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江+汲安慶
一、導入
師:今天和同學們一起學柳宗元的《黔之驢》,知道柳宗元嗎?哪個朝代的?
生(齊聲):唐代文學家。
師:他最擅長寫什么?
生:雜文。
師:最擅長寫雜文里的什么類型?
生:寓言。
師:真厲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記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寫得好,柳宗元不僅散文寫得好,傳記寫得也不錯,寫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學說說寓言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有什么特點?
生:寓言能以一個小故事表達一個大道理。
師:你概括了寓言的兩大特點: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當然不一定是大道理。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還有什么特點呢?
生:簡短生動。
生:里面人物都是動物。
師:這句話怎么表述?
生: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動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評析】尋常的知人論世與文類特性了解,教者上出了與眾不同的神采。
一是讓學生介紹作者。這是對照本宣科,春風過驢耳般的機械、僵化、低效導入的一種反撥。讓學生介紹,沉睡的積淀才會被激醒,浸潤了情感的體驗和認知才會出場,教師的指點才會更加應時、應需。
二是注意思維的辨正。通過追問、辨析、點染,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和深入。“柳宗元最擅長寫什么?”“最擅長寫雜文里的什么類型?”“傳記寫得也不錯,寫得尤其好的是寓言?!焙苌罨?、個性化的談話風,將生硬、冰冷的作者介紹一下子消解得無影無蹤,而學生的認知卻像吸收了雨露的花草,很勁拔地生長起來。
三是緊扣了文本類性。看似信馬由韁的閑談,其實充滿了理性思考的張力。本環(huán)節(jié)只是初步完成了“知人”的任務,“論世”被教者有意識地放到寓意探究的環(huán)節(jié)了。這種平衡術或留白術也是一種理性的擇定與設計。和學生一起聊作者:唐代文學家,擅長寫傳記、寓言;探討寓言的類性特征:有故事、反映道理、形式短小、主要角色是動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這里更有理性的考量,即用作者擅長的寓言寫作,引出對寓言類性特征的把握,再由此進入體悟寓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雜而不亂。
但是,本環(huán)節(jié)中相關結(jié)論或概念的認知需進一步辨正:
1.寓言中的主要角色是動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這樣的結(jié)論憑何得出?來自西方學者的定義嗎?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當代英語詞典》)這樣界定寓言:A short story that teachs a lesson(a MORAL)or truth, esp. a story in which animals or objects speak。短故事,傳遞一種教訓或真理,動物、物體會說話等內(nèi)涵要素都具備了??墒?,這僅是其中的一個義項,其他義項明確提到里面的形象也可以是人,只不過這種人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罷了——a story about great people who never actually lived。即使拿中國寓言說事,也不多是以動植物作為主要角色,先秦諸子的寓言恰恰多以人為主要角色,如自相矛盾、月攘一雞、齊人乞墦、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五十步笑百步……
2.寓言和寓言故事。在教者那里,寓言和寓言故事是同一個概念。其實不然:寓言是從情節(jié)與思想的關系角度來說的,有情節(jié)貫穿,但主要為表達寓意服務;寓言故事是相對于動物、風物、童話類故事而言的,不僅會關注情節(jié)中的寓意,更關注情節(jié)本身。亦即,“寓言是借故事的形式表達寓意,著眼點在寓意;“寓言故事”借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著眼點不僅在寓意,更關注故事性——這是“寓言”與寓言故事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所在?!雹?/p>
3.寓言與fable對等嗎? 將寓言和fable對等翻譯的是林琴南和嚴遽。“寓言”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論之?!碧迫顺尚ⅰ肚f子注疏》云:“寓,寄也。世人愚迷,妄為猜忌,聞道己說,則起嫌疑,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信矣?!奔丛⒓阂庥谒酥?,以增強說服力?!癴able”則是指《伊索寓言》這一類短小的文學篇制。萊辛認為:“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遍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這個虛構(gòu)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②一個是表達己意,一個是表達眾意,內(nèi)涵指稱是不一樣的??v觀黃老師的整個教學流程,談及寓言的類性特征時,用了fable一詞的部分內(nèi)涵;談及寓意時,更多的是偏于寓言的所指,這樣磨平差異的教學認知,可以嗎?
