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亞 孔江平 汪鋒 李永宏 胡阿旭
題記
祁連山南北古道在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演化過程中占有關鍵位置。2015年10月上旬,北京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茶馬古道聯合考察隊環(huán)繞祁連山考察了祁連山北路古道和南路古道,其后又幾次對連接祁連山周圍的古道做了考察。在茶馬古道興起以前,北方絲綢之路分兩支出西域:祁連山北路和祁連山南路。這兩條道路獨立互補,祁連山是分水嶺。隨著茶馬古道的興起,祁連山南路和祁連山北路開始轉型為茶馬古道,祁連山深處各民族的恃茶行為也開始興起,連接山南山北的茶馬古道也開始形成,祁連山南北通道從間斷性的獨立互補古道轉換成持續(xù)性的關聯并行古道。祁連山南北古道的關聯極大的推動了歐亞大陸交通的發(fā)展,古道網絡上民族語言文化產生了深刻的接觸,漢語的聲調開始歸并,一些沒有聲調的民族語言開始產生聲調,類似五屯話這樣的混合型語言或方言開始出現,復雜多樣的語言和文化接觸類型為認識人類語言的演化和接觸提供了窗口,也為認識古道語言學和古道類型變化提供了機會。這些獨特的現象正在消失,記錄祁連山南北古道上的瀕危語言、語言瀕危特征、語言瀕危接觸方式和文化接觸方式極為迫切。
祁連山北路:歐亞大陸主要的銜接通道
祁連山北路古道又稱河西走廊,是古代西域道或絲綢之路的主要段落。重要的文明通道需要有綠洲和重鎮(zhèn)來支持。古代的祁連山北麓有比較好的農耕條件,因此在祁連山北路沿線上形成了很多綠洲和重鎮(zhèn)。發(fā)源于祁連山的石羊河、弱水、疏勒河等重要河流為河西走廊的生存環(huán)境提供了自然條件。石羊河流域孕育的涼州(今武威),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有東漢墓“馬踏飛燕”出土,見證了東漢青銅鑄造藝術的精美,也證實了東漢涼州的重要性。發(fā)源于祁連山北側黑水河和托來河匯集成弱水,即額齊納河。弱水曾在河西走廊上構成世界上最大的內流河三角洲,漢代已經有發(fā)達的農業(yè)灌溉工程,民樂、張掖都是弱水流域城市興旺的見證。發(fā)源于祁連山北側的疏勒河流域有玉門、敦煌等重要城市。由于祁連山北路有諸多的綠洲和重鎮(zhèn),為祁連山北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古道條件設施。以駝幫為主的商隊出入頻繁。漢武帝和匈奴交戰(zhàn),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要控制河西走廊。
由于有利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祁連山北路成為連接歐亞大陸主要的銜接通道,是西域道或絲綢之路的主要段落,也是佛教傳播的重要線路。最有力的見證是諸多城鎮(zhèn)的分布和佛教遺址的分布。河西走廊上重要的城鎮(zhèn)有武威、民樂、張掖、嘉峪關、玉門、敦煌等,重要的佛教遺址有開始于西秦的炳靈寺,興于北魏的山丹大佛寺,始于隋唐以前的莫高窟、榆林窟,興于宋代的西夏大佛寺,這些佛教寺院和洞窟構成了佛教傳播線路最有代表性的主干道。嘉峪關、玉門關、陽關等諸多關口的設置證明了祁連山北路在西域交通上的軍事地位。這些城鎮(zhèn)和佛教遺址的年代不少可以追溯到東漢以前。
在阿爾泰山以北有草原絲綢之路,由于沿途寒冷氣候,能夠支持古道運轉的城鎮(zhèn)和聚落分布遠不如河西走廊。祁連山南路的河南道,由于穿越高原環(huán)境,城鎮(zhèn)和聚落的分布也遠不如河西走廊。如果不是因為文化沖突暫時阻斷,遠征的商隊和僧人都會選擇河西走廊在歐亞大陸之間穿越。
祁連山南路:河南道
據我們的初步實地考察,祁連山南路又可分為柴達木北線和柴達木南線,柴達木北線沿柴達木盆地北沿西行,經過烏蘭、德令哈、大柴旦,在阿爾金山與祁連山連接處北上穿過當金山埡口,與祁連山北路古道匯合后從敦煌出西域。2015年我們茶馬古道考察隊即沿相反的方向從當金山口取道祁連山南路經大柴旦、德令哈到青海湖。
柴達木南路沿柴達木盆地南沿西行,經過都蘭、格爾木,在茫崖翻越阿爾金山與絲綢之路的塔里木南路匯合進入若羌,再去西域。2010年我們進行的茶馬古道大環(huán)繞考察,即從南往北翻越昆侖山后到格爾木,沿柴達木盆地南沿東行去青海湖。
