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恰當的種養(yǎng)模式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大力開展特色品牌基地和蔬菜標準園建設,也因此涌現出了許多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濟南市長清區(qū)鑫發(fā)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員,該合作社經過實踐提出大拱棚早春白菜一西瓜一青蒜苗三作三收種植模式。
據該合作社負責人安亮介紹,該模式的優(yōu)勢是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選擇產品上市時間;結合規(guī)模種植,選擇投入較小、易于操作管理的技術。同時茬口安排緊密,可減少連作障礙和病蟲害發(fā)生。
1.該模式茬口安排科學
(1)早春白菜選用早春菊錦白菜苗,一般11月中旬育苗,12月下旬定植,翌年2月底開始上市。
(2)西瓜選用豐樂1號,一般1月初育苗,大棚3月中旬定植,5月上旬開始上市。
(3)越冬青蒜苗選用安徽早蔓1號,一般8月初播種,12月下旬開始上市。
早春白菜、西瓜,從口碑好、有實力的育苗企業(yè)購買種苗;青蒜種子從知名種企選購。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縮短生長周期,緊密安排種植茬口;另一方面能夠降低風險,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種子。
2.該模式經濟優(yōu)勢顯著
(1)茬口安排合理,經濟效益高。該種植模式茬口安排科學、緊湊,土地利用率高,三茬果菜的上市時間合理,于市場供應淡季或消費旺季上市,單價高。采用該種植模式每畝每年總收入4.34萬元,投入成本1.12萬元,即每畝每年純收入3.22萬元,經濟效益較高。
(2)技術簡單,省工省時。采用該種植模式,蔬菜定植后田間管理相對簡單,基本上是肥水管理,不像種植茄果類、瓜類作物需要經常整枝、打杈,且該種植模式成本較低,適合大面積推廣。
二、高品質求生存
該合作社在生產中注重土地保養(yǎng)和綠色防控,牢牢把握產品質量第一的理念。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生物有機肥,應用了黃藍板誘蚜、高溫悶棚、熏蒸悶棚、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等無公害生產技術。該合作社所生產的產品經過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檢測,符合綠色農產品生產的標準。西瓜含糖量較高,口感很好,且以高品質吸引消費者購買及休閑采摘。同時所有產品實行二維碼標識、農藥殘留量自測,安裝了遠程監(jiān)控和管理系統(tǒng),實現質量可追溯。
三、接訂單做產業(yè)
目前,該合作社70%的產品以每公斤高于市場價兩元的價格作訂單銷售,且有保護價托底;30%產品以高于市場價一倍的價格采摘,但仍滿足不了采摘需求。
四、創(chuàng)品牌謀發(fā)展
該合作社于2015年注冊了“安亮果蔬”商標,做到了有品牌、有市場、有檢測、有技術支撐、有管理制度。通過信息網站、新聞媒體、現場咨詢、推介會、展銷會、品評會、年貨大集、企業(yè)承諾宣言等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加大品牌宣傳、培育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此外,該合作社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注重深挖產業(yè)休閑、文化旅游功能,做好產業(yè)融合文章,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五、建議
通過調研、分析,筆者對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建議如下:
一是發(fā)展蔬菜生產一定要因地制宜,要善于發(fā)現商機,科學安排種植。二是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要立足“投入少、見效快、比較效益高”的目標,借助產業(yè)項目和政策扶持,每年研究總結推廣好品種、適用技術以及好模式。三是面對蔬菜地頭價低、蔬菜豐產不豐收的現實,要積極探索解決蔬菜直銷、提升產品品質的方法。四是規(guī)模經營要做好農藝與農機結合的工作,加大園藝機械特別是小型園藝機械的應用,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勞動力成本的投入,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