二、整體感知
師: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誰啊?
生(齊聲):驢!
師:哪里的驢?
生(齊聲):黔,貴州!
師:這個說法基本成立,準確一點則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說?!扒痹趺醋x?
生(齊聲):qián!
師:好的,那大家知道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齊聲):讀!
師:對,首先要讀。課文讀過了嗎?注釋讀過了嗎?
生(小聲齊答):讀了。
師:有點底氣不足,注釋要以默讀為主,課文要以朗讀為主。請同學讀課文,誰主動讀?
生舉手。
師:女生優(yōu)先吧。聽的同學可以想想她讀得怎么樣?應該怎么讀?
一女生朗讀課文。
師:讀得怎么樣???與你們心中的標準一致嗎?有沒有覺得比她讀得好的?
一男生朗讀課文。讀完學生鼓掌。
師:讀得是否更好一些?這也是應該的,因為你比女生后讀。
生笑。
師:女同學咬音很準,男同學把寓言的語氣都讀出來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種勝利者的姿態(tài),你愿意帶大家一起讀嗎?
生齊讀。
師:謝謝這位同學,你的活比老師干得好!
【評析】相較于偏情節(jié)梳理的整體感知,教者似乎放低了要求:僅了解了一下寓言中的主角,故事發(fā)生地點,更多的心力被放到了讀上:讀準字音,讀出語氣。但是,這種感性的低要求,反而更能整體、具象地把握內(nèi)容,因為學生在讀中入情、入境,實現(xiàn)了生命的移形、移情——男生對文本最后一句讀出了一種勝利者的姿態(tài),還有比這更高水平的整體感知嗎?在讀中檢測學生的整體感知力,讓教學變得更為親切、平易,且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教者做到了。
透過實錄文字,我們還不難感受到課堂中充滿張力的思維氣場,還有快樂、活潑的學習氣氛,這得益于教者智慧而幽默的點撥。注釋,默讀;課文,朗讀為主——多么契合學習規(guī)律!理性的,留給思考;感性的,留給朗讀。女生讀準了字音,男生讀出了語氣,后來居上,各有千秋,體貼地牧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自信心,多么好的教學潤滑,多么強的能量補給!
不過,“黔”字的解釋更正應該及時,無需留下懸念。教者說后面再說,可后面根本未說。這是不該產(chǎn)生的遺忘。
三、分析“驢”的形象
師:讀寓言要抓故事,讀故事要抓主要形象。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黔之驢是什么樣的驢?請用自己的習慣標畫出哪些語句主要寫驢,從哪些方面寫驢,寫出了一頭什么樣的驢?
學生標畫。
師:來交流一下。
生:“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一句從虎的角度寫驢外表的強大。
師:外表強大?請推敲怎么表達。
生:光從外表還看不出強大。
師:那就是寫外表之大,剛才他說了“以為神”,這句話怎么譯?
生:把它當作神。
師:很好,以之為神,從老虎的角度寫驢外表之大。
生:“驢一鳴,虎大駭”一句從老虎害怕的角度寫驢鳴叫聲大。
生:這一句告訴我們,因為貴州本來沒有驢子,所以驢一叫,老虎就怕了。
師:請注意圍繞如何寫驢這一核心話題思考!
生:“驢不勝怒,蹄之。”一句中顯示了驢脾氣的暴躁。
師:這能看出驢脾氣暴躁?!安粍倥笔鞘裁匆馑?,能譯一下嗎?
生:禁不住憤怒。
生:這句也可看出驢沒有真才實學卻自以為是。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的?
生:從“蹄之”。
師:蹄不也是一種本領嗎?怎么說它沒有真才實學啊?
生:我來補充,“不勝怒,蹄之”,驢忍不住發(fā)怒了,但它除了蹄,實在沒有其它強大的本領了。
師:很對,文中還有一句與之意思相似的句子,你能找一下嗎?
生:“覺無異能者?!?/p>
師:誰覺?
生(齊聲):老虎!
