員”就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在培育年輕人、培養(yǎng)播音人才上面。每當年輕后輩前來請教時,夏青就“總是不厭其煩有求必應地解答相關的歷史知識和典故”。{21}齊越在大學授課期間身體不好,但每次授課都傾注了滿腔心血,講課結束后往往要閉目休息半個多小時才能走路、說話。他在中風以后還用“顫抖的手在一位并不相識的播音員職稱評定表上簽上了自己具有權威的名字。”{22}沒有”紅色播音員”崇高忘我的奉獻,哪能換來“雛鳳清于老鳳聲”的碩果?
嚴于律己,做人格操守的堅守者
優(yōu)秀的播音員不僅在于工作優(yōu)秀,更在于為人正直。不僅會工作,而且會做人。要“做人”,關鍵就在于有嚴格的思想道德規(guī)范,以身作則,以身為范。
第一,融入群眾,以誠待人。“紅色播音員”從打破階級、破除專制的革命歲月里走來,在人民當家、百姓做主的和平歲月里生活與工作,有著深厚的平民意識和嚴格的自律意識,所以他們在被人稱贊、被人追捧的時候反而愈發(f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齊越曾到黑龍江講學,為不麻煩接待者,住進了機關沒有暖氣的半間小屋,結果住了一夜就感冒了。{23}寧肯損害自己的身體也不提特殊要求,這不正體現了黨性修養(yǎng)嗎?“紅色播音員”高尚的人格魅力恰是通過這些小事、細節(jié)傳遞出來的。
第二,遵守黨紀,堅守底線?!白黠L問題是腐敗的溫床”。{24}嚴格遵守黨紀律,堅決抵制不良作風,時刻保持黨員清廉本色,這是做好工作、贏得人民認同與擁護的前提。齊越在洛陽辦播音員培訓班時就“嚴詞拒絕”了別人送的唐三彩禮物,{25}他后來還在家里貼了張“家庭公約”,寫明“謝絕贈禮”,他教育家屬子女“不要找組織提什么要求?!眥26}在工作中不貪、不拿,保持生活作風的簡樸,“紅色播音員”為我們樹立起來的就是這樣鮮明和深刻的榜樣。
結語
“紅色播音員”堅信共產主義的未來,信仰黨的理論,熱愛祖國的文化,深愛聽筒前的人民,這才是他們能在物質條件匱乏、技術手段落后的艱苦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出那么多銘刻黨史、感動國人的作品的核心原因。精神的成長、信仰的確立,才是當代傳媒人要向“紅色播音員”學習的秘訣和繼承的法寶。當下中國的物質環(huán)境的確改善了很多,但仍處于一種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危險時刻”,各種反黨、反人民、反華的思潮不斷沖擊著人們的精神防線。一些主播一旦有了些名氣,嘴巴就翹到天上去,對嘉賓冷嘲熱諷,對選手毒舌亂飛,在博客中謾罵網民、爆粗口,日常生活里挎名牌包,坐豪華車,遠離群眾,遠離基層。對新一代主播們而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協調行動,鼓舞士氣,實現中國夢,更要親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身作則,以身為范,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規(guī)范、約束、糾偏自我內在的理性,用聲音“中流擊水”,用話筒“力挽狂瀾”,把中國故事講好,把中國聲音傳響,才是對“紅色播音員”精神遺產的最好繼承?!颈疚墨@國家社科后期資助“江蘇藝術家與早期中國電影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14FYS003)和江蘇省“青藍工程”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欄目責編:曾 鳴
注釋:①《齊越的遺產》,《現代傳播》,1993(6)。
②⑥{11}{13}劉辰瑩:《她從人民廣播的原點走來——訪人民廣播第一代播音員蕭巖》,《中國廣播》,2010(12)。
③張 帆:《鄧拓夫人丁一嵐開國大典播音員》,《文史》,2015(5)。
④齊 越:《獻給祖國的聲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頁。
⑤樓喜春:《音魂——訪十三大代表、著名播音員齊越》,《新聞記者》,1987(12)。
⑦{12}{23}{25}荊 暉:《開國大典的播音員——齊越》,《大舞臺》,1994(4)。
⑧{15}{21}晨 笛:《風范尤在 聲音永存——懷念夏青老師》,中廣網,2004-09-17。
⑨張 頌:《他堅持了中華民族的語言傳統(tǒng)》,中廣網,2004-09-17。
⑩曹仁義:《他是播音藝術家,也是學問家》,中廣網,2004-09-17。
{14}蔡革文:《延安第一個“麥克風”——訪人民廣播的第一代播音員麥風》,《視聽界》,1985(5)。
{16}齊 越:《向蘇聯播音員學習》,《廣播業(yè)務》,1955(2)。
{17}畢一鳴:《延安精神與齊越風范——寫在人民廣播事業(yè)七十周年之際》,《中國廣播》,2010(8)。
{18}傅寧軍:《潘捷.大陸第一代對臺播音員》,《兩岸關系》,2002(11)。
{19}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頁。
{20}張 頌:《崇敬與悼念——學習齊越著作感言》,《現代傳播》,1993(6)。
{22}{26}權 進:《聲波常在,精神永存——“緬懷齊越教授座談會”散記》,《中國記者》,1993(12)。
{24}《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