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孟溪
摘 要:魯迅在小說中塑造了許多個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形象的書寫幾乎都圍繞這“死亡”這一主題展開。女性的死亡無疑是對封建禮教最為有力的批判。這些女性她們或多或少做過掙扎,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然而些掙扎是建立在愚昧的基礎上,是無力的。但是由此而展開的對于女性命運的思考卻是深刻的。
關鍵詞:魯迅;死亡主題;單四嫂;子君
中圖分類號:I2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05-01
死亡是魯迅小說重要的主題,而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對于女性形象的描寫、塑造,觀之令人觸目驚心。《吶喊》和《彷徨》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都與死亡相關。這種直接面對死亡的筆觸使人震撼,震撼之余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于女性的悲憫和同情。
一、不明的明天——單四嫂
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之中涉及了許多的女性形象,而《明天》中的單四嫂是其中一個典型形象。單四嫂是一個年輕喪夫的寡婦,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的兒子寶兒身上,當寶兒因病去世之后,單四嫂所有的希望也都隨之消失了。她的生命不再有任何希望,她被殺死的不是身體而是精神,精神的死掉使她必將如行尸走肉一般活著,她的明天永遠不會到來。
單四嫂的“死亡”雖非真正意義上的生命體征的消失,卻是封建禮教“殺害”女性的結(jié)果。那些三從四德的封建觀念在單四嫂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她才會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她對于兒子的重視近乎于瘋狂,她夜夜“不眠不休地搖紡車”只是為了養(yǎng)活她生病的兒子。為了治好兒子的病,她燒香拜佛甚至求助于何小仙這種江湖郎中,她為了保住最后的希望苦苦地掙扎,然而這種掙扎是無力的。另外文中還寫道藍皮阿五對單四嫂打著幫忙抱孩子的偽善借口而進行的無賴行為,這是男性對女性的壓迫。更為可悲的是社會對于女性生命的漠視。單四嫂由生至死的過程是種伴隨著喝醉了的老拱們的吵鬧。女性的生命被整個社會忽視,最終她們只能以死亡進行控訴。
二、“無法逃脫”的傷逝——子君
《傷勢》中的子君與祥林嫂和單四嫂不同,子君不是一個農(nóng)村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的女性,而是一個接受了五四以來新的文化的城市女性。她是魯迅筆下有自己名字的女性角色,這也意味著她是具有自我意識,至少在小說開篇之時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女性。她也說過“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然而她還是沒能逃脫愛情破裂還有死亡的命運。子君之死源于她的不完全解放,源于女性沒有經(jīng)濟獨立。
子君和涓生結(jié)婚之后,子君便回歸了家庭,她是不完全解放的,所以她開始把自己封閉在“家庭”之中,每天只為了生活操勞,最終她失去了自己,變成了城市里的單四嫂。小說中的一個細節(jié)指出子君結(jié)婚后漸漸的書也不讀了,這就是體現(xiàn)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對于子君的深刻的壓迫。同時也看出了封建觀念對于女性的壓迫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事情。新文化的沖擊誠然是大的,然而封建禮教已經(jīng)植根于女性甚至國民的骨髓之中,朝夕間無法脫胎換骨。而且我認為這種失去自我成為家庭附屬品的行為直至今天也還有不少女性在實踐著,甚至為之驕傲。我并不反對女性擁有家庭,而是要說明不能為了家庭而失去自己淪為和子君一樣的附屬品。還有一點,子君之死有著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是一個沒有經(jīng)濟權(quán),經(jīng)濟不獨立的女性。因為經(jīng)濟的不獨立她只能在家里成為男權(quán)的附屬品,這樣的境遇與她追求自由的初衷相違背。女性因為經(jīng)濟不獨立,便一直依賴父親丈夫以及兒子生存,這從根本上就把女性劃在了附屬品的位置上,甚至會剝奪女性作為人的權(quán)利。無論多么地位卑微的男性仍然可以驅(qū)使女性,就是因為女性的地位永遠比男性更加卑弱。經(jīng)濟不獨立的女性在家庭中永遠都是奴隸。然而在今天這個社會中卻依然有著為了“暫時坐穩(wěn)了奴隸”而沾沾自喜的女性,由此可以看出女性真正的解放還離我們很遠。
子君的抗爭是為自由愛情,她反抗了傳統(tǒng)的父權(quán)而為自己爭取了機會,然而在社會上的流言冷眼面前,這種抗爭顯得渺小無力。這種抗爭在傳統(tǒng)視角來看就是不守禮教,那么子君被父親領回家后的境遇也是可想而知的——父權(quán)的壓迫,社會上的流言足以讓已失了自我,沒有了愛情的子君選擇死亡。魯迅并沒有寫子君回家之后的境況,但是根據(jù)文中前面的描寫,大致也可以猜得到,這樣的結(jié)局透露出莫大的悲哀。
三、結(jié)語
通過單四嫂以及子君的死亡,我們看到了女性在封建社會的生活之艱難。兩個女人映射的是全體女性甚至是所有的國民,一個魯鎮(zhèn)縮影了整個社會。死亡這一主題固然是沉重的,但是卻令人最為清晰的看到不抗爭不解放的命運。魯迅先生通過對女性形象的死亡主題的書寫,在小說中呈現(xiàn)了一個女性追求解放的命題。女性的解放仍然需要時間,女性對自己的認知仍然需要明確。魯迅先生通過死亡的主題給女性提出的是如何更好地生的命題。
參考文獻:
[1]魯迅.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2]魯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魯迅.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4]魯迅.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5]閆順玲.女人的一曲哀歌——論《吶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J].社科縱橫,2006(11).
[6]王子鑫.分析魯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哲學文史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