師:對,你們看鳴、蹄這些本領確非異能,表明驢確實沒什么真本領。
師:還有寫驢的地方嗎?誰注意過第一句話,“黔無驢”不也是在寫驢嗎?
生點頭。
師:這驢是從哪里來的?怎么來的?
生:從外地來的,是船載以入。
師:“船載”是什么意思?
生:用船運過來。
師:譯得好,這不就是寫驢的來歷嗎?
師:讀寓言要特別注意主角的結(jié)局,我們還不得不關注驢的下場,這很重要!文中哪句是寫驢的結(jié)局?
生(齊聲):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師:這句話還是從老虎的角度來寫驢,如果從驢的角度考慮該怎么說呢?
生:驢被咬斷了喉嚨,吃光了肉。
師:好的,那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下場?
生:驢無異能。
師:這個問題一下回答蠻難的,待會再往深處想,我們先從前人說過的成語來看看。
生:黔驢技窮。
生:黔驢之技。
生:外強中干。
師:“外強中干”是否出自本文還需考證,但用在這里很貼切。
生:龐然大物,工于心計。
師:成語積累很豐富,“工于心計”形容老虎也很貼切,但是否語出此處同樣得考證。
師:“龐然大物”在什么情況下用?姚明在籃球場上叱咤風云,簡直是龐然大物。這個例子行嗎?
生:不行,“龐然大物”不能形容人。
師:好,有想法,但想法不一定對。請聯(lián)系驢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嗎?
生:能,“龐然大物”形容表面強大卻沒有真正能力的對象。
【評析】分析驢的形象,緊緊抓住情節(jié)線“來歷——經(jīng)歷——結(jié)局”展開;體會“無異能”的特點,緊扣“鳴——蹄”,整個對話綱舉目張,非常清爽,還能時時暗扣寓言的類性特征——用情節(jié)、細節(jié)來表達寓意,做得妙然無痕,引人入勝。
引人入勝來源于師生隱喻對話的自覺。當學生說“蹄之”不是真才實學時,教者立刻反駁:“蹄不也是一種本領嗎?”當學生總結(jié)出驢“龐然大物,工于心計”的特點時,教者馬上追問“龐然大物”是否可以用在人身上,比如姚明?不斷挑起思維的對峙與沖突,從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刻,也引向了細膩。
也與教者順勢而化的方法點撥相關?!白x寓言要抓故事,讀故事要抓主要形象?!薄白x寓言要特別注意主角的結(jié)局,我們還不得不關注驢的下場?!薄绑H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下場?”瞄準所寓之意,極盡閃轉(zhuǎn)騰挪之勢,而解讀方法如寶物一樣很知心地及時降臨,令人有不斷的閱讀驚奇。
然而,教者的部分引領與評價值得商榷。
1.學生接二連三從老虎的角度認識驢的形象,教者不免有些著急,不斷提醒“圍繞如何寫驢這一核心話題思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板滯。正側(cè)面描寫,在認知驢的形象時完全可以殊途同歸。一味地強調(diào)正面描寫,反而會狹隘學生的認知。
2.學生從“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見出驢外表的強大,教者引導學生是外表“大”而非“強大”。貌似客觀、精準,其實曲解了文本——以為“神”還不能反映強大,什么能反映呢?這是老虎起初對驢的認知,所以才會有“蔽林間”“慭慭然”等一系列表現(xiàn)。倘若當時就覺得驢只是外表大而力量不強時,它早就撲上去,斷其喉,而不必又是窺探,又是試探了。
3.由驢形象引發(fā)的哲理性認識。教者結(jié)合來歷、結(jié)局,正側(cè)面描寫,讓學生認識黔驢技窮、外強中干固然沒錯,但是作者最后的感慨不應被忽略——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也就是說,即使無德無能,如果不貿(mào)然進擊,泄露己短,還是有全身的可能的。對這種膚淺的躁進,作者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這樣一來,教者默認的驢的“工于心計”的特點其實是立不住腳的。與虎的沉穩(wěn)、成熟比,驢簡直就是單純到極致的大傻,與《伊索寓言》中那位借拔刺之機,將狼踢倒再開溜的驢比,更是蠢不可及。對即將到來的危險,它根本沒有任何的預感、防范,還談何工于心計?
