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蛛絲馬跡”是個使用率很高的成語。很多人望文生義,認為“蛛絲馬跡”中的“馬跡”是指馬的蹄印。其實,“蛛絲馬跡”中的“馬”與拉車駕轅、四蹄如飛的馬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而是指一種活動于灶臺上的小昆蟲。
這種小昆蟲學(xué)名“突灶螽”,俗名“灶馬”。其名因地而異,重慶稱之為“灶雞”,杭州稱之為“灶壁雞”,有的廣東人則稱之為“灶蝦”。
灶馬在我國南北方均有棲息,天暖時棲于野外雜草、土石之間,天冷后則棲于灶臺之上,以剩菜、飯屑、植物、小型昆蟲為食。
灶馬在灶臺上爬行之時,常常會留下一絲不易察覺的痕跡,這種痕跡便是“馬跡”。
因為它與細微的蜘蛛絲一樣讓人難以辨識,于是人們便將兩者等同起來,并稱“蛛絲馬跡”,用來比喻與事物根源有聯(lián)系的不明顯的線索。
查閱相關(guān)書籍,“蛛絲馬跡”一詞最早出自清人王家賁的文中,大意是說:“大開通同轉(zhuǎn)假之門,泛濫浩博,幾疑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庇捎谠铖R是一種小昆蟲,所以“蛛絲馬跡”又常寫作“蛛絲蟲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