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平
生的燒燒熟
夏燕平
專欄
一個人的學校
在“統(tǒng)一”生產(chǎn)模式的教育制度下,很難生長“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你永遠也別想格式掉個人的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在當下無異于癡人說夢。正因如此,“一個人的學堂”是特別應(yīng)該鼓勵的、一個值得去做的夢,用一句俗了的詞:萬一實現(xiàn)了呢?“愛一個人好難”,但是,不能沒有愛。
一
學堂和食堂,一字之差,地位天地之別了。學堂里面老師天然受尊敬,哪怕這個老師濫竽充數(shù);食堂里面廚師生來遭輕視,即便這是一個有著一手絕活的廚師。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夸贊女主人內(nèi)外兼修,也能聽出來上廳堂的風光和下廚房的辛勞。過去大多婦女上不得廳堂,現(xiàn)在大多女士下不了廚房。
有一回我介紹一位我敬仰的老師:“這是劉大師”,劉大師自嘲地說:“是大師……傅”。大師是老師,大師傅是廚師。
君子遠庖廚。它的真正意思是君子不忍見殺生,可是后人硬生生望文生義,理解為君子不做廚師。
所有種種,都是對廚師職業(yè)的輕賤。
二
我好像沒有。不是因為我有多么高尚,而是因為,我家有三位廚師:父親、舅舅、弟弟。我若輕賤廚師,就是等于輕賤自己的家人,更重要的是,在我幼年的記憶中,沒有人不敬重我的父親和我的舅舅。
難怪我總是愿意在學校的食堂里和師傅們親近。我?guī)椭床耍瑤椭嗝?,幫著添媒。時間久了,師傅們也會教我?guī)渍?,并且放任我玩兒燒菜,做面板。在玩兒中,我學會了兩個“絕活”:做饅頭和花卷。一個冬天的周末,我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在冰冷刺骨的水里,洗凈了近百斤的青菜,廚房的阿毛師傅感動得臉都漲紅了:“你這樣的小鬼不大有的。”
我獲得了做硬菜的機會:煎荷包蛋。你不要笑話,荷包蛋在1970年代它就是硬菜,雞蛋是定量供應(yīng),需要憑票購買,老百姓家做個蛋花湯都不常見,何況你還用油煎,這又是一大緊俏商品,再者,你要是把荷包蛋再煎焦了,那就是一角二分錢糟蹋了。最多一次我煎過近300個荷包蛋,沒有一個煎過了的。后來我在別人家里,在一些飯店里,吃過他們的荷包蛋,負責任地說,沒有一個有我煎的好吃。他們的煎法不對,他們是把荷包蛋卷起來,真的卷成一個荷包的樣子——后來我才知道,荷包蛋的真正煎法,就是要做成一個荷包的樣子,否則干嗎叫荷包蛋呢?我們食堂里的阿毛師傅教我的做法是,不要卷起來,像荷葉,雙面油煎,不要煎得太老,起鍋,等所有的荷包蛋都煎好之后,全部倒入大鍋,加醬油、味精、水、少許糖,煮沸即可。其實這是大食堂的做法,之所以不卷成荷包的樣子,那是因為沒有這么多時間??墒菬o心插柳,這一“偷工減料”的做法卻使得荷包蛋的蛋黃部分不那么干硬,更加入味,不信你試試。
我學會了一些菜的做法,我還看會了很多菜的做法。但更重要的一個發(fā)現(xiàn)是:我發(fā)現(xiàn)菜的味道好壞與廚師的心情好壞有關(guān)。章伯伯說專做饅頭和花卷的,十天半個月,他總有這么兩三次面沒有發(fā)好,饅頭就僵掉了,手勢過重,花卷鹽撒多了。我注意觀察,這兩天都是他板著臉孔的日子。夏師傅炒菜最好,可是他因為每天騎行十六七公里,馱著百多斤食材,人很疲勞,一般的菜他不做;阿毛師傅牢騷很多,但畢竟是一個黨員,有底線,做的菜不怎么好吃,但也不難吃;金阿姨家里孩子多條件差,省慣了,不肯多放油,她炒的菜就差點味道了,不過也有例外,我經(jīng)常會在金阿姨不注意的時候,加一勺油進去,金阿姨總是嗔怒地說:“小鬼”;小李師傅最不穩(wěn)定,因為他的喜怒最無常,首先自我矮化瞧不起廚師,但是你要是瞧不起他可不行,學生老師中若有輕賤他的表情和語氣,他會罵娘,就把負面的情緒發(fā)泄到一鍋子菜里去了,可憐了一鍋油豆腐燒肉。不幸的是小李師傅高興的時候少,罵娘的時候多。