四、分析“虎”的形象
師:對,驢的故事就大致讀到這里。剛才有個問題同學們很為難,事實上作者的大量筆墨并沒有用在驢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為什么呢?我們先看看這是一頭怎樣的虎。
生:老虎是勝利者。
生:但老虎一開始怕驢。
師:從文中找依據(jù)說說。
生:“以為神”“大駭”“遠遁”“甚恐”。
師:找得好。
生:老虎工于心計,它慢慢了解,慢慢適應驢。
師:也從文中找依據(jù)說說。
生:“稍出近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老虎一步一步在試探,表明它工于心計。
師:說得真好。古人讀《黔之驢》從驢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語,我們能不能從老虎身上也概括幾個詞,可能以后會成為成語,同學們能試試嗎?
生:黔虎之智。
生:黔虎識驢。
【評析】讓學生從虎的形象、用成語總結(jié)寓意非常巧妙,也極富難度。但這種難度反而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量——黔虎之智、黔虎識驢,沒有一定的體驗力、理解力、概括力,無法做到。可是,這種“高端對話”似乎有為上等人說法的味道,學生中的普羅大眾是否能清晰地認識,恐怕還是未知數(shù)。黔虎之智除了“工于心計”,還有什么?對當下的我們,是否有值得汲取之處?不趁勢追問,學生的精彩回答充其量只是璞玉而已。
分析虎的形象,教者的過渡極其自然:“剛才有個問題同學們很為難,事實上作者的大量筆墨并沒有用在驢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為什么呢?我們先看看這是一頭怎樣的虎。”這是非常智慧的發(fā)問,因為觸及到了文本的形式秘妙——正面寫虎的筆墨比驢多,題目為什么叫“黔之驢”?驢并非產(chǎn)自黔地,是被好事者運來的,為什么題目還是叫“黔之驢”。這便擊中了命題藝術的核心,作者說理的重心。可是,教者僅是將之作為認識虎形象的引子,而虎形象中寄寓的理也未探析透徹——離開對驢形象的立體、深入的認識,虎形象的認知必然受限,令人不免有些遺憾。
五、分別從驢和虎的角度講述故事
師:同學們概括得真好!學了驢、虎的故事,下面就來講故事,小時候我們講故事怎么開頭的?
生(齊聲):很久很久以前……
師:誰來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語言但不能脫離原文。
生講述故事。
師:這位同學注意了故事性,但有個細節(jié),驢到底踢到老虎沒有???
生:沒有踢到,老虎是很機智的。
師:我們再把講故事的要求提高一點,分別用虎和驢的口氣來講,挑戰(zhàn)一下嗎?
一男生以驢的口氣講述故事。
師:講得很生動,故事性強。對方言的感情也挺深,味道不錯!
生笑。
一女生以虎的口氣講述故事。
師:也不錯,把老虎的心理表現(xiàn)得很細膩,層次分明。故事講完了,同學們還有疑問嗎?
生遲疑。
【評析】按正常的邏輯,這一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放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之后。但是,教者的這一陌生化處理,反而產(chǎn)生了“一會兒地動山搖,一會兒柳似花朵”的審美效果——表面上的放松,原來是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寓意探究積蓄思維能量。但是,教者并未讓學生停留在簡單的內(nèi)容復述上,而是變著花樣不斷提升“講”的難度——傳統(tǒng)故事的形式講述→分別以虎、驢的口氣敘述。
學生講述的時候,教師的藝術點染相機進行:細節(jié)、故事性、味道、心理描寫,全部命中形式秘妙。因此。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卻又能做到張弛有致,真正形成了教與學的和弦。沒有淵深的語文學養(yǎng),很難做到。
不過,對文本“講了驢、虎的故事”的定性似乎不妥——文本不是講述了兩個故事,而是一個故事,虎的故事是作為驢的故事的輔線、暗線存在的,是驢故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六、探究故事的深層寓意
師:老虎的故事比驢的故事生動全面,那課題怎么是黔之驢,不是黔之虎呢?
