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搖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駱駝馱著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門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進門,倒在東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著大晴天,三五個煤黑子帶著篩子、耙子、鏟子、兩爪鉤子就來了,頭上包塊布,腰間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煙袋。煤黑子搖煤球的那一套手藝真不含糊。煤末子攤在地上,中間做個坑,好倒水,再加預先備好的黃土,兩個大漢就攪拌起來。攪拌好了就把爛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鋪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塊蛋糕似的,用鏟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約一丈見方。這時煤黑子已經(jīng)滿身大汗,臉上一條條黑汗水淌了下來,該坐下休息抽煙了。休息畢,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鏟子在上面橫切豎切,切成小方塊,像廚師切菜切蘿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來,地上倒扣一個小花盆,把篩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塊的煤末子鏟進篩子,便開始搖了,就像搖元宵一樣,慢慢地把方塊搖成煤球。然后攤在地上曬。一篩一篩的搖,一篩一篩的曬。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邊看,覺得好有趣。
(節(jié)選自梁實秋《北平的冬天》,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出擊
選文一二句暗示了“搖煤球”的地域特點(北平)和季節(jié)特點(冬天),因此很自然地就要早做御寒準備。作者描述搖煤球的過程時,不僅用了“再”“然后”等關(guān)聯(lián)詞和“攪拌好了”“煤末子稍稍干凝”等表示下一道工序開始的前提,還準確地用了一系列動詞,如“攤、倒、加、攪拌、平鋪、切、鏟、搖”等,讀了如親眼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