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2017-06-29 14:21:43劉兆良袁忠林羅蘭
山東農業(yè)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防效殺菌劑

劉兆良++袁忠林++羅蘭

摘要:為明確供試的8種殺菌劑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質法、瓊脂擴散法和盆栽法測定了8種殺菌劑對丁香假單胞桿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護和治療效果。結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生菌素WP、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20%乙酸銅WP和46%可殺得叁千WG的MIC分別為20、80、200、400、800 mg/L和2 000 mg/L。當濃度為400 mg/L時,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20%乙酸銅WP和80%乙蒜素EC的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75、1.33、0.93 cm和0.90 cm。盆栽試驗結果表明,保護作用好于治療作用,其中20%噻菌銅SC、46%可殺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銅WP和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在濃度200~400 mg/L時,保護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8.9%~82.2%、78.1%~81.0%、69.7%~78.3%、61.7%~63.1%和57.1%~65.0%。綜合考慮,20%噻菌銅SC、46%可殺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銅WP和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黃瓜細菌性角斑??;殺菌劑;MIC;防效

中圖分類號:S436.421.1+9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6-0107-05

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the commercial bactericid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the MIC, inhibition zone and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8 bactericides were detected by toxic media method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laboratory and pot method in greenho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of 0.3% tetramycin AS, 80% ethylicin EC, 5% zhongshengmycin WP,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46% kocide 3 000 WG was 20, 80, 200, 400, 800 and 2 000 mg/L,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on zone width of 0.3% tetramycin AS,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80% ethylicin EC was 1.75, 1.33, 0.93 and 0.90 c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00 mg/L, respectively. The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reventative efficacy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was 78.9%~82.2%, 78.1%~81.0%, 69.7%~78.3%, 61.7%~63.1% and 57.1%~65.0%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400 mg/L,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had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Keywords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Bactericide; MIC; Control effect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引起的細菌性病害,于20世紀初首次被Carsener等[1]報道。自20世紀50年代該病害在中國就有了發(fā)生記載,但后續(xù)研究報道較少,直到七八十年代在東北三省和北京郊區(qū)的大發(fā)生,才引起人們重視[2]。20世紀80—90年代,美國[3]、日本[4]和埃及[5]等地因為細菌性角斑病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隨著保護地面積的增大,栽培環(huán)境條件有利于細菌性病害的發(fā)生流行,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6]。該病發(fā)病時間短,擴展蔓延速度非???,在適宜發(fā)病條件下,只需7~10天,除頂端嫩葉外,可使黃瓜整株葉片枯死,葉片干枯卷曲脫落,果實腐爛,造成損失達50%以上[7,8],嚴重威脅黃瓜安全生產。如何有效控制該病害的蔓延已成為生產中的突出問題。

在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選種抗病品種[9]、加強栽培管理、化學防治和生態(tài)防治[10]等措施,但化學防治仍是目前最直接、最簡便、最有效的手段。國內防治主要有銅制劑[11-13]、抗生素類及各種復配劑[14,15]的研究報道,另外,還有生物源殺菌劑[16,17]和微生物生防菌[18]的篩選研究。目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用藥較為混亂,且尚缺乏系統研究,為進一步探究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化學防治技術,本文選擇20%噻菌銅SC、46%可殺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等 8種不同類型的殺菌劑,采用瓊脂擴散法和抑菌圈法測定其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MIC和抑菌效果,結合溫室盆栽試驗,篩選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有較好防治效果的殺菌劑,為該病的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供試藥劑:5%中生菌素WP(福建凱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華北制藥有限公司);80%乙蒜素EC(德州祥龍生化有限公司);0.3%四霉素AS(遼寧微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噻菌銅SC(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20%葉唑枯WP(一帆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46%可殺得叁千WG(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20%乙酸銅WP(山東濰坊雙星農藥有限公司)。以上藥劑均為市售產品。