生:是用黔驢反襯黔虎的聰明機智。
生:柳宗元借驢諷刺當時昏庸無能的官員。
師:這位同學講得很深刻,學古文要知人論世,從當時的背景出發(fā),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時代,朝中很多官員地位顯赫卻無多少本領,作者就借驢諷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權(quán)重卻昏庸無能的大臣們。同學們以后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也可以聯(lián)想到這頭黔之驢!
生(齊聲):好!
師:剛才有個同學說大家都不喜歡驢,老師有些疑問,有人喜歡驢嗎?
生:現(xiàn)實生活中驢還是很有用的。
師:老師也喜歡驢,它勤勞踏實可愛,不工于心計,北方人家里的驢都是寶,幫人拉磨拉車。而文中的驢是說“至則無可用”,不是說驢沒有用,這怎么理解?
生:沒有把驢放到該放的地方,這驢就沒有用了。
師:人如果這樣,恐怕結(jié)局也如此??!那到底是誰導致了這個悲劇呢?
生(齊聲):好事者!
師:柳宗元不敢諷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誰?。?/p>
生:是當時的皇帝。
師:那前面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解決了,黔之驢的悲劇是因為好事者的無事生非,能從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個詞語給后世留下些教訓,來嘗試一下。
師生(齊聲):載驢入黔!
師:一起記住這個悲劇故事的教訓吧,同學們長大以后可不能做這樣的事?。?/p>
生點頭。
【評析】提問直逼篇性特征:“老虎的故事比驢的故事生動全面,那課題怎么是黔之驢,不是黔之虎呢?”作者說的是“至則無可用”,不是說驢沒有用,這怎么理解?不過,師生的探討沒有充分利用好這些問題:如深入到文本的復線結(jié)構(gòu),烘云托月的主旨表達,對好事者的暗諷,對人生之用的哲學思考——并非教者所說的“不敢諷刺”,而是旗幟鮮明地諷了,“好事者”這個名稱即可見出,驢的命運也有所暗示了。
注意了多方打通:驢與位高權(quán)重卻昏庸無能的大臣的打通,文本與生活的打通——現(xiàn)實生活中外強中干的人與這頭黔之驢;將驢放到不該放的地方,導致了驢從有用變沒用——將人放到不該放的位置,亦然!但是,這一寓意,教者引申得不是很明朗,僅以載驢入黔作結(jié)。放置的位置不對,會適得其反的教訓,也沒有被舉一反三——如馬謖、關羽沒被用到合適的位置,既丟了命,也大傷了蜀國的元氣。我們現(xiàn)代社會是否也存在這樣的黔之驢、好事者?我們自己是否也有黔之驢、好事者的影子?拷問自我,拷問社會,打通才會走向深入!
七、結(jié)課
師:今天我們讀了一篇寓言,知道了關于驢、虎和好事者的三個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們自己概括的八個成語,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課!
