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蘭
摘 要:張愛玲的研究早在80年代就已紛繁燦爛:或探索其人,或深究其作之內(nèi)涵,或?qū)懫渎矍橹?,或?qū)懮虾J忻竦娜粘,嵥?。而高全之先后在兩岸出版的《張愛玲學》可謂囊括所有,既追尋張愛玲和賴雅的深情厚誼,又以橫跨古今、縱橫中外的廣闊視野重探其作品所囊括的“海闊天空”。
關鍵詞:張愛玲;高全之;《張愛玲學》
中圖分類號:H059;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03-02
如同其筆下的女子,張愛玲亦是謀生謀愛的女子,用文字在無奈與悲憂的傾吐中宣泄思悟。自1940年登上上海文壇,張愛玲以其神奇的藝術魅力,開啟了此后海內(nèi)外的張學研究熱。
張之逝世,促成了高全之的張學研究,其力耕七年的《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于2003年出版,廣受學者的推崇;于2008年擴充篇幅后由臺北麥田出版社出版,并在2011年推出增訂二版。在自序《焚書記》中,高全之即已表明本書的自設標準:專注文學評論,不因意識形態(tài)而作其它標簽。同時,亦對自己的文筆和品論定下嚴格要求:擇選適宜而有價值的資料,以簡潔精練的文字來書寫,以期普通文學愛好者或?qū)I(yè)研究者均可接受。由全書觀之,縱使略有不及,但作者亦已竭力。
本書雖秉承“文化脈絡閱讀方法”,然其追蹤卻更為廣闊:以“物觀”的客觀方法來推理、判斷以求評論之真切。此書非張愛玲作品中如“意象”、“戀物癖”等“老調(diào)論述”,而以新穎的角度來追尋和闡釋文字中的底蘊,如民國時中國社會的鴉片與小腳民俗、人性觀察、小說的時間印象、異鄉(xiāng)流離等,完善張學的“大小敘述”,構筑從婚姻家庭到人類文明議題的整體研究格局。作者力求以“去偏好政治化”和“去泛政治化”來丈量文學,在必須處理以及克服的若干政治議題時則強調(diào)從張愛玲自身的立場來解讀。同時,本書亦兼具“內(nèi)證”與“外證”:前者即引用張愛玲的散文來進行關于小說的解讀,如以其<自己的文章>來論證<金鎖記>;后者則擴充其論證面,將張作與中國古代章回小說《金瓶梅》、《兒女英雄傳》等做參照。
全書共28篇文章,另有痖弦之<導論>和作者自書的兩篇序言;初版僅有19篇,從增訂版開始,增加了9篇文章。此中文章在收編入書前有所整頓,篇章則按照所論張愛玲作品的先后秩序排列。篇章結(jié)構大致可以歸類如下:一是文學史料的整理,共八篇;二為單篇小說的評見,共十二篇,包含對《金鎖記》、《秧歌》、《赤地之戀》等的細讀分析;三則是四篇小說對比分析,比較閱讀《金瓶梅》與》第一爐香》、》浮花浪蕊》與《怨女》,另兩篇則對比與定位《十八春》與《半生緣》;四則為其他,計四篇,涉及抗戰(zhàn)期間張愛玲的寫作環(huán)境、后殖民張論以及張愛玲對土改與“五四”的思考等。
在文學史料的整理方面:
其一,《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訪問麥卡錫先生》在與麥卡錫的筆談中,作者指出《赤地之戀》實為張之獨自創(chuàng)作而非受制于香港美新處而蓄意為反共做宣傳的作品,并通過舉證等方法指出柯靈<遙寄張愛玲>中諸多謬見。
其二,<倦鳥思還——張愛玲寫給賴雅的六封信>呈現(xiàn)出六封張愛玲寫給賴雅的信件,既展示了張賴二人鶼鰈情深外,又吐露了其百折不撓闖入英文創(chuàng)作文壇的旺盛斗志。
其三,<張愛玲的英文自白>則指出:一是<自白>中提及的兩部尚未出版的關于前共產(chǎn)中國的長篇小說應為《雷峯塔》與《易經(jīng)》,另外一篇則是《少帥》;二是張最關切的是1919至1949年中間帶著“疏放的失序與混亂”的年月,而這成為她大多數(shù)小說的時空背景,亦可知其與中國新文學傳統(tǒng)的關系。
其四,<林以亮<私語張愛玲>補遺>則認為亮此篇為最早、值得參考的關于張英文作品闖蕩英美的概述記錄,并補遺其中未周詳之論述。
其五,<雪中送炭——再為<私語張愛玲>補遺>對《秧歌》一篇進行相關的補充。
