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摘 要】從“綱要”到“課程標準”,課程時代的來到,意味著教師可以對教學有自己的課程理解,并逐漸建構(gòu)起教師自己的課程思維以及課程范式。因此,教師要站在課程的高度,從“課堂教學”升級到“課程實施”。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堂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3-0014-01
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或者我們常說的從“課堂教學”向“課程實施”轉(zhuǎn)換,這并不是道理是否清楚,也不是理念是否接納,更是一種能力的升級,一種水平的提升?!吧墶币只颉疤嵘保凵涞膭t是一種高度的標志。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課程時代的來到,意味著教師可以有自己對教學的課程理解,并逐漸建構(gòu)起自己的課程思維以及課程范式。所以,一旦我們站在了課程的高度,那么從“課堂教學”升級到“課程實施”,就再自然不過了。
一、扎實把握教材本身,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涵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思路是在把握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充分設計和藝術實施教學方法與策略,不論是對一堂課教學質(zhì)量的評估,還是對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都不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標準,更不要說站在課程的高度,以課程目標的達成度為依據(jù)了。限于時空的限制,我們只能在教室里對教學質(zhì)量進行評判,只能用一節(jié)課對教學水平進行判斷,于是很自然地忘記了課程的育人功能,忘記了教師長程的專業(yè)發(fā)展??墒牵チ私處煂Α敖滩谋旧怼钡陌盐?,僅僅依附于“教材內(nèi)容”之上的課堂教學,就成了教學藝術的展示品。
面對那些成了教學藝術家的名師們,我們只能遠遠地欣賞,但卻無法真實的模仿,更不要說更加高效地超越了;面對無法成為教學藝術家的自己,盡管我們?nèi)f般努力,由于受性格或者天賦的限制,所取得的進步總是那么微不足道。只有把課堂教學深深地扎根在對“教材本身”的把握上,通過對教材前世今生和前因后果的追問,才可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更有內(nèi)涵,更有成效。盡管這樣的課堂始終不像一件值得別人欣賞的藝術品,但不失為一件值得學生學習的營養(yǎng)品。而對教材前世今生和前因后果的追問,這本身或多或少就折射著教師的課程意識,如果這種課程意識再強烈一些,那么我們就可以站在比教材更高的高度,即課程的高度來審視我們的“教材本身”,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也由此變得豐富起來。
二、站在高于教材的高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由于教材是編給學生看的,自然要編得讓學生一看就懂,哪怕一看不懂,那二看三看總得要懂。如果要求教師只是看得懂教材,這個要求肯定是太低了,而且時間久了,反而會把教師的學科水平拉低。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常講原本的大學生水平,教了幾年中學生就變成了中學生水平,教了幾年小學生就變成了小學生水平。這并不是對教師學科水平的貶低,而是對教師如何保有較高學科水平的提醒。
為什么要求教師要保持較高學科水平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形象的“三點一線”比喻,那就是教師、教材和學生在同一條線上,教材在學生和教師的中間。如果教師站得比教材低,或者站得和教材一樣高,是看不到學生的。既然教師看不到學生,那就無法指導學生學習教材,更不要說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本了。是故,只有教師站得比教材高,甚至高很多,也就是只有教師能夠完全掌握教材的時候,才能夠很輕松地看到學生,更全面地看到學生,從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需要來指導和引領學生學習教材。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倡導教師要站在課程的高度來教學的一個主要原因。站在課程的高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居于教材之上。站在課程的高度來審視教材,這是對教材本身全方位、深層次的把握,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站在高于課程的高度,實現(xiàn)課程育人目的
在此強調(diào)的是,需要教師掌握的并不是“教材中的內(nèi)容”,而是“教材本身”。那么什么是“教材本身”呢?這依然牽涉教材的前世今生,涉及教材的前因后果了。比如教材中的知識是從哪兒選擇來的?為什么要選擇這些知識而放棄別的知識?選擇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這些知識本身特別重要,還是因為這些知識更有育人價值?又比如選擇來的知識又是如何組織起來的?這樣組織的邏輯是什么?是為了讓這些知識看起來更有道理,還是讓學生看起來更容易理解?再比如,我們怎么才知道學生是否掌握教材了呢,是看他們的考試成績,還是看他們的學習能力?
如何解決以上諸多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站到更高的層次上來思考,或許今天要解決課堂教學的問題,就應該站在課程的高度來審視課堂教學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精準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方向,有意識地將“課堂”串成“課程”,從建設一堂一堂的課,轉(zhuǎn)向如何更有效地串聯(lián)一堂一堂的課。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教材內(nèi)容”的把握是最為重要的,只有上升到對“教材本身”的把握,才開始有了“課程實施”的味道,才能夠站在高于課程的高度,從課程的角度去審視學生的學習,才能更有效地實施課程,并升級為“課程實施”;反過來,也只有更完整地審視學生及其學習,才更可能以生為本,引領他們學習教材,掌握課程,實現(xiàn)課程教學的育人目的。
(組稿策劃:王金濤 編輯:趙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