【評析】是三條線經(jīng)緯而成的一個故事,而非三個故事。虎線、好事者之線,都是為了支撐、架構(gòu)驢的故事而存在。
【總評】
說寓言類文本,而不說寓言文本,主要是鑒于寓言與fable,寓言和寓言故事,以及與含寓言色彩的神話故事之間的區(qū)別?!霸⒀灶悺笨梢詫⑸鲜龅奈捏w全部囊括。
寓言類文本的教學內(nèi)容如何擇定?黃厚江老師的《黔之驢》教學實錄為我們做出了示范——圍繞寓言的類性特征進行。
本節(jié)課,他主要是從故事、形象和寓意這三個層面來引導學生感知寓言的類性特征的,并以之為軸心,帶動對作者“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的探究,節(jié)奏張弛有致,內(nèi)容精粹飽滿,整個教學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故事,精賞驢的故事,略賞虎的故事,好事者的故事則輕輕掠過。賞析過程中,黃老師比較注意線索的厘清。驢的故事:來歷→無異能→結(jié)局?;⒌墓适伦チ死匣⒌男睦砭€,行動線,但不是很自覺,因而也不到位。讓學生分別從虎、驢的視角講述故事,明顯有了回歸重視情節(jié)的傾向,因為點評兩名敘述者時,黃老師用到了“故事性強”“表現(xiàn)細膩”“層次分明”等詞語,均涉及了對情節(jié)完整性、曲折性的評價。情節(jié)中的因果聯(lián)系,也涉及了,這是挺難能可貴的。
形象分析,黃老師除了立足情節(jié),還結(jié)合了具體的細節(jié)、文本中的矛盾張力,總體上頗具說服力。因為注意了與現(xiàn)代生活的打通,如問學生龐然大物可否用在人身上,從虎的角度概括幾個詞語,力爭使之成為成語,所以分析顯得既實在,又靈動,可謂上出了個性,上出了新意。
有了對情節(jié)、形象的具象體驗與認知,寓意的提煉便水到渠成。但是,與一般教師不同的是,黃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精準捕捉到了兩個凸顯篇性特征的矛盾,開啟了高質(zhì)量的審美啟悟——老虎的故事比驢的故事生動全面,課題怎么是黔之驢,不是黔之虎?現(xiàn)實生活中的驢是有用的,作者也說“至則無可用”,并未說驢沒有用,這怎么理解?因此寓意的總結(jié)非常獨到、深刻,耐人尋味。
不過,僅是將教學內(nèi)容鎖定在類性特征的開掘與感受上還遠遠不夠。高水平的教學,內(nèi)容必須涉及篇性特征的審美。
對篇性特征的審美開掘,黃老師也注意了,但他只是限于語境中相關要素的關系比照,文本形象對現(xiàn)代生活的啟示,比如在驢、虎、好事者這三個人物形象的相互比照中,認識各自的特點——驢的外強中干,急躁冒進因為有了虎的精明強干、工于心計的參照;好事者的顢頇愚蠢,無事生非,是因為有了驢的悲劇映射;悟出不能成為黔之驢、好事者之流,也是因為有了文本中的黔之驢、好事者與現(xiàn)實中的黔之驢、好事者的隱性比對,從而觸碰了文本的象征屬性、哲理品格。
黃老師忽略的是通過文本間性燭照篇性特征。
任何文本或多或少都回蕩著其他文本的聲音,如《堂吉訶德》之于一大批騎士小說,《包法利夫人》之于一大批浪漫小說,后繼的文學之中永遠包含了已有文學的折射③,這便需要在解讀中不斷關注文本間的相互折射。
落實到《黔之驢》的教學,以下的文本應該引起關注:同單元中的其他文本,柳宗元《三戒》中的另兩篇《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文學史中的其他寓言,等等。
道理很簡單,你不與先秦諸子的寓言比照,你便不會發(fā)現(xiàn)《黔之驢》的含蓄之風,作者對情節(jié)細膩性、曲折性所作出的貢獻;你不聯(lián)系柳宗元的詩文,恐怕也不會想到,他寓言在戒他的同時,也有戒己,甚至自我拷問的色彩——黔之驢、臨江之麋身上真的沒有柳宗元自己的影子嗎?他在詩詞中用踐烏(《踐烏詞》)、木炭(《行路難》其三)自況、自憐、自省——“左右六翮利如刀,踴身失勢不得高。 支離無趾猶自免,努力低飛逃后患。”“盛時一去貴反賤,桃笙葵扇安可當?!睘槭裁丛⒀灾芯蜎]有呢?
當下,很多學者在呼吁“教學上的連續(xù)性”。將文本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觀照,放在當時寫作的語境中觀照,放在語文新課程的視野中,單元教學的目標中觀照,形成一種文本的互聯(lián)網(wǎng),同時注意與現(xiàn)實生活的打通,與自我生命的融合,教學的連續(xù)性才會得以真正的發(fā)生。
不知黃老師以為然否?
參考文獻
①吳秋林:《論寓言的本質(zhì)》,《貴州大學學報》,1985年版第(2)期。
②萊辛:《論寓言的本質(zhì)》,《古典文藝理論譯叢》,1964年版第(7)期。
③[美]喬納森·卡勒著,李平譯:《文學原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6頁。
[作者通聯(lián):大理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