靶標菌種:丁香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青島農業(yè)大學農學與植物保護學院農藥學教研室于4℃冰箱保存,試驗前接種至King B培養(yǎng)基上26℃恒溫培養(yǎng),備用。

供試黃瓜品種:魯黃瓜3號,購于城陽種子市場。采用基質育苗,待幼苗長至2~3葉期,用于試驗。

儀器:GXZ智能光照培養(yǎng)箱,寧波江南儀器廠;LCT-29C-A超凈化工作臺,濟南綠之潔科技有限公司;GI54T立式自動壓力蒸汽滅菌器,致微(廈門)儀器有限公司;DHG-9245A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柏欣儀器設備廠;MGC-250BP-2光照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BCD-649WE冰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最小抑制濃度采用含毒介質法測定8種殺菌劑對靶標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IC)[19]。在預備試驗的基礎上,將各待測藥劑稀釋成4個濃度梯度(表1),分別取1 mL稀釋液加入融化冷卻至40~50℃的49 mL KBM培養(yǎng)基中充分混勻,制成含毒平板,然后將培養(yǎng)24 h的靶標菌劃“Z”形線接入,每濃度重復3次,對照加入1 mL無菌水,培養(yǎng)皿用封口膜封口,置于27℃恒溫箱中培養(yǎng)48 h后檢查菌落生長情況。接菌點沒有生長或看不見菌落,為抑制生長,用“-”表示,該濃度就用“C-”表示;接菌點只要有生長,無論菌落直徑大小都用“+”表示,該濃度用“C+”表示。

1.2.2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瓊脂擴散法[18]測定8種殺菌劑對靶標菌的抑制作用。分別將5%中生菌素WP、0.3%四霉素AS、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80%乙蒜素EC和20%乙酸銅WP設置4個濃度800、400、200、100 mg/L;將46%可殺得叁千WG、20%噻菌銅SC和20%葉唑枯WP設置4個濃度4 000、2 000、1 000、500 mg/L。將靶標菌均勻涂布在直徑為9 cm的KBM平板上,取6 mm滅菌濾紙片分別置于平板中心和距中心2.5 cm的等距離分布的4個點處,用移液槍量取20 μL的藥液加在濾紙片上,使濾紙片潤濕平展在培養(yǎng)基上,中心點以無菌水為對照。放入27℃培養(yǎng)箱中,48 h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抑菌圈直徑。

1.2.3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盆栽試驗方法[17]:黃瓜種催芽24 h后選取發(fā)芽整齊一致的種子單粒種植在苗杯中,共100株,進行正常管理,待幼苗長至2~3片真葉時用于試驗。(1)保護作用試驗:將殺菌劑藥液均勻噴灑黃瓜苗葉片,24 h后接種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原菌菌懸液。(2)治療作用試驗:將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懸液噴霧接種黃瓜葉片,24 h后用上述藥液進行葉面噴霧防治。每藥劑設200 mg/L和400 mg/L兩個濃度,每濃度處理10株黃瓜苗,重復3次,設清水為空白對照,接種后保濕48 h。接種后10天進行防治效果調查。

黃瓜細菌角斑病的分級標準[20]:0級:全葉無病;1級:有很少病斑,占葉面積1/5 以下;2級:少數小斑,占葉面積的1/5~1/3;3級:許多病斑,占葉面積1/3~2/3;4級:許多中等大小病斑,占葉面積2/3以上,細菌溢量中度;5級:全葉發(fā)病,細菌溢量多,部分病斑干枯形成穿孔。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應級數值)/(調查總葉數×5)×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1.3數據分析

用 SPSS 21.0 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各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

2結果與分析

2.1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IC)

