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樺
筆者從教三十年來,愈來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優(yōu)秀的教師抑或有優(yōu)秀的學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課。因為,一堂好課的生成應該是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而成的。總的來說,除了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知識,熟練駕馭課堂,激發(fā)學生情趣的能力外,還要有親師、愛師、服師的學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讓師生在課堂中飽含情感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一點看法:
首先,從教師這個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而言:豐富到位的感情須來自于對文本的研讀與把握上,那就必須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新課標和教材及相關的課外資料,品味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創(chuàng)作主旨,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將自己對生命、社會、自然的領悟,融入到所授的課文中,使文中個體的生命形態(tài)成為教師個性生命形態(tài)的一部分。這樣,教師情感與感受與文本成作者的情感融匯成一體,在教授課文時,就不會簡單地人云亦云,將統(tǒng)一的對作品的各種注釋搬到自己的教案上,再從教案上用“嘴”而不是用“心”,傳遞給學生,這樣就不會給學生一種技術性的知識。相反,它如血肉一樣存在于學生的精神世界里,并因此構成了中學生人生的一種延長,而這種延長又使作品的內容、情感成為中學生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在高一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通過閱讀史鐵生大量的資料及其作品,充分地體味到他在寫《我與地壇》時的身心境況及對母愛的深切體驗,我將這些文字與自己四十來年對生命和母愛的體會進行比照,發(fā)現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有相似之處,只有自己成家立業(yè)之時,才會對生命、母愛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當課備到母親焦慮地在地壇尋兒時,場面深深打動了我,使我淚流滿面。同樣,在上課時講授到這里時,我也是流著淚,飽含深情地與學生一起賞析的。我的情真意切感動了學生,他們有的是飽含熱淚地聽完這節(jié)課的,我順勢地請他們談談對母愛、責任和生命的理解。許多同學都說這篇文章讓他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以及自己對母愛的膚淺和不足。
其次,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問題解決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因此,在課堂上,要設置一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語文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為,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語文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注意、興趣,也引發(fā)了學生的適度“認知焦慮”,從而促使學生產生解決這一問題的沖動,實現認知心理的平衡,這樣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營造濃郁的課堂文化氛圍,激發(fā)起了師生情感的和諧共振。尤其要注意的是,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信口開河是常事,這就需要教師,既要引導他們學會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提取,又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他們的表達,從中分析問題的癥結,及時找到調整的方法。對學生活動的評價要指點到位,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評點應留有余地,能給學生臺階下,當然它又不是簡單的肯定和否定,也不是嘩眾取寵,博取課堂的熱鬧和學生的開心。
再次,從課堂的“主體”學生而言:一堂精彩的好課生成,學生的積極配合是相當重要的,要取得學生的配合,就必須贏得學生的感情,因為“人之J情,愛同于己者,譽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比绾问刮宜痰睦砜瓢嗟膶W生對語文“癡情”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后“做足功夫”,以平等的心態(tài),與他們構建和諧、誠摯的師生之情、朋友情。這一招可謂是屢試不爽。所以在課后,我時常以一個朋友或大姐的身份與他們交往,他們也能真心地與我做朋友,將一些不愿與父母、同學談的秘密都會告訴我,我也推心置腹地將自己的經歷、看法如實與之交流。
同學們都將我引為他們的知心姐姐,使他們一見到我就會信我、親我,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果。使他們能融入語文這一大好課堂中來,同聲共氣,互相吸引,互相信任,配合默契。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即使再累,只要我一喊“上課”,他們就會像一個將要上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一樣精神煥發(fā),這就為一堂好課的生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要有一堂好課的生成,除了教師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外,還要善于利用一切非智力因素,用自己的感情去點燃學生的感情,從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的潛能,擁抱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