其六,<鬧劇與秩序——誰最先發(fā)現(xiàn)張愛玲英譯《海上花》遺稿?>則以宋淇女兒伊琳致張錯的英文信和同年張錯致宋夫人的信為證據(jù),指出發(fā)現(xiàn)《海上花》英譯遺稿的實為宋淇夫婦。
其七,<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張愛玲給麥卡錫的一封信>指出張愛玲未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因:既是收入來源緊急性的降低,又與張受起居不定與健康狀況相關。最后,<同物無慮——張愛玲海葬的質(zhì)疑與辯正>一篇則從張自身的文學理念出發(fā)回答林幸謙與張錯教授兩人對于張愛玲海葬的諸多爭議。
對于張愛玲的作品,高全之擇其要,各有點睛之處:
首先,關于《秧歌》:《盡在不言中——<秧歌>的神格與生機》中,致力于探尋該作品政治辯論外的情趣,包括中英版本之不同、月香的原型與宗教層面的有趣思辨等;<張愛玲的政治觀——兼論《秧歌》的結(jié)構與政治意義>則結(jié)合《秧歌》,從六項提議來辨析張的政治觀。
其次,關于《赤地之戀》:<《赤地之戀》的外緣困擾與女性論述>專注于坊間流通的中文版,在澄清《赤地之戀》多年來受到責難的原因后,繼而探尋文本中張如何以女性論述迎戰(zhàn)黨及其的國家論述。<開窗放入大江來——辨認<赤地之戀>的善本>則通過指出友聯(lián)版改寫的目力證友聯(lián)而非天風版其為此書的善本。
再次,<《怨女》的藝術距離及其調(diào)適>則從《怨女》與《金鎖記》的比較入手作者“近銀娣,遠曹七巧”的藝術距離是兩篇存在差異的最大根源。值得注意的是,高全之以三個專章來討論<小艾>,可知其對此篇的看重:<<小艾>的版本問題>逐一指出目前四個版本的缺陷,認為無一為善本。<<小艾>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實驗>則拋開政治、經(jīng)濟因素的考量,專注于其文學性問題的探討;而<多妻主義的鼓吹與抵制——從《兒女英雄傳》到<小艾>>一篇認為<小艾>雖遙指《兒女英雄傳》,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立場。
此外,其他單篇論述的文章如下:
其一,<花非花——聆聽<郁金香>里的爭辯>以女仆金香為出發(fā)點,繼而擴展到對婚姻倫理的思考。
其二,高全之在<挫敗與失望——張愛玲<色·戒>的生命回顧>中指出對<色·戒>的研究需跳出其與鄭蘋如事件關聯(lián)的限制,其中關于男性內(nèi)心思維的描繪中有“同情”和“理解”之調(diào),實屬張作中的另類。
其三,<<金鎖記>的纏足與鴉片>中先進行文本時間坐標的考證;繼而從小腳和鴉片兩種陋俗的角度,而后從對話現(xiàn)存的階級、女性主義以及人性論述等方面進行擴展。
其四,<百世修來同船渡——<封鎖>的瞬間經(jīng)驗>則在指出皇冠版的<封鎖>為研究的善本后,解讀其與天地版存在的差異。
作品比較閱讀中,作者通過參照的方式進行文本對話,致力于挖掘、審視張創(chuàng)作的原委:<飛蛾撲火的盲目與清醒——比較閱讀《金瓶梅》與<第一爐香>>中通過對《金瓶梅》的追本溯源來分析<第一爐香>對其文化脈絡的延續(xù)和擴展,包括兩項性質(zhì)與三項缺陷。關于《十八春》與《半生緣》的比較中:<本是同根生——為《十八春》、《半生緣》追本溯源>,則指出兩者與美國小說家約翰?馬寬德《樸廉士》之淵源;認為曼楨脫化于《紅樓夢》的林黛玉。<大我與小我——《十八春》、《半生緣》的對比與定位>將進行文本差異的歸納。此外,<張愛玲小說的時間印象——兼論<浮花浪蕊>離鄉(xiāng)與《怨女》歸航>被痖弦稱為“本書中寫得最好的一章”,認為其深入核心而達至創(chuàng)造,讀者可自觀之辨析一二。
