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勝男
摘要:通過對中世紀格里高利圣詠進行概述,引出繼敘詠《憤怒的日子》中“死亡”主題在西方音樂作品中的運用,闡釋了格里高利圣詠對整個歐洲音樂所做的貢獻,表現(xiàn)了格里高利圣詠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中世紀;格里高利圣詠;繼敘詠《憤怒的日子》
一、格里高利圣詠概述
格里高利圣詠是使用于中世紀羅馬教會禮拜儀式中的教會音樂。至今在西方音樂史上仍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對歐洲音樂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
在中世紀,宗教支配著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本來,基督教是作為被壓迫的、窮苦無靠的人的精神寄托而產生的;但是,到了四世紀以后,它卻經歷了深刻的演變。中世紀封建制度社會從古代奴隸制度社會那里取得的,產生于多神教的古羅馬帝國內部的基督教,已經不能體現(xiàn)被壓迫階級的思想意識,而成為封建主的主要的思想支柱。①在羅馬,教會創(chuàng)立了格里高利圣詠。這是當時影響較大的為宗教統(tǒng)治服務的音樂工具。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致力于對教會音樂的改革,收集東西教會的一切圣歌進行修改,加上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些圣歌,共計600多首,編成了一套既豐富又統(tǒng)一的禮儀圣歌——《對唱歌集》,成為羅馬教會音樂的經典歌集。因此,這套宗教禮拜儀式音樂以其名字得名為“格里高利圣詠”(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詠主要應用于日課和彌撒兩種羅馬教會的禮拜儀式中。在中世紀基督教禮拜儀式中,音樂是宗教的附屬品,音樂必須以宗教儀式為最終目的。整個中世紀歐洲音樂是以格里高利圣詠為中心的。格里高利圣詠為中世紀盛期的到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對后來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死亡”主題的運用
在格里高利圣詠的曲調中,有些主題被后世的音樂家所喜愛,并在作品中得到廣泛的利用,運用最多的是繼敘詠《憤怒的日子》主題。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樂作品,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最重要的音樂作品之一。在這首交響曲的第五樂章“妖魔夜宴的夢”中的第一部分和最后部分都使用了“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題。第一部分,在喪鐘的背景襯托下,由大管和大號奏出中世紀宗教圣詠旋律《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題。莊嚴、肅穆的圣詠主題,用在妖魔夜宴之中,鄙俗而輕佻,這也是作曲家對宗教的諷刺,也反映了主人公對現(xiàn)實社會不滿的叛逆和反抗精神。第二部分是魔鬼的輪舞,狂歡的舞蹈越來越激烈荒誕。最后部分,和妖魔的歌舞形成的一種激昂、奔放、狂亂、恐懼的音樂氛圍。柏遼茲運用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在急速而狂熱的舞蹈中結束了全曲。這種震撼人心的音樂中使用“死亡”主題,更能反映出在反動政治年代中,藝術家內心的苦悶和精神生活上所受到的壓迫。
圣桑的《死神之舞》中也大量的引用了“死亡”旋律,其引子部分中減五度“魔鬼音程”,巧妙地運用不協(xié)和的減五度音程來描繪了妖魔鬼怪來臨時帶給我們的恐怖氣氛。呈示部中,從33小節(jié)開始出現(xiàn)了來源于“憤怒日子”中的“死神旋律”主題。
主題二同樣是出自《憤怒的日子》中的另一段“死亡旋律”。提琴奏出較為抒情的旋律,雙簧管、單簧管、大管等樂器各隨發(fā)展,烘托骷髏起舞的怪誕氣氛。
圣桑在展開部又第三次的運用了一個全新的“死亡旋律”, 主題采用輕盈歡快的圓舞曲節(jié)奏,用交織多變的色彩組樂器來表現(xiàn)骷髏們瘋狂的舞蹈,以及骷髏毛骨悚然的尖叫聲。以《憤怒的日子》作為整部作品的結構核心,向兩端衍展形成對稱關系,與原詩文本中“午夜來臨”、“群魔狂舞”、“黎明舞散”的表達順序也十分吻合,更加突出作品想要表現(xiàn)出的“死亡主題”?!端郎裰琛分?,圣-桑使用了“富幽默感的表現(xiàn)死亡主題形式”,死亡的恐怖意味被弱化,給人以奇異詭怪之感。
三、結語
繼敘詠《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題除了被柏遼茲圣桑引用外,在拉赫瑪尼諾夫《死亡島》、《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柴可夫斯基《曼弗雷特》巴赫的《b小調彌撒》等,都運用了死亡主題。來反映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對死亡的不同理解,反映作曲家內心的真實世界,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的無奈恐慌。各種思緒涌現(xiàn)出來,一種對“世界末日”頹廢思想的反映,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
通過對作品中“死亡”主題的不同運用,不難發(fā)現(xiàn),作曲家對格里高利圣詠主題的青睞,與當時所受的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都有極大的關系。而且,教會對歐洲中世紀音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格里高利圣詠作為中世紀羅馬教會禮拜儀式中的教會音樂,對歐洲音樂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它為后世音樂家提供了諸多靈感,為后世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對整個歐洲音樂史的發(fā)展提供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這正是格里高利圣詠的魅力之所在。
注釋:
①引自《歐洲音樂史》,張洪島主編,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1月,第74頁。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杰里米·尤德金.歐洲中世紀音樂[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