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金龍
【2017年中考作文備考試題】
來到這個山谷的時候下起了大雪,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發(fā)現(xiàn)由于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大而且密。不一會兒,雪松上就摞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上滑落,這樣反復(fù)地積,反復(fù)地彎,反復(fù)地落,雪松完好無損??善渌臉?,如那些柘樹,因為沒有這個本領(lǐng),樹枝很快就被壓斷了。西坡由于雪小,總有些樹挺了過來,所以西坡除了雪松,還有柘、柏和女貞之類。
帳篷中的妻子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景觀,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長過雜樹,只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闭煞螯c頭稱是。
少頃,兩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丈夫興奮地說:“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對于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像雪松一樣讓一步,這樣就不會被壓垮?!?/p>
請準確理解上面材料的內(nèi)涵,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標題自擬。
【名師題解】
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抓住關(guān)鍵的語句,圍繞關(guān)鍵的語句進行分析思考,就能夠把握材料內(nèi)涵的重點。比如這則材料,前面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對現(xiàn)象的描述,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不同,是鋪墊,目的就是要引出那位“丈夫”的話,“丈夫”的話可謂畫龍點睛,卒章顯志,明顯屬于借物明理,而這個道理表達得也非常清晰:承受壓力本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重壓之下,人要學會適度“彎曲”。這里的“彎曲”,可以是妥協(xié),但不是投降;可以是變通,但不是無原則;可以是后退,但不是逃跑;可以是韌性,但不是屈服。適者生存,不僅僅指外部環(huán)境,也指向心理狀態(tài)。你可以敘寫自己從在重壓之下到減壓釋放的一段心路歷程;也可借題(如韓信之胯下辱,勾踐之馬前卒)發(fā)揮,議論抒情;還可就某些學生心理壓力大,沒有得到紓解而走極端的現(xiàn)象闡明觀點、明確做法等等。
【推薦素材】
素材一:兩塊窄窄的木條、幾顆直釘,幾顆螺絲釘,還有一把錘子、一把榔頭、一把鉗子、一把改錐。一個人先用錘子往木條上釘直釘,但是木條很硬,他費了很大勁兒,也釘不進去,倒是把釘子砸彎了,不得不再換一顆。一會兒工夫,好幾顆釘子都被他砸彎了。最后,他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釘子總算彎彎扭扭地進到木條里面去了,但也前功盡棄了,因為那根木條也裂成了兩半。他又拿起螺絲釘、改錐和錘子,他把螺絲釘往木板上輕輕一砸,然后拿起改錐擰了起來,沒費多大力氣,螺絲釘便鉆進木條里了。
素材點撥:強大的壓力之下,要么直釘被砸彎,要么木板裂成兩半,事與愿違,徒勞無功。 要像螺絲釘一樣,卸下壓力,迂回前進,反而更易達到目的。這則素材可以用來對比論證,突出觀點。
素材二:《伊索寓言》里有一個故事:有一回,大樹被風刮斷了。大樹看見蘆葦一點損傷也沒有,便問蘆葦,為什么樹這么粗壯、沉重,都被風刮斷了,而蘆葦這么纖細、柔軟,卻什么事都沒有?蘆葦回答說:“我們認識到自己軟弱,向風頭讓路,因而避免了沖擊,你們卻相信自己的力量,進行抵抗,因而被風刮斷了?!?/p>
素材點撥:蘆葦看起來柔弱,卻有著自己的智慧。它向風讓路并不是屈服,而是立足實際,認清自己,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長。大樹進行強硬地抵抗,反遭折斷,對比之中闡明生存之道。
素材三:明朝末年,我國武術(shù)家陳元赟避亂日本,住在江戶的國正寺。有一年的冬天清晨,陳元赟推開寺門,才發(fā)現(xiàn)昨天夜里下了大雪,在雪封的大地上,他看見高大的松枝因承受不了雪的壓力而斷落,但地上看似柔弱的小草卻在雪中搖曳。陳元赟看了大受啟發(fā),于是參合日本古代的武藝改革了拳技,創(chuàng)造出“以柔克剛”、“順勢而為”、“四兩撥千斤”的武術(shù),稱為“柔術(shù)”,后來逐漸風靡,被稱之為“柔道”。
素材點撥:陳元赟受自然啟發(fā),創(chuàng)“柔道”之術(shù)。“柔”并非是沒有力量,而是一種策略,并非是退縮,而是一種蓄勢。以柔克剛、以退為進本就是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