在前茶馬古道時期,祁連山南路一帶就是古羌人活動地帶,有很多考古遺跡,語言分布復雜,接觸頻繁,這一帶對了解漢藏語和阿爾泰語的起源以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形成至關重要。
祁連山南路地處高原,人煙少于祁連山北路,穿越難度大。由于祁連山南路一度在吐谷渾控制之下,吐谷渾國又稱河南王國,所以史書稱祁連山南路為“河南道”或“吐谷渾道”(唐長孺1983、嚴耕望1986)。《南齊書》卷五十九《芮芮虜傳》最早提到“河南道”這個詞:
“芮芮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P1025)
甘陜入祁連山南路
從東進入祁連山南路有兩條主要的入口,一條從甘肅蘭州出發(fā)經過青海湖西邊的日月山。《洛陽伽藍記》卷五記錄過一條路,正是這條線路:
“神龜元年(518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經,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初發(fā)京師,西行四十日,至赤嶺(今青海西邊日月山),即國之西疆也。皇魏關防,正在于此。赤嶺者,不生草木,因以為名……。發(fā)赤嶺,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渾國。路中甚寒,多饒風雪,飛沙走礫……。從吐谷渾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今若羌)……?!保ㄖ茏嬷冃a尅堵尻栫焖{記》,中華書局1963.P182-18/)
這條線路經過西寧。1956年在西寧城內挖掘出76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夏鼐1958)這是相當重要的證據。薩珊王朝是波斯在公元3世紀至7世紀的統(tǒng)治王朝,當時祁連山南路所穿越的地帶在吐谷渾王國控制之下,吐谷渾和南朝保持有聯系,這為古道穿越青藏高原伸向薩珊王朝提供了條件。
巴蜀入祁連山南路
從東入祁連山南路的另一條重要線路是走四川若爾蓋一帶。南北朝對峙期間,祁連北路長期在北朝控制之下,南朝諸朝代不能利用祁連山北路,祁連山南路開始活躍,成為南朝出西域的重要通道。這條線路從四川都江堰等地順岷江北行到龍涸(今松潘),再往西取道昴城(今阿壩縣),穿越積石山南側和巴顏喀拉山北側的黃河谷地后到扎陵湖、河源一帶,再翻越昆侖山到格爾木?!赌淆R書》載:
“河南,匈奴種也,……,在益州西北,亙數千里,其南界龍涸城(今松潘),去成都千余里。”(《南齊書》卷五十九《芮芮虜傳》,中華書局1972,P1025)
古文獻還將西通芮芮(柔然)、河南(吐谷渾)的這條道路與漢代的河西走廊并舉,可見其重要性:
“益州,鎮(zhèn)成都,……,西通芮芮(柔然)河南(吐谷渾),亦如漢武威張掖,為西域之道也?!保ā赌淆R書》卷十五《州郡志》,中華書局1972,P298)
《梁書》還提到吐谷渾與益州貿易的情況和相互學習語言文字的情況,留下了語言接觸的痕跡:
“其地(吐谷渾)與益州鄰,常通商賈,民慕其利,多往從之,教其書記,為之辭譯,稍桀黠矣?!保ā读簳肪砦迨摹段鞅敝T戎傳》,中華書局1973,P810)
這條線路必經地是岷山一帶,即走岷山道:
“是時西北徼外有白題及滑國,遣使由岷山道入貢”(《梁書》卷三+《裴子野傳》,中華書局1973,P443)
滑國在帕米爾以西,可見出岷山道的祁連山南路可以伸向西域。
目前已經在岷江沿岸出土了很多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與成都西郊萬佛寺出土的南北朝佛教造像很相似(陳良道1996),當時由成都、都江堰沿岷江線路去祁連山南路再出西域的通道應當很有活力。
梁時的北魏控制區(qū)包括西寧、河州(臨夏)、臨洮,并以這三處的連線和吐谷渾為界,即大致以西傾山為界。由于當時北魏已經控制了西傾山東北部分,河南道不能從岷山道翻越西傾山,只能繼續(xù)西行進入吐谷渾。
