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陪女人逛街就是上刑”,這個梗被媒體和影視劇都用爛了。男人除了幫忙拎東西,真的對逛街這件事兒本身有什么參考價值嗎?
拜托!男人根本分不清加州金盞菊和六神花露水的味道,甚至看不出來指甲油的顏色到底是裸色、淺粉色還是蜜藕荷色。買東西不管是在電商“按圖索驥”,還是到商場“望聞問切”,你都需要一個品位相投的好閨蜜!一旦有了好閨蜜,誰還要那些鼻子失靈、觸感不靈敏、色弱的男人來陪逛街??!
以上這些吐槽,可能就是閨蜜經(jīng)濟的來源吧?
這世界就是這么古怪,如果沒有女人,金錢簡直沒有作用,而只要是女人感興趣的商品,都會嗖嗖躥到熱銷榜、熱搜榜的前列。說到底,閨蜜經(jīng)濟的核心是通過分享而達到某種身份認同,當閨蜜給你推薦一件好物時,你會非常信任并立即去嘗試——女人之間的分享,可是蓬勃無限的生產(chǎn)力。
為什么閨蜜才能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應(yīng)?閨蜜其實是一種人際交往上的特殊關(guān)系。而這種特殊的關(guān)系只存在于15歲到35歲的年輕女士們之間,這個年齡段正是從培養(yǎng)社交與消費,到消費觀成熟的最重要階段。只有女孩子要手拉手上洗手間,只有女孩子會一起哭一起笑,也只有女孩子會小到化妝棉、衛(wèi)生棉,大到選房子、選車子,甚至選老公、生孩子都要問問閨蜜的意見。那你說,是不是湊在一起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經(jīng)濟推動力呢?
某高端母嬰電商的數(shù)據(jù)顯示,銷售業(yè)績最好、分享比例最高、轉(zhuǎn)化率最高的不是直接推薦,是閨蜜推薦,而閨蜜推薦不僅僅是一對一,更多時候是一對群。北上廣常見的以同事、同學(xué)、同小區(qū)鄰居的同齡女性為主題的辣媽群,往往會有超過200人的規(guī)模。這些人也許算不上生活中的閨蜜,卻能因為一個愛好而成為購物上的閨蜜。
商場試穿,一句“這個顯胖”能讓一個女人和男朋友立即吵起來,展開一場“你到底是不是真的愛我”的哲學(xué)話題討論。而同樣的話如果閨蜜說,女人則會接著問:“那如果是黑色會不會好一點?”而完全不會令購物興致被影響到。而接下來,給意見的那一方,不管說什么、怎么說,你都會相信這是出于她對你的了解,身材、品位、性格,甚至女人的直覺。所以當不適合的那一件被排除以后,你們可能互相幫助,又多挑了幾件衣服。而幸運的是,你們都不會因為沒有人認可而事后懊惱。至少幫你挑的那個人,會一直為她自己的品位撐腰。
未婚閨蜜們會集中在零食、護膚品、化妝品、衣服、鞋子、包包、首飾。而升級為妻子后,閨蜜們除了這些女性必買產(chǎn)品,還會加上全家人所需的生活用品,心血來潮要添置的書籍影碟電影票,孩子的玩具老人的壽禮……女人終究是女人,購物的訴求總是圍繞著幾個有跡可循的點:對個人外貌的追求,給家人的照顧,享受分享的樂趣。而這正是令女性購買力顯得更強的原因。
閨蜜經(jīng)濟的內(nèi)核說到底是:來自女性,給予女性。
(張磊摘自《都市麗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