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國民黨已經到了危亡的關頭,急需一位強力領導人來對抗和反擊
5月20日,中國國民黨舉行了黨主席選舉,前“副總統(tǒng)”吳敦義以52.24%的得票率當選國民黨新主席,現(xiàn)任黨主席洪秀柱得票率19.2%,連任失利。吳敦義將于今年8月上任,任期至2021年。2000年國民黨在臺灣“大選”中敗于民進黨,首度失去執(zhí)政權,第二年首次舉行黨員直選主席,至今已經是第八次。
2014年底,國民黨在臺灣地方選舉中慘敗,時任主席馬英九宣布引咎辭去黨主席一職。參加補選的只有朱立倫一人,得票率高達99.61%。2016年國民黨在“總統(tǒng)大選”敗選后,朱立倫宣布去職,國民黨再次舉行黨主席改選,最終洪秀柱勝選,成為國民黨歷史上首位女主席。
洪秀柱是女中豪杰,在敗選后黨內大佬紛紛選擇畏縮閃避的時候,臨危受命出任黨主席,其“一中同表”,“在主席任內一天,‘臺獨就不是國民黨選項”等言論,擲地有聲,讓人耳目一新。但洪秀柱多年來一直是國民黨內的邊緣人物,勢單力薄,沒有自己的嫡系人馬,加上個性太過鮮明,上任一年多,未能有效統(tǒng)合全黨的資源。在洪秀柱的“一中同表”被綠營人士操弄成“急統(tǒng)”之后,她的兩岸路線不斷引爆黨內路線之爭,這應該是她此次失去支持的主要原因。
而相較于包括洪秀柱在內的其他五位候選人,吳敦義的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他的政治經歷相當完整,在現(xiàn)在的國民黨內可以說無人能與之相比。他出生在臺灣南投縣,父親是“二二八事件”的受害者,這讓他避免了“外省人”和“鎮(zhèn)壓”的原罪;他做過臺北市議員、南投縣長、高雄市長、南投縣“立委”、臺北市黨部主委、黨秘書長、副主席、“行政院長”、“副總統(tǒng)”等,既有黨務系統(tǒng)的歷練,又有“中央”、地方首長、“民意代表”且遍及臺灣北中南的經歷。此外,相比于馬英九的理想主義和洪秀柱的剛烈,吳敦義政治身段柔軟,似乎和誰都能合作,這使他在全臺灣都有豐富的人脈和樁腳,這在臺灣當下的政治文化中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這一年來民進黨憑借執(zhí)政的優(yōu)勢,炒作不當黨產、轉型正義等話題,借機對國民黨進行清算,國民黨已經到了危亡的關頭,急需一位強力領導人來對抗和反擊,吳敦義打出他是“民進黨最害怕的對手”這個牌,顯然是擊中了要害。另外,民進黨執(zhí)政這一年來,因不承認九二共識,讓兩岸陷入僵局后,觀光、經濟和兩岸交流都受影響,讓民眾懷念起九二共識的美好,而吳敦義一再強調他堅持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的九二共識的路線,顯然能讓多數(shù)國民黨人和臺灣人接受。
然而,吳敦義的當選,歸根到底只是意味著國民黨的領導權再次回到主流大佬的手中而已。如果從變革的角度看,毋寧說是一種倒退。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吳敦義是否會回歸國民黨歷史悠久的醬缸文化。在臺灣已經實現(xiàn)政黨輪替、科技日新月異的21世紀,國民黨卻活在上世紀,內部流行的仍是等級森嚴、大佬密室“喬”事、幾大家族把持大權的落后政治文化,開會光是介紹與會者頭銜,從主席、副主席、榮譽主席、榮譽副主席、主委、“立委”一路念下來,幾分鐘都念不完;黨內遇到高官也不能直呼其名,必須尊稱職銜,作風迂腐保守。因此,臺灣社會公認,國民黨與年輕人之間隔著馬里亞納海溝,在年輕族群中完全沒有吸引力,而吳敦義本身就是國民黨大佬之一,說起話來拐彎抹角,行事仍是老一套,難獲年輕人喜歡。
在這種情況下,吳敦義要重振國民黨,關鍵是要擺正自己的定位,如果他甘于當一個操盤手,居于幕后,用心協(xié)調,重整隊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話,國民黨或許還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