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張傳勝
【名家選段】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從綠意內(nèi)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fēng)起,每一棵柳都會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會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fēng)欺雪擾自溫柔地抱著一團(tuán)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guān)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jīng)》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放風(fēng)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fēng)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舒適,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紗時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dāng)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季節(jié)命名——“春”。
——張曉風(fēng)《春之懷古》
◇寫作借鑒◇
豐富奇特的想象 伴隨著對大自然的贊美,她展開了豐富奇特而又自然貼切的想象,把景物人格化,再不著痕跡地設(shè)成譬喻,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shù)效果。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她想象成白雪忍俊不禁,出聲朗笑,一路歡歌;春雷響,春雨落,她想象成魯莽的男孩無心惹禍,逗哭了柔弱嬌氣、多愁善感的女孩;布谷催春,滿城杜鵑花開,紅艷似火,她想象是被頑皮的鳥兒斗急了,面紅耳赤;清風(fēng)徐來,柳絮飛揚(yáng),她想象是柳樹滿腹才思,在吟誦無人能懂的詩句……這些想象奇妙無比,把美麗如畫的春天寫活了,給讀者以強(qiáng)烈的美感享受。
新鮮活脫的詩性文字 除了主觀推理的想象聯(lián)結(jié)以外,她還采用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博喻手法,以及排比、對偶、反復(fù)等句式,加強(qiáng)散文的語言節(jié)奏,產(chǎn)生感情的遞進(jìn),增大抒情力度,誦讀起來很有激情,很有氣勢。她的語言精美雅致,韻味十足。作者十分注意煉詞造句,化用古文句法,筆下色彩鮮明,充滿動感,如詩如畫,可謂剛健中不失柔美,豪氣中猶存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