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巍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91-01
1 寄生蟲病
1.1 杯體蟲病
病鰍漂浮水面,游動吃力,狀似缺氧浮頭。魚體發(fā)黑,仔細觀察可見其鰓蓋后緣略發(fā)紅,鰭條殘損。刺激鰓絲黏液分泌增加,鰓絲水腫充血,血竇數(shù)量明顯增加,大量蟲體寄生時,病魚離群獨游,不攝食,呼吸頻率加快。該病是由杯體蟲附著在泥鰍的皮膚、鰓上引起的寄生蟲病。全國各養(yǎng)鰍地區(qū)都有發(fā)生, 若大量寄生在體長1.5-2cm的鰍苗上,會造成鰍苗呼吸困難,嚴重時導致寄主死亡。該病一年四季均會發(fā)生,以5-8 月較為普遍。
防治方法::①預防主要是在鰍種放養(yǎng)前用8mg/L 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 分鐘。②發(fā)病后,每立方米水體用0.7g 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化水全池潑灑。
1.2 車輪蟲病
患病的泥鰍攝食量減少,影響魚體生長;常出現(xiàn)白斑,甚至大面積變白。離群獨游,行動遲緩、呆滯,呼吸吃力。嚴重時蟲體密布體表及鰓部,治療不及時會引起死亡。剛孵育不久的鰍苗感染嚴重時,苗群沿池邊繞游,狂躁不安,直至鰓部充血、皮膚潰爛而死。
在我國泥鰍養(yǎng)殖地區(qū)都有發(fā)生,流行于5-8月份。是泥鰍苗種培育階段常見疾病之一。
防治方法:①夏花魚種下塘前用2%食鹽溶液浸洗15 分鐘, 視魚種忍耐程度酌情增減時間;或用8mg/L 硫酸銅溶液浸洗20-30 分鐘進行魚體消毒。②治療時每立方米水體用0.7g 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化水全池潑灑,連用2 天。③每100m2 面用苦楝新鮮枝葉5kg 煎水后全池遍灑。
1.3 側(cè)殖吸蟲?。ㄋ追Q“閉口病”)
患病鰍苗閉口不食,生長停滯,游動無力。群集下風口,俗稱“閉口病”。解剖病魚,可見吸蟲充塞腸道,前腸部尤為密集,腸內(nèi)無食。全國均有流行,泥鰍是其主要終末宿主,但危害不嚴重。
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塘,以殺滅螺螄;②魚種患病后,可用晶體敵百蟲0.2mg/L全池潑灑。
1.4 毛線吸蟲病
患病泥鰍,大量寄生蟲充滿腸道,造成泥鰍消瘦,并伴有水膨脹病,嚴重者死亡。
防治方法:①泥鰍入池前,先用生石灰遍撒消毒。②發(fā)病后,可按每50Kg 泥鰍用5g 晶體敵百蟲拌入1.5Kg 豆粉餅內(nèi), 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投喂。③每立方米水體用含90%的晶體敵百蟲0.7-l.0g,溶水后潑灑。④用左旋咪唑拌料飼喂,每10Kg 泥鰍用藥1.2g,連喂3-5 天。
1.5 三代蟲病
當少量寄生時,魚體攝食及活動正常,僅鰓絲黏液增生;當大量寄生時,泥鰍體表無光澤,游態(tài)蹣跚,無爭食現(xiàn)象或根本不近食臺。逆水竄游或在池壁磨擦,鰓絲充血,鰓黏液分泌嚴重增加,嚴重時鰓水腫、粘連。
防治方法:①20mg/L 高錳酸鉀的溶液,在水溫10-25℃的情況下浸洗魚體10-30min。②用95%晶體敵百蟲濃度為0.2-0.3mg/L 全池潑灑。③用5%食鹽溶液浸洗5 min。④用200-250mg/L 福爾馬林溶液浸洗病鰍25min或25-30mg/L 全池潑灑。
1.6 小瓜蟲病
病鰍的皮膚、鰭、鰓、口腔等處布滿小白點,肉眼可見,故又稱白點病。當病情嚴重時,體表似有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鰭條裂開、腐爛。病魚體色發(fā)黑、消瘦、游動遲緩,不時在其他物體上摩擦,不久即離群死亡。小瓜蟲對脊柱沒有年齡選擇,從鰍苗到成魚都受其侵害。是對當年的鰍苗、鰍種危害最為嚴重的疾病之一。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溫度15-25℃。
