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
接受美學理論的引入使得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質量以及課堂效率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接受美學提倡的是“讀者中心論”,要求教師放下自身的“權威性”,尊重學生的見解,提倡學生多角度地解讀文章。但是接受美學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實際應用中存在脫離文本、脫離實際的虛假解讀,忽視了教師的指導地位等問題。
一、接受美學相關的理論
接受美學的核心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期待視野理論;二是召喚結構理論;三是作品結構模式理論;四是反思性問答邏輯理論。接受美學理論與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主要是以期待視野理論為基礎,從召喚結構理論方面展開。接受美學理論強調發(fā)揮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讀者以自身的開放性思維去審視作品,旨在多角度解讀文本,使學生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力。
二、當前接受美學在閱讀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閱讀教學限制了師生的對話視野
教育改革旨在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fā)展,但是高考的存在使得高中語文教師以及家長都以“高考”作為風向標,偏離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本身的初衷,即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解讀文本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以文本為內(nèi)容憑借,但往往以高考試卷為藍本,教師在科研備課中花大量精力去揣測出題者的主要意圖,去研究出題涉及的主要領域。高考閱讀命題大多出自課外,師生對話的視野隨即就被限制到課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就被蒙上了功利的面紗。
2.學生的期待視野尚未得到重視,導致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成為空話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背離了閱讀教學的初衷,忽略了期待視野下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沒有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獲取可以學以致用的知識。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具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但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作品肢解成內(nèi)容、形式、情感特點幾方面去講解,用華麗的概括性辭藻去總結,并讓學生記下背誦,但忽視了學生是否真的理解。比如學習《詩經(jīng)》中《氓》時,學生對“賦”“比”“興”手法并沒有真正理解,而《氓》這篇具有美學價值的課文卻變成機械的閱讀,作品本身的人文內(nèi)涵無法發(fā)揮它的作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便成為了空話。
3.閱讀教學呈現(xiàn)“虛假”的對話形式,“召喚結構”未真正實現(xiàn)
召喚結構的說法是接受美學的一個概念,由德國著名接受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提出。它是指藝術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導致的不確定性,呈現(xiàn)為一種開放性的結構,這種結構本身隨時召喚著接受者能動地參與進來,通過想象以再創(chuàng)造的方式接受。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對學生主體重要性的認識程度,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雖從文本的某一點出發(fā)進行延伸,但仍局限于文本的語言中。教師在教學中實行問答的教學模式,但這種對話形式明顯存在很多問題:問題答案受標準答案的束縛,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不夠,無法品味文章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點。
三、接受美學理論應用于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1.更新教學理念
接受美學理論與閱讀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著密切聯(lián)系。接受美學理論的應用要求教師具有開放的教學理念,要求語文教師學習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中外教學史等專業(yè)知識,還需要教師學習研究近現(xiàn)代中西方的教育研究成果,適應新時代的語文教育形勢,秉承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師生平等相處;教師不能只“教教材”,而要學會“用教材教”,銘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教師應學會運用多媒體等設備予以教學支撐,提高課堂的吸引力。摒棄“成績是衡量學生唯一標準”的固有觀念,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
2.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學生“期待視野”
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知識儲備為著眼點因材施教,從而拓展學生的“期待視野”。
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精華,提高自己的思想內(nèi)涵,陶冶自己的審美情操,豐富自我的審美經(jīng)驗。當學生帶著已有的審美經(jīng)驗進行文本學習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方式和角度,幫助他們感受文本的感染力和張力。鑒于高中生較為成熟的思維模式已經(jīng)具備,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注意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學生往往拿到一篇文章就從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教師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全面地賞析文本,拓展學生的“期待視野”。
3.著眼于文本的召喚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文本召喚結構的作用在于促進讀者從文本的內(nèi)容結構、情感上的空白點起疑,再憑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審美層次去深入探究和創(chuàng)造。接受理論中表示,閱讀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對文本進行多重意義的構建。教師需要著眼于文本的召喚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教學效果。
教師需要讓學生把握文本的細節(jié)之處。比如《祝?!芬晃闹校魅斯跋榱稚备募藿o賀老六,應改名為“賀六嫂”,但鎮(zhèn)上的人們一直稱呼“祥林嫂”,從名字這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探究,為何那個年代改嫁后稱謂沒有變。學生經(jīng)過探究討論后知道,改嫁在那個年代是屬于不光榮的事情,從而引申出封建禮教對女性迫害的主旨。這樣教師能從召喚結構處引出內(nèi)容,拓展了學生的期待視野。同時文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合情理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同樣是召喚結構在召喚教師和學生去探討其內(nèi)涵。恰好這些細節(jié)、不確定的、空白的地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個性化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