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甲魚快速養(yǎng)殖技術
唐黎標
甲魚又名中華鱉,俗稱團魚、水魚,具有很好的營養(yǎng)價值、膳食價值及藥用價值,受到水產養(yǎng)殖者的青睞。馬山縣位于廣西中部,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水產養(yǎng)殖已經成為當?shù)乇容^重要的支柱產業(yè)。筆者結合自身長期從事水產推廣的實際經驗,總結出一套快速養(yǎng)殖甲魚的關鍵技術,現(xiàn)將此技術介紹如下,為養(yǎng)殖者提供參考依據(jù)。
親鱉池面積一般為667m2左右,水深1.2~1.5m,池深2m左右,池底鋪設20cm左右的沙泥土。養(yǎng)鱉池周圍都應具有圍墻,防止甲魚爬出。同時,在圍墻與水面之間的池埂,應留出空地,以便鱉的活動和繁殖。稚鱉池最好建在室內,一般以水泥池為好,池塘面積15~20m2,水深0.8~1.0m,底鋪5~10cm厚的粉沙,同時池塘四周也應該設置防逃墻。幼鱉池面積為200m2左右,0.8~1.0m,底鋪鋪設細沙,池周加20cm高的防逃墻。成鱉池面積一般667~1334m2,水深1.5~2m左右,可利用普通養(yǎng)魚池加修30cm的防逃墻即可。
應選擇品質優(yōu)良的甲魚卵,一般要求甲魚卵受精率在90%以上,卵的重量為4~8g左右。發(fā)育正常的受精卵外殼上有細小白色斑點,卵粒顏色為粉紅色或紅色,而未經過受精或者受精后發(fā)育不良的卵沒有白色斑點。要采用先進設備和孵化技術,縮短孵化時間,從而培育出體質健壯的幼甲魚。準備好若干個盛卵器,細沙5mm,加適量的水進行攪拌,然后均勻平鋪在盛卵器中,厚度大約2~3cm,同時用手指在細沙中按出許多小洞,將卵放置于小洞中,之后將盛卵器放在恒溫培養(yǎng)箱中進行孵化,恒溫培養(yǎng)箱孵化條件設置為溫度28~30℃,相對濕度80%~90%。要求幼甲魚在7月上中旬就孵化出第1批,8月末結束孵化,孵化率在90%以上,個體重量達到4g以上。
甲魚飼料主要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動物性飼料為輔,植物性飼料包括小麥粉、玉米、大豆等。一般幼期甲魚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應該保證50%左右,成甲魚(200~600g)需要的蛋白質為45%左右。
飼料配方。甲魚植物性飼料的配方為麥麩30%、面粉7%、玉米粉5%、魚粉30%、食用鹽1%、植物油3~5%,加入適量的水,進行均勻攪拌。鮮活動物性飼料以魚、螺、蚌、蝦碎泥為主。制作飼料的機器為常規(guī)的絞肉機或顆粒機,制粒前將2種飼料先混合在一起,然后再充分拌勻,制成顆粒和團狀,制成顆粒狀或團狀結構,直徑可根據(jù)甲魚的規(guī)格口徑來確定。
飼料投放量及時間。幼期甲魚投放量一般為25g~250g。夏天由于水溫高,取食量大,可以在上午和下午各投放1次,秋季每天投放1次即可。春季由于水溫比較低,攝食量不大,一般在10:00左右投放1次,投放量為總體重的5%~10%。在進入冬季后,在幼甲魚和成甲魚入冬之前應當增加鮮食動物飼料,有利于體內儲存脂肪,安全越冬。
由于池塘環(huán)境惡劣、水質差,飼料變質等原因,在養(yǎng)殖鱉的各個階段均會引起甲魚病害的發(fā)生,常見的幾種病害有以下幾種。
出血病,由氣單胞桿菌引起,臨床癥狀為全身都具有炎癥,腹部充血發(fā)紅,口、鼻、腸管出血,發(fā)病甲魚呆滯,攝食減少,運動下降。防治方法:使用抗菌類藥物,磺胺0.2g/千克體重或土霉素7.5g/100kg,混入飼料中喂,飼料要少喂些,使病甲魚吃光,以達到治療效果。
鰓腺炎病,是危害甲魚最嚴重的傳染病,不及時控制,就會死亡。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全身發(fā)腫,腹甲部沒有出血斑和血點,為純白色貧血狀態(tài)。防治方法:將病鱉后將其撈出隔離飼養(yǎng),以防蔓延,同時池水用200mg/L漂白粉溶液進行徹底消毒。
毛霉病,是由霉菌寄生全身引起的一種疾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在鱉甲、頸部、四肢均寄生霉菌,出現(xiàn)白斑,使表皮壞死,產生潰爛。一般此病主要危害3月齡以內的稚鱉,一旦發(fā)生,死亡率很高。成鱉患此病后死亡較少,但影響正常生長。防治方法:首先要保持水質一定肥度,抑制霉菌發(fā)生,當發(fā)現(xiàn)患病的甲魚后,立即用10mg/L漂白粉溶液浸洗3~5h。另外,全池潑灑1mg/L高錳酸鉀溶液2次。
寄生蟲病,鱉體上可寄生蛭、螨、吸蟲、等多種蟲害,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食欲降低,引起皮膚、內臟出血及腸穿孔。防治方法:體表寄生蟲可用8mg/L硫酸銅溶液,或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洗30min即可。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一年四季皆可發(fā)生。防治方法:病鱉池用2mg/L的孔雀石綠溶液或100mg/L福爾馬林或消毒15min即可,或在飼料中拌喂抗菌素及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
紅脖子病,由病毒引起的,癥狀表現(xiàn)為甲魚頸部發(fā)紅、充血、腫大,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使用肌肉注射金霉素、氯霉素等藥物,用量15萬單位/千克體重,注射部位在鱉的后腿基部與腹板之間,約1.5cm深。
甲魚養(yǎng)殖是今后水產養(yǎng)殖的發(fā)展方向,在實際生產養(yǎng)殖過程中,往往受到技術的限制,導致甲魚養(yǎng)殖速度慢、產量低等問題。掌握一套快速養(yǎng)殖甲魚技術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便于在今后生產中能夠科學、高效、規(guī)范化進行養(yǎng)殖甲魚,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作者單位:杭州市農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