防治方法:①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小瓜蟲的胞囊。②放養(yǎng)魚種前,若發(fā)現(xiàn)有小瓜蟲,每立方米水體加人250 mL 福爾馬林,浸洗15-20min。③用亞甲基藍1-3 mg/L 全塘潑灑,每隔4 天潑灑1 次,連用3 次。④每畝每米水深, 使用辣椒粉250 g、生姜干片或鮮生姜500 g, 混合加水10 Kg 煮沸,熬成辣姜湯,冷卻后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續(xù)3 次,晴天中午潑灑。
1.7 隱鞭毛蟲
早期沒有明顯癥狀,鏡檢發(fā)現(xiàn)蟲體,鰓部少量充血。嚴重時病鰍行動遲緩,呼吸急促,浮于水面,食欲大減。體表暗淡無光,粘液厚重并有膠質(zhì)感,最后僵硬而死。
防治方法:①對入池前發(fā)現(xiàn)有隱鞭蟲寄生的魚種,用8mg/L 的硫酸銅水溶液或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水溶液藥浴15-30min;或15-20mg/L 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5-30min;或2%-4%的食鹽水藥浴5-10min。②流行季節(jié), 食場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掛袋。③魚池發(fā)生此病時, 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7mg/L 的濃度。
1.8 錐體蟲
一般沒有明顯異狀,偶見食欲降低,精神萎靡,嚴重時魚體虛弱消瘦,并有貧血。
防治方法:①誘殺魚蛭,切斷蛭類的傳播途徑。②保持水體微生態(tài)平衡, 使水質(zhì)符合漁業(yè)水質(zhì)標準。
2 真菌性疾病
2.1 水霉病(又名膚霉病或白毛?。?/p>
肉眼可以看到發(fā)病處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狀物,貌似“白毛”?;疾■q體行為緩慢,食欲減退,瘦弱致死。
防治方法:對鰍卵防治是,用 5‰食鹽水浸洗卵 1h,連續(xù)用2-3 天;或用 0.04 %的食鹽加 0.04 %的小蘇打浸洗 20- 30 min。對病鰍用 2 %- 3 %的食鹽水浸洗 5-10min;也可用醫(yī)用碘酒或 1 %的高錳酸鉀涂于鰍病灶;還可用 0.04 % 的食鹽加 0.04 %的小蘇打全池潑灑。
2.2 氣泡病
病魚腸道充氣,常腹部向上,靜止漂浮于水面上。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充分曝氣;②發(fā)病時,立即加人新鮮的水,并用食鹽溶液全池潑灑,用量為4-6Kg /畝;③發(fā)病后適當提高水體pH和透明度,
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3 白尾病
初期鰍苗尾柄部位灰白,隨后擴展至背鰭基部后面的全部體表,并由灰白色轉(zhuǎn)為白色,鰍苗頭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掙扎,嚴重者尾鰭部分或全部爛掉,隨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將“三黃散”加入25倍量的0.3%氨水浸泡,連汁帶渣全池潑灑,使水體濃度為3g/m3。;② “強氯”溶于水,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1g/m3。待4h后,再潑灑五倍子浸泡液使池水濃度為3g/m3,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2.4 紅環(huán)白身病
病鰍體表及各鰭條呈灰白色,體表出現(xiàn)紅色環(huán)紋,嚴重時患處潰瘍。
防治方法::①泥鰍放養(yǎng)后用1mg/L漂白粉潑灑水體。②將病鰍移入凈水池中暫養(yǎng)一段時間,能起到較好效果。
2.5 爛口病
病鰍呆滯水面或池底,行動遲緩,口部發(fā)白,病鰍上頜潰爛,成白色棉絮狀,或露出上頜骨,頭部胡須或斷,下頜輕微充血。
防治方法:①保證苗種質(zhì)量;②放養(yǎng)前做好清塘消毒準備;③肥水下塘以提高苗種成活率;④對于已患病鰍,應先殺蟲、后殺菌、再調(diào)水,同時內(nèi)服藥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