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東
摩挲著手中的書頁,仿佛撫摸著那難以明說的意境。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透過文字所構(gòu)筑的管道,我看到了那歷史長河中跳動的水珠、撲騰的水花,觸碰到了最本質(zhì)、樸實的意境世界。
畫,大多以形寫意;文字,則反其道而行之——以意寫形。一段平淡無奇的文字,能將人的特點輪廓勾勒得分外生動,不與電視劇茍同,它們所激起的想象,無止境。
書的意境百味雜陳?!栋倌旯陋殹返慕Y(jié)尾寫道:“注定經(jīng)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边@是何等的悲涼!百年孤獨的等待,等來的卻是不復(fù)存在。但除此之外,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似乎不只這些……
《孔乙己》是魯迅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小說,文末“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又是何等的諷刺!人死竟無從考證,更無人哀悼?!按蠹s”與“的確”道盡多少辛酸與憤慨?社會為何如此麻木?人民為何如此冷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魯迅是不是也在其中隱忍著無聲的吶喊?
這些悲涼的意境,像是由文字這一管道傳輸而來的“文件”,時而令人迷醉,時而發(fā)人深思。
唐詩宋詞寥寥數(shù)句,卻能讓人讀出千百萬種不同意境,即便一個字也需要吃力地研讀,方能領(lǐng)略其中變化萬千的意蘊?!熬灰?,黃河之水天上來”,那種驚心動魄的美,令我五體投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那種愁腸寸斷的痛,令我為之動容;“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種絕境逢“生”的喜悅,令我感到振奮……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從先秦至唐宋達到頂峰,可謂“進化”。但唐宋以后,壯烈詩篇銳減,呈現(xiàn)日漸“退化”趨勢,著實讓人遺憾。惜哉詩詞!
果然開卷有益!詩的意境之美,還在于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滄桑?!额}臨安邸》有云:“直把杭州作汴梁?!逼渲械摹般炅骸笔潜彼味汲?,“杭州”是南宋王朝茍安之地。由此推知詩人所斥為南宋王朝的腐敗,更表達了當時人民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憤恨。
書中自有顏如玉。“顏如玉”,大概是對書的理解,也是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吧!說到底,文字的意境,取決于讀者的想象力。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相輔相成。意境的領(lǐng)會,源于心的想象。
妙哉!樂哉!
【教師點評】
本文開頭由“摩挲著手中的書頁”這一動作,引出對文字意境之美的思考。將文字比作“管道”、將文字與繪畫作對比,較為新穎獨特。在列舉《百年孤獨》與《孔乙己》引人深思的結(jié)尾及細數(shù)種種詩歌辭賦的意境之美之后,小作者指出“意境的領(lǐng)會,源于心的想象”,回應(yīng)文章開頭所提“文字激發(fā)想象”,完整論證了意境與想象力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通讀全文,文字之妙、讀書之樂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