進而一步的重要發(fā)現(xiàn)是,不只是飯菜,任何一種經(jīng)過口腔的物什,只要制作的人心情不對,態(tài)度不好,敬畏沒有,那么這樣東西的味道就一定不對。我們抱怨飯菜不香,魚肉有異味,茶酒失純真,背后搗鬼的都是人。以我們身邊的龍井茶示例,龍井茶因為什么越來越失去真香?這里不說大量的假龍井茶,就是真正的龍井茶,它的每一道生長程序也都在一步一步地減分。首先,從二三十年前開始,大量地砍伐了幾百年的老茶樹,種植了新品種龍井43號,成熟快,產(chǎn)量高,形象好,聞著香,可是品味起來與老茶樹相去甚遠。這是第一步減分,減得有點慘。接下來:大面積種植在黃泥土而不是白砂土壤、施用化肥而不是有機肥、殺蟲劑、霧霾、尾氣、野蠻采摘、機器炒制……每一步都使真味喪失,每一步都是人的誠實和勤勞精神的喪失。難怪龍井茶難覓真龍。其實做任何事不都是如此么。
三
現(xiàn)在不一樣了,廚師地位大有提升,“腦袋大脖子粗了”,與老板的地位相等了。改革開放后,最早聽見廚師贊歌的大概是陸文夫先生,他的《美食家》為“好吃”平了反,等于為廚師抬了轎。后來才知道許多名人原來都是“好吃”的,梁實秋、豐子愷、沈從文、汪曾祺等等都有優(yōu)美的美食文章;后來又知道其實更多古代先賢都是美食的擁躉,原來,像李漁、曹雪芹、袁枚、金圣嘆、紀曉嵐、李時珍、蘇東坡、杜甫、曹操,就連孔夫子也都是吃客,都有廚師這個職業(yè),凡吃客,都是敬畏有加的。
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國》“心傳”一集有這樣一個場景:上海本幫菜泰斗李伯榮和后廚大師傅們合影,陳曉卿導演以隆重的儀式感拍攝這組鏡頭,表達了今天人們對廚師這一職業(yè)的充分敬仰:“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昆曲、京劇,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guān)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這個角度來說,廚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陳導很得意這段文字,因為它抒發(fā)了一個“吃貨”內(nèi)心深處的感激涕零,他說出了一個前人不曾表達過的重大事實。
浙江大學教授陳立,學問艱深,但使他揚名江湖的不是他的專攻,而是他對吃的研究。依靠他的歷史學、心理學、民俗學、營養(yǎng)學等豐富學識,解讀各種食材搭配的其中奧妙,并為杭州多家餐飲制定菜譜。自己在家中也時有創(chuàng)新作品,引得各路食神來到杭州,必以到陳立老師家吃一頓為傲。有一回因為一個心理案例,聊起了孩子的教育問題,陳立老師石破天驚,他說:“孩子最好的家教,是讓他做家務(wù),做飯做菜?!蔽液芎蠡跊]有早一點就這個問題采訪一下陳立老師。
他的觀點是,第一,孩子下廚,無形中養(yǎng)成了自主獨立的處事心理。今天家里吃什么,怎么吃,我做主;第二,安排一天的菜蔬容易,安排一段時間的飲食就是一個大學問了,這大大培育了孩子的全面觀,統(tǒng)籌能力;第三,養(yǎng)成了勞動精神,懂得了任何美味,都是人勤勞的結(jié)果;第四,烹飪藝術(shù)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學會復(fù)雜的烹飪,也就不會有社交恐懼癥,工作生活,樂觀處之。無怪乎古人早有哲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也。
四
雖不在江湖,也走過幾個小碼頭,凡到之處,基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起來不算是范仲淹的教導,而應(yīng)該是我在求學的幾個學校里的廚師教我的。也算家教。
我的大娘舅也是廚師,所不同的他是鄉(xiāng)村大廚,專門為婚嫁、送殯、上梁等請客掌勺,記得有一次一位吃客搖頭晃腦夸獎我大娘舅的廚藝,大娘舅笑笑說:“沒有什么花頭,就是把生的燒燒熟!”吃客雙眼更加露出敬仰的目光:“講這句話的廚師他就是一個不一般的廚師,生的燒燒熟,哪兒那么容易??!生熟之間,奧妙無窮啊?!?/p>
小女進入高中,各種社團招募社員,文學,音樂,舞蹈,動漫……我以為她會選舞蹈,小女選了烘焙社,我初一愣,進而擊掌叫好,哪個社團高大上能如烘焙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