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用棗做菜,棗只是陪襯,比如紅棗煨肉,棗只是肉周圍一圈的護兵,將軍肯定還是中間昂昂然的肘子肉。在家鄉(xiāng)滄縣吃的這道菜,卻是全部用小棗做成的,一盤端上來,紅撲撲的,瑪瑙一樣層層疊疊全是棗。只是將棗去核,中間塞上一層粘面,使得這道菜紅白相間,色彩多了一份明快。再澆上一層拌有桂花的濃汁,又使得這道菜玲瓏剔透、晶瑩透明,還多了一份濃郁的香味。
關鍵是這道菜不僅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更有味道,一顆顆小棗雖然只有手指甲蓋大,棗肉卻厚實有勁,夾上粘面,就更有嚼頭。粘面中不用加糖,小棗本身就足夠甜了。北方人都愛吃粘面,有了這層粘面,綿綿軟軟之中,多了扯不斷理還亂的回味。
我是第一次吃這樣新鮮而有味道的菜,只有在家鄉(xiāng)才能吃到這樣的菜。家鄉(xiāng)滄縣被稱為棗縣,到處是棗樹,光棗的品種就有兩百多種。說起家鄉(xiāng)的棗,打我小時候記事時起就知道。雖然,父親年輕時候就離開了滄縣,我們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讓他驕傲的就是滄縣的武術和小棗,不知多少次提起過滄縣的小棗,說得他的嘴唇、聽得我的耳朵都起了繭子。如果有家鄉(xiāng)人從老家給他帶來小棗,是讓他最高興的事了。那種來自家鄉(xiāng)的小棗,對于父親來說一眼就能認出來的,就像一眼就能認出自己的鄉(xiāng)親一樣;對于我來說,雖然一眼認不出來,看不出它和其他地方的棗的區(qū)別來,但只要吃上幾顆,就會和別的棗判若兩人般分得清爽。那時,我家住的大院里有兩棵棗樹,秋天打棗,曾是我們孩子的節(jié)日。但那棗吃起來,確實不如滄縣的小棗甜。當然,甜不是滄縣小棗比別的棗多出的唯一優(yōu)勢。有一陣子在北京到處賣一種叫作伊拉克蜜棗的,甜是足夠甜,父親說甜得糇嗓子,哪兒趕得上老家的棗!老家的棗,剛下樹甜中帶脆;曬干了甜而綿軟。
(節(jié)選自肖復興《家鄉(xiāng)的小棗》,題目為編者加)
靈犀一點
上述片段中,作者寫的是家鄉(xiāng)用小棗做的菜,從做法、色澤、味道等方面展開描寫,談的是自己吃棗菜的體會,還有自己對童年和故鄉(xiāng)的棗的回味。家鄉(xiāng)的小棗是一種對故鄉(xiāng)情感的寄托,寫家鄉(xiāng)的小棗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作者說滄縣的棗好吃,不僅僅是指棗的味道,更是因為其中有著濃郁的鄉(xiāng)情。如果滄州的小棗沒有這一點,也就不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