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芒,彭 斌,馬曉龍,司升云
(武漢市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研究院 蔬菜科學研究所,武漢 430000)
粘蟲Mythimnaseparate(Walker)又稱行軍蟲、夜盜蟲,屬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食葉性的遷飛害蟲,國內除新疆未見報道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1]。粘蟲主要為害禾谷類作物,具有很強的暴食性,一旦爆發(fā)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將作物的葉片吃光,造成毀滅性危害[2]。最近幾年,粘蟲我國東北及華北地區(qū)均有較大發(fā)生,造成多地區(qū)玉米的嚴重減產(chǎn),損失嚴重[3]。目前,控制粘蟲為害主要以化學農(nóng)藥防治為主[4],為了合理有效控制粘蟲為害,筆者選用毒死蜱、辛硫磷、溴氰蟲酰胺和乙基多殺菌素4種農(nóng)藥,進行田間藥效試驗,旨在為科學指導大田防治提供依據(jù)。
試驗地點在湖北省潛江市后湖農(nóng)場排溝村,試驗地平坦,肥力均勻。土壤類型為粘壤土,pH值約為6.8、有機質含量1.9%左右。玉米播種時間為2016年4月15日,品種為中農(nóng)大451號,株行間距約0.2 m×0.5 m,玉米播種前施足底肥,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40噸。各小區(qū)整個生育期內施肥、管理均一致。
480 g·L-1毒死蜱乳油,美國陶氏益農(nóng)公司;40%辛硫磷乳油,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10%溴氰蟲酰胺懸浮劑,美國杜邦公司;60 g·L-1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美國陶氏益農(nóng)生產(chǎn);均為市售。
1.3.1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5個處理,其中藥劑處理4個,分別為處理方式Ⅰ:480 g·L-1毒死蜱乳油500 g(a.i)·hm-2,處理方式Ⅱ:40%辛硫磷乳油400 g(a.i)·hm-2,處理方式Ⅲ:10%溴氰蟲酰胺懸浮劑60 g(a.i)·hm-2,處理方式Ⅳ:60 g·L-1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40 g(a.i)·hm-2;空白對照1個(噴清水)。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設15個試驗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20 m2,隨機區(qū)組排列。
1.3.2施藥方法
施藥器械采用MATABI-16型背負式噴霧器,扇型噴頭施藥。工作壓力0.3~0.4 mPa。施藥當日(6月4日)的天氣為多云,最高氣溫28 ℃,最低氣溫16 ℃,相對濕度78%,無持續(xù)風向,風力1級。整個試驗期間未出現(xiàn)直接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象因素。根據(jù)試驗方案加入供試藥劑,每公頃用水量750 L。試驗采用莖葉噴霧處理,按各處理用量均勻、全面噴施于各小區(qū)植株葉片的正反面及心葉部分,基本無藥液珠狀下流為止為準。
1.3.3調查與統(tǒng)計方法
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1 m2,于6月3日調查蟲口基數(shù),試驗時田間試蟲處于發(fā)生盛期,多為1~3齡,本試驗共調查3次,分別為藥前1天,藥后3天、7天調查粘蟲數(shù)量,根據(jù)調查結果計算各處理對粘蟲的防效。計算公式如下[5]:
蟲口減退率/%=(藥前活蟲數(shù)-藥后活蟲數(shù))/藥前活蟲數(shù)×100%
(1)
防治效果/%=(處理蟲口減退率-對照蟲口減退率)/(100-對照蟲口減退率)×100%
(2)
所有數(shù)據(jù)在用EXCLE處理的基礎上,采用SPSS17.0軟件對不同處理的防效進行統(tǒng)計分析,應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性顯著分析。
從表1、表2可以看出,供試4種藥劑對粘蟲均有較好的田間防治效果,藥后第3天,對三齡以內的幼蟲防效為83.05%~89.94%之間,按防效高低依次排序為:處理方式Ⅳ>處理方式Ⅲ>處理方式Ⅰ>處理方式Ⅱ。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藥后第7天,不同藥劑處理對粘蟲仍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各處理的平均防效在90.55%~92.92%之間,且差異不顯著。
表1 4種殺蟲劑及對照處理對粘蟲的田間防治效果(藥后3天)
注:a表示差異不顯著。
表2 4種殺蟲劑及對照處理對粘蟲的田間防治效果(藥后7天)
注:a表示差異不顯著。
毒死蜱和辛硫磷同屬有機磷類農(nóng)藥,由于價格相對較低,目前在粘蟲防治中應用較多,也有相關研究報道[6-8]。在本次試驗中,毒死蜱和辛硫磷在試驗濃度下對粘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藥后7天防效分別為92.89%和91.17%,這兩種農(nóng)藥用于本地區(qū)粘蟲一般防治是可行的。
溴氰蟲酰胺是杜邦公司開發(fā)的第二代魚尼丁受體抑制劑類殺蟲劑,可通過激活靶標害蟲的魚尼丁受體釋放橫紋肌和平滑肌細胞內的鈣,導致害蟲麻痹直至死亡[9]。乙基多殺菌素為大環(huán)內酯類殺蟲劑,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昆蟲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加其自發(fā)活性,導致非功能性的肌收縮、衰竭,并伴隨顫抖和麻痹直至死亡[10]。相對于與傳統(tǒng)有機磷農(nóng)藥,溴氰蟲酰胺和乙酰多殺菌素具有低毒高效的特點,可防治對常規(guī)農(nóng)藥產(chǎn)生抗性的鱗翅目害蟲。在本次試驗中,毒死蜱、辛硫磷、溴氰蟲酰胺和乙基多殺菌素各處理差異不顯著,對3齡以下的粘蟲幼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議在玉米田間防治粘蟲時,選擇幼蟲低齡期施藥,推薦有機磷類藥劑與其他藥劑輪換使用,延緩害蟲抗藥性產(chǎn)生,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芒,司升云,劉小明,等. 玉米粘蟲的識別與防治[J]. 長江蔬菜,2016(13):54-55.
[2] 宋梁棟,馮文濤,李伯遼,等. 興平市三代粘蟲局地暴發(fā)原因探究[J]. 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5(8):87-88.
[3] 張云慧,張智,姜玉英,等. 2012年三代黏蟲大發(fā)生原因初步分析[J]. 植物保護,2012(5):1-8.
[4] 董杰,劉小俠,岳瑾,等. 北京地區(qū)粘蟲對5種殺蟲劑的抗藥性[J]. 農(nóng)藥學學報,2014(6):687-692.
[5] 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藥檢定所 GB/T 17980.80-2004.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80部分:殺蟲劑防治粘蟲[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6] 李敏. 幾種藥劑防治麥田粘蟲藥效試驗簡報[J]. 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5(4):144.
[7] 趙玉玉,李帥,李怡萍,等. 中國陜晉兩省部分地區(qū)粘蟲田間種群的抗藥性[J]. 農(nóng)藥學學報,2017(2):182-188.
[8] 張苗,曹培基. 不同藥劑對玉米粘蟲的田間防治效果研究[J]. 吉林農(nóng)業(yè),2016(23):81-82.
[9] 潘飛,符尚嬌,謝圣華,等. 溴氰蟲酰胺對小菜蛾、斜紋夜蛾的室內毒力及田間防治效果[J].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4(8):103-106.
[10] 華乃震. 綠色環(huán)保生物殺蟲劑多殺霉素和乙基多殺菌素的述評[J]. 農(nóng)藥,2015(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