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
“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tǒng)稱,康家先祖于明初來到河南鞏義定居、經商,隨著生意越做越大,逐漸成為當地有名的大戶。至第六代掌柜康紹敬時,康家宅邸已從一間小小的客棧變成一座豪華莊園。后來,在第十四代掌柜康應魁以及后人的經營下,莊園從最初的山腰擴建至山頂,氣勢恢宏。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康家向清政府捐銀100萬兩,慈禧太后為表感激,特別賜下“康百萬”稱號,由此,“康百萬莊園”正式得名,并與山西晉中的喬家大院、河南安陽的馬氏莊園齊名,并稱“中原三大官宅”。
清朝以來,康氏家族富甲一方。舉目望去,從山腳到山頂盡是康百萬莊園的房舍。由于莊園建在山坡上,因而采用了臨街建樓房、靠崖筑窯洞的方式,頗為特別。從整體看來,康百萬莊園的庭院建筑為豫西地區(qū)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并設有布局精巧的園林,還不乏宮廷藝術特色。
康百萬莊園并不是單純供康氏家族起居、生活的地方,除了南大園、寨上主宅區(qū)等居住區(qū)外,還有店鋪、木材廠、造船廠等建筑,掌柜可以足不出戶,就完成經商工作。在臨河的地方,還設有碼頭,物資的輸入和運出都非常方便。同時,莊園還設置了非常隱蔽完備的防御體系,因此,與其說它是巨富宅邸,不如說它是獨立小城。
莊園內的道路彎彎曲曲,宛如迷宮,若沒有知情人帶路,外來者很容易迷失于重重建筑之間,甚至很可能找不到出入口。事實上,偌大的康百萬莊園,入口僅有一道大門,但這座大門壯觀至極,可以與一座城池的城門相媲美,門內還有一個仿照長城瞭望臺而建的巨型觀景臺,康百萬莊園的奢華由此可見一斑。
莊園主住宅區(qū)位于中心位置,這里既保留了黃土高坡窯洞與華北平原四合院相結合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宮廷園林和軍事堡壘的建筑特色,融合成獨特的“窯樓”風格,從外面看是普通窯洞,進去后才發(fā)現(xiàn)轟然洞開,竟有3層,全由青磚砌成,氣勢十足。
除了主宅區(qū),莊園內還有兩個部分尤為重要——南大園和棧房區(qū)。南大園是當年康家接待達官貴人的場所,也是康家鼎盛時期的象征;棧房區(qū)則是康家的“商務中心”,也是康家數百年來經濟發(fā)展的核心部分,到處懸掛著匾額、楹聯(lián),充分展示了康家的威望與尊貴。
康百萬莊園是17~18世紀華北建筑的集大成者,它包含了19種不同風格的建筑形式,明清各時期的建筑兼而有之,堪稱龐大的“建筑博物館”。同時,這里還是雕刻藝術的寶庫。
在諸多雕刻藝術品中,首屈一指的當屬門枕石。門枕石位于莊園主宅區(qū),整塊青石分三層形成組雕,構圖新穎、技藝精湛,由于精細的雕刻工藝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門枕石第一層圖案為一對雌雄臥獅,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雕刻作品中怒目圓睜的獅子形象,這對門枕石上的獅子卻是俯臥姿態(tài),憨態(tài)可掬,顯得十分可愛。第二層最為復雜,也是精華部分,內容是一組頗具教育意義的人物故事。其中,正面雕刻的是一幅“尊老愛幼”圖,隱喻的是“百善孝為先”;內側分別是“妯娌和睦”圖和“賓客宴飲”圖,隱喻“家和萬事興”和“以禮待人”;背面雕刻的是“拜師求讀”圖,隱喻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4幅圖,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注重的父子愛、妯娌親、師生情、朋友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第三層同樣雕刻了一組傳統(tǒng)圖案,分別是“鳳凰牡丹”“麒麟送子”和“金雞報曉”圖,象征康家的美好愿望。
如果說門枕石以寓意取勝,那么康家的另一件寶物“頂子床”則可說是以技藝稱雄。頂子床通體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采用透雕、鏤空雕的手法,展現(xiàn)了一系列精妙絕倫的圖案,如象征“三星高照,福壽安康”的福祿壽三星,象征“青云直上”的官員騎馬圖等。整張床沒有用一顆釘子,全由工匠卯嵌而成。據說,為了制作這張頂子床,10個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歷時近5年才得以完成。
在康百萬莊園內,還有諸多匾額,其中包括中華名匾之一“留余匾”。留余匾長1.65米,寬0.75米,用黃楊木雕刻而成,通體形似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的旗幟,分別意為:上留余于天,對得起朝廷;下留余于地,對得起百姓子孫。
其實,除了雕刻作品,康百萬莊園內還有無數古玩、書畫、器皿等文物,可謂“處處皆珍品”,粗略算來,僅如今保留完好的知名文物便有3000余件,對研究明清文化、民間風俗等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選自2016年第4期《環(huán)球人文地理》,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