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月
前幾天北京風(fēng)和日麗,我便約了三五老友出門散心敘舊。正走著,耳畔突然傳來一陣悠遠(yuǎn)又熟悉的叫賣聲:“又解渴來,又?jǐn)?,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鬧碗兒嘗,酸梅湯來,不一味兒?!币梦覀冞@些老翁不禁駐足,原來不知不覺竟走到了游人如織的老北京文化街——大柵欄。
聲聲叫賣把我的思緒拉回到幾十年前。兒時門外的吆喝聲一起,我便趕緊向父母要上幾分錢,飛奔到門外換取一碗酸梅湯大口牛飲。湯汁酸而不烈,甜而不釅,冰而不鉆牙床,簡直是盛夏中至高無上的享受。
售賣冷飲的小商小販們往往手持一個名叫“冰盞兒”的響器,用食指上下掂打兩個小銅碗,發(fā)出清脆悅耳的叮當(dāng)聲,街坊鄰里聽到了便紛紛出門買上一碗消暑解饞。
我們這輩住在胡同深處、土生土長的一代人,對叫賣并不陌生。單憑耳畔飄來的叫賣聲,就能知道四季的變幻:春天一到,小販們開始售賣大小金魚、蛤蟆骨朵;炎炎夏日,冰鎮(zhèn)酸梅湯和雪花落就成了緊俏貨;金秋時節(jié)吆喝的則是海棠和甜柿子;呵氣成冰的冬日則是冰糖葫蘆和烤白薯。
老北京枝枝蔓蔓的胡同深處散落著五行八作的各色門臉和老物件兒,清晨收拾齊整的小商小販們清清嗓子,隨口而發(fā):“磨剪子咧,戧菜刀”“又不糠來又不辣,五捆蘿卜一邊大”“石板缸蓋”……一聲聲或悠遠(yuǎn)或簡短的叫賣聲,訴說著京城的繁華風(fēng)物。
老北京的叫賣聲韻味綿長,講求有板有眼、有腔有調(diào)、有轍有韻。京城風(fēng)物,向稱繁華,無論王公貴族抑或平頭百姓,對飲食起居都講究應(yīng)景,再加上當(dāng)時遍布老城區(qū)的胡同街巷,叫賣便成為小商販們不可或缺的廣告手段。叫賣聲從早到晚、一年四季地回響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一大早先叫賣大米粥、油炸果,然后是賣菜、賣花,接著百貨商販和修理工匠們逐一開工,晚上“餛飩喂——開鍋”為饑腸轆轆的人們備好了夜宵。
生于北平的著名學(xué)者梁實秋在《北平的零食小販》一文中這樣描繪叫賣聲:“清脆婉轉(zhuǎn)、抑揚頓挫,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臉,有的沉悶如黑頭,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晝給浩浩欲沸的市聲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給寂靜的夜帶來一些凄涼?!?/p>
那聲聲吆喝,隨著歲月與老北京舊日繁華一起,成為了這座城市精神氣韻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市井聲也像北京的城墻一樣,逐漸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如今,舊時京城風(fēng)物已近零落,想聽到舊時走街串巷的小販們的叫賣聲也成了一種奢侈,非得大老遠(yuǎn)跑去劇場才能聽上一場由傳統(tǒng)藝人表演的《老北京文化演繹》。大幕拉起,老北京五行八作的商販們伴隨著京味濃郁的背景樂,或吆喝或敲打著手中的響器從舞臺兩側(cè)緩緩而出,組成一幅動態(tài)的老北京風(fēng)俗畫卷,觀者宛如置身碧空如洗、鴿哨悠悠的胡同街巷之中。
舊時那些韻味悠長的叫賣聲,隨歲月鉆進了我的心里。在寂靜無聲的深夜,配合著叮當(dāng)作響的響器,老北京的一幅幅風(fēng)俗畫不自覺地在腦海里鋪展開來,讓我思緒萬千。
繁華深處有叫賣,兒時的叫賣聲在胡同深處,如今的叫賣聲在舞臺劇場。而于叫賣聲中,我們能聆聽到這座古老城池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