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祥
(文山學院 人文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越南學生漢語辭格運用情況調(diào)查及教學對策研究
——以文山學院越南留學生為例
張飛祥
(文山學院 人文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辭格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辭格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越南留學生漢語辭格的運用情況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越南學生會使用的辭格種類比較少,使用頻率也比較低,辭格使用過程中有畏難情緒。在辭格教學過程中應該結(jié)合文化和語境,采用對比教學和分階段教學的教學方法。
越南學生;辭格運用;教學策略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熱”持續(xù)升溫,到中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人數(shù)也在逐年增加。文山學院所在地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河江省接壤。近年來,文山州和河江省兩地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頻繁,文化藝術(shù)活動交流增多,語言人才需求量增大。文山學院與越南很多高校都有合作關(guān)系,自2010年以來招收了100余名越南留學生到校學習。
辭格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理應受到重視。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把重心放在語音、詞匯和語法上,辭格的教學和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1]漢語辭格作為有效表達漢語言的藝術(shù),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辭格對留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在實際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留學生的辭格運用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基于此,我們對文山學院的越南留學生漢語辭格的運用情況進行考察,以期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
文山學院自2010年以來共接受80余名越南太原大學漢語教育專業(yè)三年級的學生到校學習,為期一個學期。所開設(shè)課程包括“高級漢語閱讀與寫作”“漢語語法”“中國概況”等。平時課后有作文訓練,期中和期末也有作文考試,為我們的調(diào)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
本次調(diào)查主要采用的是計量統(tǒng)計法。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步驟是:首先,對文山學院越南留學生平時課后訓練完成的作文70篇,約7.3萬字中所使用的辭格的種類和數(shù)量進行量化統(tǒng)計和比較。其次,對越南留學生從2010年到2013年期中、期末考試試卷中的140篇作文,約13.4萬字進行梳理,并進行量化統(tǒng)計和比較。本次統(tǒng)計的作文有命題作文,也有自擬題目作文,體裁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保證了調(diào)查語料的全面性。
(一)留學生平時訓練作文調(diào)查結(jié)果
在平時課后完成的70篇作文中,共有114個句子使用辭格,平均每篇作文使用1.63個辭格。使用到的辭格種類和使用頻率見表1所示:
表1 平時訓練作文中辭格的使用情況
從表1可見,共出現(xiàn)12種辭格,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比喻,占總數(shù)的39.5%,出現(xiàn)頻率最低的是仿擬和婉曲,出現(xiàn)的頻率還不到1%。按出現(xiàn)頻率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比喻、設(shè)問、反問、排比、比擬、夸張、頂真、雙關(guān)、反復、映襯、婉曲、仿擬。從辭格的大類上來看,換借類辭格出現(xiàn)的種類少,僅有雙關(guān)和婉曲兩種辭格,使用頻率也很低。由此可以看出,留學生在平時課后完成的作文中使用的辭格類型并不多,使用的頻率也不高,而且最高頻率和最低頻率之間的差別比較大。
(二)留學生考試作文調(diào)查結(jié)果
經(jīng)過統(tǒng)計,在越南留學生的140篇考試作文中,使用辭格的句子有202個,平均每篇作文使用了1.44個辭格,涉及到比喻、比擬等9種修辭格。具體使用情況和頻率如表2所示。
從表2可見,共出現(xiàn)9種辭格,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比喻,占總數(shù)的35.6%,其次是設(shè)問、排比、反問、比擬,分別占總數(shù)的23.8%、16.8%、12.4%、7.5 %,最后是夸張、頂真、反復和仿擬。從辭格的大類上來看,考試作文中沒有出現(xiàn)換借類辭格,再結(jié)合表1來看,表明換借類辭格留學生掌握起來不容易。由表2可見,學生考試作文中的辭格使用種類不多,使用頻率也很低。
