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祺
楊慶祥
1980年生。文學博士,詩人,批評家。供職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第五屆老舍文學獎評委。出版有思想隨筆《80后,怎么辦》,詩集《這些年,在人間》、《我選擇哭泣和愛你》等,評論集《分裂的想象》等。
曾獲中國年度青年批評家獎(2011年);第十屆上海文學獎(2013年);第三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2014年);首屆《人民文學》詩歌獎(2014年);第二屆《十月》青年作家獎(2015年);第四屆馮牧文學獎(2016年)等獎項。
2666
[智] 羅貝托·波拉尼奧
《2666》被稱為超越《百年孤獨》的驚世之作,這部偉大但并不完美、如激流般氣勢磅礴、把讀者引向未知之處的小說《2666》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別講述了五個獨立又彼此呼應的故事。
四位(三男一女)當代歐洲文學評論家,他們的命運因一位名叫本諾·馮·阿琴波爾迪的德國作家而聯(lián)系在一起。這四位學者在各自的國家翻譯、研究阿琴波爾迪,最終在國際文學研討會上相識并成為好友,隨后,一種羅曼蒂克的感情在這一女三男之間漸漸萌發(fā)。
愛的多重奏
[法] 阿蘭·巴迪歐
《愛的多重奏》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與《世界報》記者尼古拉·特呂翁以 “愛”為主題的公開談話錄。巴迪歐批判西方流行的“愛”的觀念,堅持某種理想主義,而這背后映現(xiàn)的也是他所主張的哲學觀與關于更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設想。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捷]米蘭·昆德拉
本書描述了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潮,普通知識分子命運多舛的復雜故事。作品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于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自應負起誠懇執(zhí)著的義務。人生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變得比大地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
孔學古微
[中]徐梵澄
20世紀60年代,僑居南印度琫地舍里的徐梵澄先生,開始向印度乃至西方全面介紹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菁華,第一本英文著作便是《孔學古微》。
書中,徐梵澄先生旨在向外國學者全面介紹孔子,包括生平、著作,教導以及思想。在徐先生看來,這是一本講述君子品格的書。
徐梵澄先生認為,我們個人在自己的記憶中可能會忘掉許多東西,但一個民族卻不能,它不能忘記自己的傳統(tǒng),不僅不能忘記,而且還要在傳統(tǒng)中獲得新的知識,并且用現(xiàn)代眼光重新理解它和評估它,這正是學者的工作。
帶著來自塔露薩的書:王家新譯詩集
[中]王家新
本書精選著名詩人王家新歷年翻譯的國際詩壇重要詩人的作品,包括茨維塔耶娃、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帕斯捷爾納克、葉芝等一百余首。作為詩人譯詩的代表之一,王家新有自己的翻譯主張,其譯作也一直受到詩歌閱讀愛好者的關注。
分裂的想象
[中]楊慶祥
《分裂的想象》分為上下編,上編以文學史研究為主,考察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學思潮和文學事件,以重寫文學史、主體論、討論為具體對象,反思80年代文學范式的建構、遷延和擴散;重新考量新小說、文學性、審美原則等概念的歷史起源和意識形態(tài)面向。下編以作家作品研究為主,涉及路遙、韓少功、殘雪、柯云路、張悅然等經典和非經典作家,跨越80年代和“80后”兩個頗具歷史意味的時段,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推演社會歷史如何轉化為美學裝置,反思文學寫作在當下的困境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