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濱 麥哲林 區(qū)義紅
【摘要】 目的 觀察雙歧桿菌對晚期大腸癌伊立替康(CPT-11)化療所致相關性腹瀉的效果。方法 60例Ⅳ期大腸癌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改良FOLFIRI方案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用改良FOLFIRI方案+雙歧桿菌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腫瘤緩解率為43.33%, 與對照組的40.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遲發(fā)性腹瀉程度輕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遲發(fā)性腹瀉發(fā)生率23.33%低于對照組5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腹瀉持續(xù)時間為(2.83±0.46)d, 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75±0.61)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雙歧桿菌可有效緩解晚期大腸癌患者采用CPT-11化療所致相關性腹瀉的發(fā)生,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雙歧桿菌;伊立替康;腹瀉;大腸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72
大腸癌是危害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高發(fā)腫瘤之一, 大腸癌的發(fā)生與飲食、運動、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等均有一定的關聯(lián)。對于晚期大腸癌患者常采取姑息化療方法, CPT-11是晚期大腸癌患者治療的一線化療藥物, 但其發(fā)生遲發(fā)性腹瀉的幾率較高, 由于頻繁性的腹瀉需要減少化療劑量甚至中斷化療治療, 因此,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如何減輕化療相關性腹瀉的發(fā)生率是臨床工作者一直探尋的問題。本文采用雙歧桿菌來預防CPT-11所致腹瀉反應, 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本科2016年5~11月收治的60例Ⅳ期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男17例, 女13例;年齡40~70歲, 中位年齡62歲;結腸癌15例, 直腸癌15例。對照組男16例, 女14例;年齡40~69歲, 中位年齡61歲;結腸癌18例, 直腸癌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常規(guī)采取姑息化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改良FOLFIRI方案, 即:CPT-11 180 mg/m2, i.v.gtt., d1;甲酰四氫葉酸鈣 (CF)200 mg/m2, i.v.gtt., d1;5-氟尿嘧啶(5-FU) 400 mg/m2, i.v.gtt., d1;5-FU 2 g/m2, i.v.gtt., 46 h。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雙歧桿菌, 即增加雙歧桿菌630 mg, p.o., b.i.d., d1~14。每3周為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化療3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價, 對比分析兩組腫瘤緩解率、遲發(fā)性腹瀉發(fā)生情況及腹瀉持續(xù)時間。療效評價采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評價, 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 緩解率=(CR+PR+SD)/總例數(shù)×
100%。遲發(fā)性腹瀉的診斷標準:記錄應用CPT-11 24 h以后發(fā)生的腹瀉, 根據(jù)其嚴重程度分為0~Ⅳ度。0度為無腹瀉;Ⅰ度為排便2~3次/d;Ⅱ度為排便4~6次/d, 且伴有腹痛;Ⅲ度為排便7~9次/d, 且腹痛加重;Ⅳ度為排便≥10次/d, 且嚴重脫水需輸液治療。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腫瘤緩解率比較 觀察組腫瘤緩解率為43.33%, 對照組腫瘤緩解率為40.00%, 兩組腫瘤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69, P=0.793>0.05)。見表1。
2. 2 兩組遲發(fā)性腹瀉發(fā)生情況和腹瀉持續(xù)時間比較 遲發(fā)性腹瀉:觀察組:0度23例、Ⅰ度3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0例, 遲發(fā)性腹瀉發(fā)生率為23.33%(7/30);對照組:0度14例、Ⅰ度1例、Ⅱ度6例、Ⅲ度6例、Ⅳ度3例, 遲發(fā)性腹瀉發(fā)生率為53.33%(16/30);觀察組遲發(fā)性腹瀉程度輕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遲發(fā)性腹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11, P=0.017<0.05)。觀察組腹瀉持續(xù)時間為(2.83±0.46)d, 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75±0.61)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765, P=0.000<0.01)。
3 討論
化療相關性腹瀉[1]是腫瘤患者化療引起的常見不良反應, 輕者營養(yǎng)不良、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重者可因嚴重脫水、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對于晚期大腸癌患者更是雪上加霜。晚期大腸癌患者多采用內科治療方案, 以FOLFIRI方案化療為主, CPT-11聯(lián)合聯(lián)合氟尿嘧啶、亞葉酸鈣是治療晚期大腸癌的一線方案, 但約80%的患者均可發(fā)生遲發(fā)性腹瀉反應, 且使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效果不佳[2]。尋求“高效低毒”化療方案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近年來, 腸道微生態(tài)的生理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 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是大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同時也是化療相關性腹瀉的重要原因[3]。
本文結果顯示, 采用雙歧桿菌治療的觀察組與未采用雙歧桿菌治療的對照組腫瘤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雙歧桿菌并不影響CPT-11的化療效果。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遲發(fā)性腹瀉發(fā)生率顯著降低, 腹瀉程度也顯著減輕, 且腹瀉持續(xù)時間顯著縮短,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 這充分體現(xiàn)出了雙歧桿菌治療化療后腹瀉的有效性。這與益生菌制劑對腸道的保健作用密切相關:雙歧桿菌可緊密粘附于腸黏膜上皮細胞, 阻止致病菌的粘附;可改善腸黏膜的屏障功能;可通過調整腸道正常菌群來抑制致病菌和腐敗菌的生長繁殖;可刺激人體免疫系統(tǒng), 刺激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分泌抗炎細胞因子;可合成人體需要的維生素, 并促進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 并促進排便;減少致癌物質產(chǎn)生, 增強了患者的抵抗力, 也降低了消化道癌癥的發(fā)生率。雙歧桿菌還可通過腫瘤細胞凋亡相關基因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另有文獻報道, 口服益生菌可改善大腸癌術后患者的腸道屏障功能, 有利于大腸癌患者術后早期炎癥反應的恢復[4]。有關學者[5]已證實了雙歧桿菌治療化療相關性腹瀉的有效性, 許多醫(yī)院也開始將雙歧桿菌制劑作為治療化療相關性腹瀉的首選藥物。
綜上所述, 雙歧桿菌可有效緩解晚期大腸癌患者采用CPT-11化療所致相關性腹瀉的發(fā)生, 減輕患者腹瀉的嚴重程度且不影響化療的效果, 這對于增強患者的身體狀況、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素芳. 益生菌治療消化道腫瘤化療相關性腹瀉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4, 9(30):138-139.
[2] 方立萍, 吳紫權, 宋晨, 等. 雙歧桿菌活菌膠囊預防CPT-11引起的化療相關性腹瀉的療效觀察.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1, 23(3):241-242.
[3] 陳堅, 張會祿. 腸道微生態(tài)與大腸癌的關聯(lián)及其機制. 上海醫(yī)藥, 2016, 37(19):9-12.
[4] 陳海良, 楊育林. 口服益生菌對大腸癌術后患者炎癥反應及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 2014, 22(1):38-40.
[5] 張冬梅, 陳嬡, 王蓉, 等. 益生菌治療化療相關性腹瀉的前瞻性研究.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3, 25(1):20-22.
[收稿日期: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