表2 考試作文中辭格的使用情況
(三)留學生作文辭格運用偏誤調(diào)查結(jié)果
通過對越南留學生作文中的316例辭格句子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81例偏誤,占總數(shù)的25.6%。具體運用偏誤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作文中辭格的使用偏誤情況
從表3可見,比喻、排比、反問、設(shè)問和比擬是越南留學生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辭格,同時也是偏誤率比較高的辭格,其中,比喻、排比和反問的偏誤率最高,分別達到35.1%、29.8%和26.2%,說明留學生的掌握情況不好。
從筆者對越南留學生的作文調(diào)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目前留學生在漢語辭格運用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辭格使用類型方面
首先,從平時課后作文訓練看,70篇作文僅使用到了12種辭格,包括描述類的比喻、比擬和夸張,換借類的雙關(guān)和婉曲,引導類的設(shè)問、排比、頂真、反復和映襯,形變類的反問和仿擬。這說明留學生會使用的辭格類型較少。
其次,從留學生《高級漢語閱讀與寫作》課期中、期末考試試卷作文調(diào)查統(tǒng)計來看,140篇作文僅使用到了9種辭格,包括描述類的比喻、比擬和夸張,換借類的設(shè)問、排比、頂真和反復,形變類的反問和仿擬。這說明留學生在考試作文中會使用的辭格類型也很少。
最后,相對于其他三類辭格來說,留學生在換借類辭格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從平時課后完成的作文來看,70篇作文中共運用到了3次換借類辭格,其中雙關(guān)2次,婉曲1次,每篇作文僅用到0.04個換借類辭格。從學生的考試作文統(tǒng)計來看,140篇作文中均沒用到換借類辭格,使用率為零。
(二)辭格使用頻率方面
首先,從平時課后作文訓練看,70篇作文,約7.3萬字中,共有含有辭格的句子114句,平均每篇用到1.63個辭格,句數(shù)與字數(shù)之間的比約為0.15%。在含有辭格的114個句子中,比喻句最多,有45句,約占總數(shù)的39.5%,其次是設(shè)問、反問和排比,分別占總數(shù)的15.9%、14.9%和11.4%。其他8種辭格加起來僅占總數(shù)的18.3%,這說明學生最熟悉的辭格和常用的辭格僅有比喻、設(shè)問、反問和排比,其他的辭格使用頻率都很低,很少有留學生會使用。
其次,從《高級漢語閱讀與寫作》課期中、期末考試試卷作文調(diào)查統(tǒng)計來看,140篇作文,約13.4萬字中,共有含有辭格的句子202句,平均每篇用到1.44個辭格,句數(shù)與字數(shù)之間的比約為0.15%。在含有辭格的202個句子中,比喻句最多,有75句,約占辭格句子總數(shù)的35.6%,其次是設(shè)問、排比、反問和比擬,分別占辭格總數(shù)的23.8%、16.8%、12.4%和7.4%,其他四類辭格使用總數(shù)加起來僅占4%,這說明除了幾種較容易掌握的辭格以外,留學生不會有意識地去嘗試運用其他的辭格,說明有畏難情緒,這不利于辭格的學習和自身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辭格使用偏誤率方面
越南留學生在辭格的運用中存在不少偏誤。通過對作文的316例辭格句子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81例偏誤,占總數(shù)的25.6%,其中,比喻辭格的偏誤率最高,占到所有比喻辭格句子總數(shù)的35.1%。其次是排比,偏誤率達29.8%。再次是反問,偏誤率達26.2%,接下來是設(shè)問和比擬,偏誤率分別達17.9%和16.3%。從偏誤率可以看出:留學生在比喻、排比、反問、設(shè)問和比擬幾種辭格中出現(xiàn)的偏誤率比較高。這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辭格本身就是留學生用得最多的辭格,所以偏誤也多,這很正常;另一方面不是說其他辭格的運用,學生的偏誤率就低,而是因為留學生就沒使用到其他辭格,所以沒辦法考察。另外,也是因為大部分留學生根本就沒掌握其他的辭格,所以導致不會使用,也就沒出現(xiàn)偏誤的現(xiàn)象。
越南留學生在辭格的運用方面存在不少的問題,這對他們漢語水平的提升和自如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诖?,筆者嘗試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希望對今后的對外漢語辭格教學提供參考。
(一)辭格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jié)合
“漢語辭格屬于漢語言的一部分,與漢民族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2]在實際運用辭格的過程中,始終會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辭格知識和文化知識并重的原則,特別是與文化緊密相關(guān)的辭格,教師要把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才便于學生理解和運用。