另外無法嚴格歸類的四篇文章,可理解為關于張愛玲及其作品的專題討論。其一,<上?!肮聧u”與“上海孤島”——抗戰(zhàn)期間張愛玲的寫作環(huán)境>并點明張作不應歸屬于上海“孤島”;其二,<閻王與小鬼——后殖民張論引起的省思>則著重于檢視從后殖民角度來分析張作的得失及實際運用的限制;其三,<勿忘土改——張愛玲與黃仁宇的共同焦慮>以黃仁宇對于中國大陸土改的態(tài)度和觀點,來證明張愛玲《赤地之戀》、《秧歌》書寫非妄言虛之。其四,<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張愛玲如如何三思“五四”>點明弄清張對五四的三度檢討及結(jié)論的追蹤可重探五四的歷史意義,亦利于探討張的文學定位問題。
由本書的<導論>和內(nèi)容,我們可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研究的專著、認真和投入。其對張愛玲的作品幾乎是逐字通讀、精讀、細讀,并通過版本研究與對比,指出其中的善本;而文章都平易近實,在多方論證與評述中達至典范。具體文論多會對先行研究做一概要,既指出先行研究的關注焦點,又突出本篇的創(chuàng)先角度;同時也指出先行論述的不足??v而觀之,此書為我們構建了一個較為圓整的張愛玲作品世界:既有從民俗角度闡釋張作對中國文化脈絡的承繼和拓展,也有對其作品視野的多重概述:
一是對于現(xiàn)存研究觀點和基礎的辨析,以此確立對張愛玲研究的基本價值判斷。二是尊重先行研究和學者,品評張學相關研究中的優(yōu)劣得失:既認同文學評論存在多樣性,又指明對先行研究必須“斟酌再三”,辨別及求證史料真?zhèn)?,而后評點評論得失,求得文學研究本真。因而,其對于兩岸三地文壇學者因各種禁忌或立場而對張有誤讀、曲解之處,直言駁詰。2015年6月,桂林市的漓江出版社已出版了簡體版的《張愛玲學》,或可做一對比,相信會有不少研究意趣。三是在研究文學之外,涉獵社會學或其他相關學術,將西方批評術語和新興文學理論斷融新鑄,促使文論在繼承與擴展之上,達到平實、明晰而厚重的文學批評境界。四則是指出對張愛玲作品的研究中應采用的資料、版本或研究方,如對張作版本的考察和善本的辯證。五是該書字句斟酌再三,力求明晰無誤,避免資料與文句的“舊調(diào)重彈”,可謂字字珠璣。除文本細讀外,在文本的“連接”方面亦有所發(fā)揮,常在對讀中提取出相關的理論,而后分析其在作品之中的投射;或是淺嘗輒止,任由讀者自去舉一反三,或是娓娓道來以求形成全面的論述。
盡管本書存繁多佳處,但仍有可修正之地:
一是文章論述方面,絕大多數(shù)的篇章能對闡釋主題進行清晰明了的論證并得出鮮明的結(jié)語,然部分論述略微“模糊”,未表明最終核心。如在<上?!肮聧u”與“上海孤島”>中對“上海孤島”即未有明晰論述;二在張作版本的比較中,作者對其中刪減或保存之處的評論或有值得再確認之處,讀者或可存有不同的見解;三是在文篇中強烈指出文學應有獨立的場域,學者在研讀張愛玲與其作品之時不應帶預設的政治、道德理論,然而在其行文中其實亦隱藏著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四是文中缺乏對時間的標注,其言論中的評論實有必要注析時間,免得干擾或影響讀者。五則是在其考證張作善本中涉及大陸版本方面仍可再斟酌。
高全之在專研張學之際,亦指出未來張學研究的思考:
一是學者必須根據(jù)研究資料的增加、修正而對研究有所調(diào)整和修正以減少失誤;
二則學術研究要能包容不同,甚至是相悖的學術意見,亦不能“隨波逐流”,須有自己的判定標準;
三是需充分挖掘新的關注點進行研究,注意文本中隱藏的“暗曲”;
四是仍需在關注作品的時代背景中研讀張愛玲的作品。
有著“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huán)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詩人風韻的高全之,用“熱情”書寫“冰冷”的文學批評;這自稱文學門外漢的學者,藉由張愛玲的文學,將自身的見解澆筑成一株盤根錯節(jié)的榕樹,深扎在土壤中。進一步而言,學界人士若欲著重探討張愛玲其人其作等議題,本論文集則可謂是極佳參考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