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高爐
我與重慶的緣分,要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
那時,很多農(nóng)民工像趕時髦一樣涌進重慶城,在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努力站穩(wěn)腳跟。
我的母親便是其中一員。
母親是在農(nóng)村老家生下我后才去重慶的。那時的母親年輕,有夢想和闖勁、有向往和好奇。
在我兩歲的時候,母親在重慶站穩(wěn)了腳跟。
后來,母親也趁機帶我去了一次重慶??次疫^得習慣,母親于是每年都會帶我進城一兩次,待個六七天。
四五歲的我也開始記事了。
在我記憶里,去往重慶的客車遠比現(xiàn)在的大巴車小,甚至比中巴車還小一點,藍色的車身,車頂上還捆扎著一包包的編織袋。路上要跑三四個小時,偶爾還遭遇汽車故障,要是下午一耽誤就容易碰到天黑起霧,挺驚險的。
城市中運行著的像是兩截拼湊起來的客車,頭上插兩根像蝴蝶觸須一樣的桿子,連接處有厚布一樣的鉸接,坐久了感覺不舒服。媽媽告訴我,這叫電車。
記得后來,無軌電車逐步改良到類似今天的巴士模樣,不過頂上的兩根像蝴蝶觸須一樣的集電桿還是繼續(xù)使用著。
直到2004年,在山城大街上奔馳了近半個世紀的電車完成了歷史使命,從此退出重慶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
重慶是典型的平地少、山地多、人口多的城市,不少樓房都是建在高低不平的陡坡間,夾雜著城市道路和梯坎,一切看似復(fù)雜錯亂卻又條條相通。
那時候重慶人的穿著打扮很有90年代的風格,看過1997版電視劇《山城棒棒軍》的人應(yīng)該很熟悉。在人民大禮堂前,我也曾穿著一套小西裝追著吃食的鴿子留下了數(shù)張珍貴的影像。
這些年來,重慶真是一年一大變:城市更大了、房子更多了、道路更密了、橋梁更多了……
然而,重慶的夜景還是那么漂亮迷人。絢麗的燈光映照在靜靜流淌的兩江水面上,給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山城沉淀了一整夜的悠閑。
重慶的軌道交通,應(yīng)該算是這座城市最大的變化之一。
從2004年11月6日試運營的輕軌2號線開始,重慶的軌道交通發(fā)展迅猛,幾乎覆蓋了整個重慶城區(qū)。
重慶是座神奇的城市,每當外地的大學同學問起我重慶咋樣的時候,我都會給他們看看之前被盛傳的90度大拐彎的輕軌2號線平安到大渡口段、穿樓而過的李子壩站,再配上兩張南岸的立交橋、渝中區(qū)離地40米的人行天橋……
網(wǎng)上有一個對重慶城的評價很到位:重慶是一座“360°立體全方位魔幻現(xiàn)實主義大都市”。
重慶的土地上充滿著神奇、夢想。
我一直熱愛著這座有血有肉,有著火鍋沸騰氣息的大都市,她正迎著直轄的朝陽奮勇前行,像峽江纖夫拉著船沖出三峽,像奔涌的長江掙脫群山的束縛,以迅猛無比的姿態(tài)向前奔跑。
在她的背后,巴渝兒女正在緊跟家鄉(xiāng)發(fā)展的步伐,共同奔赴重慶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