學習漢語辭格與學習中國文化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辭格的同時也接觸到了漢文化知識,反過來,學習文化知識也有利于漢語辭格的掌握。教師在進行辭格教學時,針對外國學生和母語為漢語的學生是不一樣的,不能單純只講理論,只講辭格的結(jié)構(gòu)形式,要真正觸及到辭格的本質(zhì),觸及到辭格背后的文化背景,才有利于留學生學習掌握。比如在講授比喻辭格時,不能只簡單地告訴留學生什么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而要先通過簡單例句展示來幫助留學生了解比喻,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加大難度。例如:“昨天晚上他被人打了一頓,今天眼睛變成了熊貓眼”或者“昨天晚上他被人打了一頓,今天臉腫得跟個饅頭似的”,可以這樣跟學生解釋:大家都看過熊貓的樣子,很可愛,眼圈是黑的,被人打了眼睛,眼圈變黑了,所以像熊貓的眼睛一樣?!梆z頭”是中國人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面食,中國人習慣用“饅頭”來形容臉腫大。這些比喻是比較好掌握的,只要跟留學生講清楚,他們就很容易理解,同時也會激發(fā)其學習辭格的興趣。
漢語比喻句中的很多喻體與文化都是緊密相關(guān)的,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和文學作品,像“鵲橋會”“劉姥姥進大觀園”“扶不起的阿斗”等。[3]教師在教授這些喻體時,一定要把這些喻體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教給留學生,如果還能把這些喻體的背景故事聯(lián)系起來,那么留學生掌握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漢語中的借代經(jīng)常會用事物的特征、歷史人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等來代指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例如《高級漢語閱讀與寫作Ⅰ》中第二課的課后練習中有這樣一個句子:
20世紀70年代初南越國會議員們吵架,一個罵對方“是搞陰謀詭計的左冷禪”。對方就回罵說:“你才是虛偽陰狠的岳不群。”
句子中涉及到兩個人物,“左冷禪”和“岳不群”,這兩個人物均來自金庸的小說《笑傲江湖》,教師在講解時應該給留學生簡單地介紹金庸小說和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才利于他們理解掌握。
再如講婉曲辭格時,可以介紹漢民族含蓄的文化心理和委婉的表達效果;講對偶時,可以介紹漢民族追求對稱、和諧的審美情趣。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留學生進行對比,因為在越南語中,也有婉曲和對偶,讓留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差別,這樣才能加深留學生對辭格的認識,還能通過辭格對比了解文化差異。因此,在辭格教學中,適當?shù)赝诰蜣o格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不但能幫助留學生掌握辭格,還能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提高留學生對辭格的學習興趣,增強辭格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避免由于對文化內(nèi)涵缺乏了解而出現(xiàn)辭格的運用偏誤,進而對漢語辭格產(chǎn)生畏難情緒,甚至對漢語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
(二)辭格教學與語境教學相結(jié)合
“語境是修辭的基礎(chǔ),語境和話語交際的對象和過程組成一個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整體,離開了語境就談不上修辭。”[4]也就是說,語境在修辭中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如果離開了語境,修辭也就沒有意義了。任何的語言形式都離不開語境,修辭手法也不例外,修辭手法的運用是否得當,受到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因此,辭格教學不是孤立的,教師在教授辭格的同時,應該引導留學生學會在語境中把握、分析和運用辭格。
在辭格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教授理論的東西,如講比喻就只選一個簡單的運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講反問就只給學生展示反問的形式,只單純地對辭格本身的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而不重視辭格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不注重上下文話語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不但會讓留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也激發(fā)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漢語中的很多修辭手法是必須借助語境和文化背景知識才能理解的,比如婉曲辭格,在漢語中是大量存在的,這跟漢文化重感情、重含蓄,說話注重委婉得體是分不開的。在具體的語境中很講究委婉的用法,像關(guān)于“死”,我們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比如“去世了”“停止思想了”“休息了”“去見馬克思了”“走了”“老了”“駕鶴西去了”“與世長辭了”等,在不同的語境中說法是有區(qū)別的。教師可以通過現(xiàn)實常見情景的設(shè)置,引導留學生學習婉曲這種辭格,如:有人給你借錢,你不是很想借給他,你怎么拒絕?再如:有人穿了一件不適合自己的衣服,但還一個勁兒地在你面前炫耀,你會怎么說?這些具體語境的設(shè)置不但生動形象,而且貼近生活,可以學以致用。