據我們考察隊局部調查,從昴城(阿壩)順黃河西北行,也就是在積石山(阿尼瑪卿山)以南和巴顏喀拉山以北之間的黃河沿岸行進,可達青海果洛瑪多縣,進入扎陵湖一帶,再向北翻越布青山可到達都蘭。目前在都蘭一帶發(fā)現了數座墓葬,有北朝至晚唐的各種絲織品,多數來自中原,也有中亞、西亞織品,還有古藏文木簡牘以及大量來自中原的器物,其中有一枚拜占庭狄奧多西斯二世(公元408-450)時期的金幣(許新國、趙豐1991)。都蘭應該是河南道經過的重要地帶。有的墓葬延伸到瑪多縣。于是從阿壩縣順黃河逆行到瑪多縣,再去都蘭,很可能是河南道的一條主要線路。
川藏北線到昌都后,也可北上進入吐谷渾,與河南道連接,但由于沿途海拔高,特別是要翻越海拔5050的雀兒山埡口,所以南北朝時期可能不是主要通道。還有一條古道從甘孜經過石渠,沿途也要翻越高海拔地帶。石渠縣海拔4200米,這一帶還沒有足夠的考古遺存。
祁連山南北古道的關聯
自古以來,祁連山南北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形成對立。祁連山北路的河西走廊地勢較低,多為農區(qū)。祁連山南路的河南道穿越青藏高原,這一帶牧業(yè)發(fā)達,由此長期形成兩種傳統(tǒng)。兩種不同的傳統(tǒng)帶來了華夏順祁連山出西域的兩個相互獨立互補的通道格局:北路受阻時,可走南路:南路受阻時,可走北路。盡管這種獨立互補通道格局有利于應付民族沖突、瘟疫流行、宗教沖突等復雜局勢,但南北古道同時受阻時,出西域的絲綢之路必然會中斷。
從唐宋開始,隨著祁連山南北各民族恃茶行為的形成,南北古道開始轉型為茶馬古道(陳保亞2011)。祁連山南路也不再因為北路受阻才活躍。祁連山南路以吐蕃為主的恃茶民族需要茶葉,南路需要持續(xù)暢通。于是祁連山南北古道都同時暢通,南北古道上的民族對茶的依賴使古道不再中斷,從此南北古道進入不間斷時期,祁連山古道也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命脈。
在祁連山深處的裕固族等民族也需要大量的茶葉,這些民族的語言中有大量帶有cha(茶)詞根的詞,茶是他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必須有茶馬古道通向裕固族村寨才能滿足茶葉的需求。連接祁連山深處的茶馬古道既可以從祁連山北路的河西走廊延伸,也可以從祁連山南路的河南道延伸,從此以后,北路和南路的關系進入密切的關聯時期。古道網絡上民族語言文化產生了深刻的接觸,漢語的聲調開始歸并,一些沒有聲調的民族語言開始產生聲調,類似五屯話這樣的混合型語言或方言開始出現。
由于祁連山深處運茶的需要,關聯祁連山南北古道的線路有多條,其中有三條最為活躍。一條沿岷江北上,經過若爾蓋草原,再過臨夏到蘭州連接祁連山北路。另一條從青海湖北上,翻越祁連山扁都口即可和祁連山北路匯合。扁都口是出入祁連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甘青之間的重要通道。祁連山一帶的民族恃茶行為興起后,祁連山北路的恃茶民族可直接穿越扁都口到西寧一帶取茶或做茶馬貿易。扁都口一帶有世界著名的馬場,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馬的重要來源地,這些馬可直接出扁都口,在茶馬互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再另一條是祁連山西端和阿爾金山連接處的當金山口,翻越當金山口可和祁連山北路匯合。
祁連山北路佛教主要為漢傳,南路佛教主要為藏傳,祁連山深處的馬蹄寺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結合,馬蹄寺見證了北路和南路佛教傳播的密切關系。由于運茶的需要,祁連山深處的民族村寨和聚落開始成為茶馬古道的重要客棧和連接地,對南北古道的連接和南北古道的繁榮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恃茶行為的興起,祁連山南北古道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成為歐亞大陸最為重要的連接帶。祁連山南北古道向茶馬古道的轉型使古道網絡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祁連山南北及山地深處只要有人煙的地方,古道都得到了擴展,這為蒙古帝國為開發(fā)歐亞大陸交通建立眾多驛站(即站赤)提供了重要的條件,絲綢等大宗商品的運輸也得以持續(xù)實現。
科學中國人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