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上高中的時候,我買了一本《卡夫卡短篇小說選》,大多數看不懂,但其中有一篇《判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一個叫喬治的青年,給他一位遠方的朋友寫信,講他要訂婚了,寫完信后,喬治就和他爸爸談話,開始還算平靜,但聊著聊著,爸爸對他越來越不滿,說,我判你死刑。喬治聽了這話就出門跳河了,臨死之前還在念叨,爸爸媽媽我是愛你們的呀。
我當年并沒有能力去分析卡夫卡小說中的父親形象,只覺得胸口發(fā)悶,倍感壓抑,及至后來,我算是總結出了一個抽象的父親:他專橫,垂垂老矣又強壯有力,他講規(guī)則,但自己并不遵守規(guī)則,他不斷地市恩賈義,要兒女對他感恩,他時刻讓人緊張,給人壓迫。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父親,卡夫卡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卡夫卡從不曾長久地離開父宅,不結婚,不建立家庭,不積攢財產,不認真地謀生計,否定責任和職業(yè),終其一生都是個長不大的兒子。
卡夫卡是個敏感的孩子,動不動就會感到痛苦,比如他夜里看書,他爸爸讓他睡覺,他就能感受到這種訓誡帶給他的痛苦,他會狡辯,時間是無限的,因此不存在太晚的問題;我的視力是無限的,因此不會看壞;夜也是無限的,因此不必擔心早上起床的問題。讀書是他的獨特性所在,學校和家庭生活都在努力消除人的獨特性。
卡夫卡他爸呢,多少有點兒混蛋,有一次卡夫卡夜里調皮,不停地要水喝,他爸把他從被窩里拎出來,扔到陽臺上,把門關上??ǚ蚩ù┲拢嫦蜿P著的門,小孩子嚇壞了?!澳侵蠛脦啄?,這種想象老折磨著我,我總覺得,這個巨人,我的父親,終極法庭,會無緣無故地走來,半夜三更一把將我拽出被窩,拎到陽臺上。在他面前我就是這么渺小?!?/p>
卡夫卡他爸強壯、健康、好胃口、大嗓門、有口才、自鳴得意,爸爸又壯、又高、又粗,兒子又弱、又瘦、又細,父子在游泳館的更衣室赤裸相見,兒子自慚形穢,他學不會游泳,更是自卑得要鉆到地縫里去。
一般而言,兒子過了青春期,能用拳腳說話時,就不會再畏懼這個父親了,可憐卡夫卡,成年后還是彎腰弓背,歪斜著肩膀,耷拉著胳膊,到30歲還在說自己身體虛弱,個頭太高,火力不足,精神不濟。
依我的經驗來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嬰之國,男人過了30歲,心智上也未必成熟,父親過了60歲,也不一定能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但雙方能達成一個諒解,相互客氣,避免沖突,有些話避而不談,不再尋求有效的溝通??蓱z卡夫卡,老大不小還寫了一封《給父親的信》,翻出陳芝麻爛谷子對二人之間的關系詳加辨析。所謂當事者迷,蠻橫無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省兩個字。這封《給父親的信》成了卡夫卡研究的重要文本,當爹的人也可以認真研讀,看看自己哪些不當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卡夫卡他爸是個日常生活中的暴君,他慣于發(fā)號施令,咒罵和譏諷他人。這些明顯的錯誤行為,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但有一種錯誤行為,每個當爹的都可能忽視,那就是訴苦,說自己當年受了多大的苦,養(yǎng)育孩子多么不容易??ǚ蚩ㄋ质莻€小商販,后來開了商店,日子逐漸富裕,他總向兒子念叨——“七歲時我就推著小推車走街串巷啦?!薄拔覀內脭D在一間屋子里睡。有土豆吃我們就高興得不得了。”“孩子們知道些什么呀!都沒吃過苦!現在的孩子有能明白這個的嗎?”卡夫卡承認,換一種敘述方式,這些故事可能不失為極好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們打氣,鼓勵他承受父親經歷過的艱辛與困苦,但他爸爸說的話,使孩子深感羞慚。
有了孩子之后,當爹的總有動物本能,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但也會有憶苦思甜的本能,想讓孩子珍惜并感恩,這個尺寸如何拿捏,才不致讓孩子心生反感,需要當爹的細細思量。(孫子淇生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