雙關(guān)和反語對語境的依附性也是非常明顯的,例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么?”(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是魯迅先生說的話,魯迅先生巧妙地運用了雙關(guān)這種修辭手法,一方面突出了舊社會的黑暗,一方面也反映了魯迅先生對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蔑視和決心推翻萬惡黑暗的舊社會的戰(zhàn)斗精神。如果了解了當時魯迅先生說這句話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那么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的語境進行辭格教學之外,還應該適時地創(chuàng)設(shè)一些語境來進行辭格練習,創(chuàng)設(sh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場景,幫助留學生得體、恰當、靈活地運用辭格。這樣既能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訓練他們結(jié)合語境運用辭格的技能。如以自然現(xiàn)象“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變化寫一組排比句,對每個季節(jié)分別寫一個比喻句,對每個季節(jié)的不同景物寫一個比擬句,這樣不但能讓留學生聯(lián)系實際,還能讓其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再如,請大家觀察課間休息時同學們的行為動作,寫一組排比句,如果留學生沒有辦法獨立完成,教師也可以預先做簡單的提示或者給出排比的基本結(jié)構(gòu),讓其在里面填寫內(nèi)容,如:“課間休息時,有的同學在……有的同學在……有的同學在……”也可以創(chuàng)設(shè)相應的情景,讓學生做課后練習,這樣既貼近生活,又給留學生有充分的創(chuàng)作時間。
語境的設(shè)置和引導在辭格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授辭格時,應該預先對所要教授的辭格設(shè)置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然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創(chuàng)設(shè)的語境引導和啟發(fā)留學生思考,讓他們在實際的情境中去揣摩辭格的用法。大量的語境設(shè)置和訓練能夠幫助留學生擺脫母語帶來的思維習慣和模式,把他們自然地引到第二語言環(huán)境當中來,提高辭格的運用技能。
(三)對比教學
語言都有共性,不同語言的修辭手法也有共性,因為很多修辭手法都來源于客觀的實際,大家所接觸到的都是一樣的,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人生老病死、四季不斷更迭一樣,大家的認識也相似,所以這一類的修辭手法,留學生更容易掌握。但比較修辭手法的不同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越南為例,越南雖然屬于漢字文化圈,其文化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深,但由于所處的地域、生活環(huán)境、價值觀念等還是存在一些差異,所以修辭手法之間也存在差異。如比喻,漢語當中很多比喻都帶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特色,喻體的來源也非常廣泛,紛繁復雜,涉及到自然界的動植物、歷史和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有的來源于寓言故事,有的來源于文學作品,有的來源于歷史典故,有很多是越南語中沒有的或者喻體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在面對差異的時候,應該提前做一些準備。如果教師能夠熟練掌握越南語的話就再好不過了,比較起來也較容易,但如果不懂留學生母語的話,要注重講解漢語辭格的特殊性和文化性,幫助留學生理解掌握。
(四)分階段教學
初級階段的教學主要是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基本語言要素的教學,對辭格主要是一個感知的階段,而不應過多地強調(diào),否則會適得其反。就目前的初級教材來看,課文內(nèi)容的主要形式基本為對話,會出現(xiàn)簡單的辭格,像反問、排比和比喻等,教師在碰到這些辭格的時候,不應該直接告訴留學生是什么辭格,句式結(jié)構(gòu)是什么樣的,而著重在于幫助留學生理解話語的意思,對辭格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感知,可以采取模仿練習的形式,如反問句,可以嘗試把一般的疑問句和反問句放在一起,進行簡單的對比,也可以嘗試把一般的疑問句改成反問句,“你知道我喜歡你嗎”變成“你不知道我喜歡你嗎”或者“你難道不知道我喜歡你嗎”。教師適當?shù)剡M行點撥,讓留學生自己去體會其中意思的差異性。對于初級階段的辭格教學來說,重在認識和感知,對留學生不應該有具體辭格掌握的要求,只為給他們留下一個初步的印象。教師在教授語言要素的同時,可以適當?shù)剌斎胍恍┡c辭格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為中高級階段的辭格教學奠定一定的基礎(chǔ)。
