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譽忠
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塊教學內(nèi)容,而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古典詩歌,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如能巧妙設(shè)計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較好地引導學生,使學生真正地欣賞古詩的語言美、神韻美,認識詩歌所表達的意境美,領(lǐng)略詩歌展現(xiàn)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shù)美,進而體驗詩人的心靈美,同時對于陶冶個人性情、培養(yǎng)高尚情操都很有好處。
詩歌教學的途徑很多,而用“文學味”“人文味”和“生活味”去設(shè)計詩詞教學,讓詩歌教學課堂“三味一體”,是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文學味,使詩歌教學“詩化”
詩歌教學,是一種鑒賞教學,它沒有生動曲折的情節(jié),也沒有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如果教師只是抓住高考考綱要求單純地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分析詩歌特色,而沒有引導學生透過詩歌語言去用心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那么,詩歌教學的課堂必定枯燥的,更不要指望詩歌教學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學素養(yǎng)、陶冶性情、培養(yǎng)高尚情操了。
要想不讓詩歌教學被異化成傳授分析和答題技巧,必須凸顯詩歌教學中的文學味,讓詩歌教學“詩化”。在這個過程中,應抓好兩個重點:
首先是導入的精妙。
精妙恰當?shù)膶дZ,聲情并茂的范讀,生動活潑的動畫等等,都可以悄無聲息地讓學生走入文本,讓文本走入學生的心里。
其次是教學內(nèi)容的“詩化”。
欣賞唐詩、宋詞、元曲,品味其中的昂揚、豪邁、飄逸、灑脫、浪漫、低沉、幽怨、沉郁,只要教學過程不糾纏于考試的知識點專題訓練,注入文學味,“詩化”教學內(nèi)容,引領(lǐng)學生欣賞詩歌中所呈現(xiàn)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學生不斷提高詩歌的審美能力,凈化心靈,陶冶性情,最終讓學生在詩歌教學中感受到詩歌的美,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
二、人文味,使詩歌教學深化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擇的詩歌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內(nèi)涵,這種人文精神可以鑄造學生的靈魂,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體現(xiàn)詩歌的人文味。如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課文中,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傲視王侯的英氣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可以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積極昂揚的精神。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
1.愛國情懷。在中國古詩文里,對于故鄉(xiāng)、故國的思念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如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表現(xiàn)屈原對“美政”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2.親情主題。親情包含愛情和友情。如《詩經(jīng)·靜女》所表現(xiàn)的男女之愛,說明當時男女戀人很少受到禮教的約束,愛情生活熱烈而歡快。
3.人生感悟主題。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笔銓懥嗽娙巳松喽痰膽n嘆。
三、生活味。使詩歌教學生活化
詩歌教學要依靠生活才能產(chǎn)生力量,吸引學生學習的激情,才能使詩歌教學取得最優(yōu)的學習效果。
要想詩歌教學具有生活味,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擅于靈活迅速地把抽象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具體而又充滿生命活力的內(nèi)容。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從某種角度看充滿生活情趣,教師要是把握住“生活味”,就能收獲不錯的教學效果。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面對這大自然的強者,杜甫只好任其所為,眼看著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飛地掛在了樹梢,低徊地沉到了塘坳。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泵鎸︻B童的“趁風打劫”,杜甫卻真的動了肝火,這里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tài),顯得那樣的率真。
詩歌即生活,從這首詩不難看出杜甫也是一位具有濃郁生活味的詩人。
詩歌以傳達感情為宗旨,那么詩歌教學也應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情感、凈化靈魂為宗旨。詩歌教學中突出“三味”,其目的也在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鑒賞能力,從而去發(fā)現(xiàn)美,用心靈去感受美,用雙手去創(chuàng)造美,使詩歌教學課堂真正成為享受美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