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杜若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九歌·湘君》
古籍中的“杜若”和“若”常被錯解為鴨跖草科的杜若,這種杜若開白花,喜生陰濕之地,全株并無香氣?!冻o》各篇章中所指的“杜若”則是香草,如《九歌·山鬼》之“山中人兮芳杜若”,直指杜若是芳草;其他各章所提到的“杜若”或“若”,均與蕙、桂木等香草或香木一起出現。由此可知,起碼《楚辭》中的“杜若”絕對不是鴨跖草科的杜若。
根據前人醫(yī)書及相關的解經著作,“杜若”應解為姜科的高良姜或山姜,如《本草圖經》說:“杜若苗似山姜……正是高良姜?!薄堆a筆談》說:“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取高良姜中小者為杜若?!薄侗静菥V目》也說:“或又以大者為高良姜,細者為杜若……今楚地山中時有之?!薄吨参锩麑崍D考》又說:“此物乃滇中豆蔻耳。”山姜、豆蔻和高良姜三者均屬于姜科,植株全有香味,但支持高良姜即“杜若”的說法最多。此外,高良姜也符合《楚辭》各章所說的香草類,因此應為“杜若”所指的植物種類。
《楚辭》中共有十篇提到“杜若”或“若”,都以香草角色出現,也是重要的香草植物,對后世文學作品影響很大。遠如唐代杜審言的《山居五首》詩句“杜若幽庭草,芙蓉曲沼花”,近如清代樊增祥的《奉和中丞丈曉發(fā)石城贈別》詩句“秋水極天懷杜若,舊人幾個傍蓮花”等,歷代文人對杜若的情感由此可見一斑。
【植物小檔案】
學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科別:姜科
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110厘米。葉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30厘米~40厘米,寬4厘米~7厘米,背面被短柔毛,葉舌2裂??偁罨ㄐ蝽斏?,長15厘米~30厘米;花白色帶紅,成對著生于密被毛茸的花軸上;唇瓣白色且具紅色條紋。果球形,直徑1厘米~1.5厘米,被短柔毛,為橙紅色。分布于我國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及日本之林下陰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