中級階段是留學生學習由初級向高級的過渡階段,是其整個學習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留學生在初級階段對辭格有了一定的感知后,中級階段要把重點轉(zhuǎn)移到修辭能力的培養(yǎng)上,重點在于教授一些比較常見和常用的辭格,并要求留學生能自發(fā)地運用,還能感知一些比較復雜的修辭手法。中級階段留學生的語言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教師可以針對一些常用辭格進行專門的遞進式的教學,像設(shè)問、反問、比喻和排比等,對于每種辭格,教師可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講起。如比喻,留學生最先接觸到是明喻,句式一般為“好像……一樣”“像……一樣”“ ……如……一樣”等,隨著學習的深入,會接觸到暗喻和借喻。教師要把和比喻相關(guān)的知識系統(tǒng)地、詳細地介紹給留學生,讓其對比喻辭格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最后教師還可以運用圖表的形式把比喻辭格的類型、形式、本體、喻詞、喻體直觀地展示給留學生,便于其理解和運用。此外,還要對常用的辭格設(shè)計足夠的練習,讓留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教師也可采用獎勵機制,對于在作文中使用了辭格的留學生進行適當?shù)谋頁P,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并作為例句展示給其他學生,以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刺激大家學習辭格的熱情。
高級階段要進一步提升留學生對漢語修辭和辭格的認識,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對辭格進行歸納和系統(tǒng)地講解,并為留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料,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辭格的表達效果。鼓勵和激發(fā)他們有意識地運用辭格,除了基本句型的訓練之外,教師還可以選取一些現(xiàn)當代比較經(jīng)典的、運用了多種辭格的散文或者其他美文來讓學生閱讀和欣賞,提高他們的語言審美能力,比如朱自清的《春》《匆匆》《荷塘月色》等,其中運用了比喻、比擬、排比、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讓留學生在閱讀時找出所用的修辭手法,并帶領(lǐng)他們一起閱讀體會辭格運用的精妙之處。經(jīng)典名篇的訓練不但可以讓留學生感受辭格的魅力,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張飛祥.越南留學生漢語比喻辭格習得情況調(diào)查研究——以文山學院越南留學生為例[J].文山學院學報,2015(1):70-74.
[2]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76.
[3]譚汝為.修辭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2):76-80.
[4]駱小所.現(xiàn)代修辭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0.
(責任編輯 查明華)
The Investigation of Vietnam Students’ Use of Figures of Speech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Vietnam Exchange Students in Wenshan University
ZHANG Feix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Figures of speech are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Vietnam students use less fi gures of speech with low using frequency and have less con fi dence in using them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using of fi gures of speech.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hould adopt comparative and period-classifying method based on culture and context.
Vietnam students; application of fi gures of speech; teaching strategies
H195
A
1674 - 9200(2017)02 - 0101 - 05
2016 - 11 - 06
文山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文山學院漢語國際推廣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16WSY01)階段性成果。
張飛祥,男,云南宣威人,文山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