不同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異很大。抑菌效果最好的藥劑是0.3%四霉素AS,最小抑制濃度為20 mg/L;80%乙蒜素EC次之,最小抑制濃度為80 mg/L;再次為5%中生菌素WP,最小抑制濃度為200 mg/L;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和20%乙酸銅WP的最小抑制濃度分別為400 mg/L和800 mg/L;46%可殺得叁千WG抑菌效果較差,最小抑菌濃度達到2 000 mg/L;20%葉唑枯WP和20%噻菌銅SC最小抑制濃度大于2 000 mg/L(表1)。

2.2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

由表2可見,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異較大。當濃度為100 mg/L時,0.3%四霉素AS的抑菌圈最大,為1.27 cm;5%中生菌素WP次之,抑菌圈0.93 cm(見圖1);80%乙蒜素EC和20%乙酸銅WP的抑菌圈0.67 cm;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無抑菌圈。隨著濃度增加,抑菌圈增大。當濃度為800 mg/L時,抑菌順序為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80%乙蒜素EC>20%乙酸銅WP>72%農用鏈霉素SP。46%可殺得叁千WG、20%噻菌銅SC和20%葉唑枯WP在供試濃度沒有抑菌圈(未列出)。

2.3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3盆栽試驗結果顯示,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均有一定保護作用,但差異很大。當濃度為200 mg/L時,20%噻菌銅SC和46%可殺得叁千WG的保護作用最好,防效分別為78.9%和78.1%;其次為5%中生菌素WP,防效為69.7%;20%乙酸銅WP和72%農用硫酸鏈霉素SP防效分別為61.7%和57.1%;80%乙蒜素EC和20%葉唑枯WP防效不足50%。當濃度為400 mg/L時,20%噻菌銅SC和46%可殺得叁千WG的防效在80%以上;5%中生菌素WP的防效接近80%,其他藥劑的防效也有所提高。0.3%四霉素AS在噴藥后產生枯斑癥狀的藥害(不列出)。

表4結果表明,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治療作用效果均不好,46%可殺得叁千WG在濃度為400 mg/L時,防效僅為42.1%。

3討論與結論

黃瓜在我國各地普遍種植,是溫室主要蔬菜品種之一。溫室環(huán)境使黃瓜病害發(fā)生較為嚴重,細菌性角斑病是溫室黃瓜主要病害之一,對黃瓜生產構成嚴重威脅。有關中生菌素、乙蒜素、葉枯唑及噻菌酮等不同類型殺菌劑防治黃瓜角斑病雖有報道,但在田間藥效試驗測定藥劑適宜使用劑量或濃度時,由于植株個體間差異及發(fā)病條件等因素常導致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本研究采用室內離體和溫室盆栽測定生產上常用的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結果表明,20%噻菌銅SC、46%可殺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72%農用硫酸鏈霉素和20%乙酸銅WP在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發(fā)病前噴施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部分殺菌劑離體與盆栽試驗結果相差較大。四霉素(tetramycin)是一種新型農用抗生素,具有內吸性,對多種植物病原菌有較高的抑制活性,是一種高效低毒的防治真菌病害的生物農藥,目前主要應用于防治水稻及果樹病害,防治效果較好[21]。本研究在室內測定的最小抑制濃度最小,為20 mg/L,但在盆栽試驗時對黃瓜有藥害,所以不能用于黃瓜,若能進行助劑改善性能,有望在黃瓜上施用。噻菌銅(龍克菌)和可殺得離體效果較差,但盆栽具有較好防治效果,這與徐森富研究結果相同[12,22],噻菌銅對其他作物的細菌性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3]。葉枯唑(bismerthiazol)是我國20世紀70年代自主創(chuàng)制研發(fā)的殺菌劑,主要登記用于水稻白葉枯病、大白菜軟腐病等細菌性病害防治,具有內吸性,易產生抗藥性[24]。但在本實驗中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較差,可能與抗藥性有關。乙蒜素是一種植物仿生農藥,系使用大蒜提取物,對細菌性病害有較好防效[25],但本試驗中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較差,與張惠淳等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不同[16]。中生霉素(zhongshengmycin)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一種新型農用抗生素,具有觸殺、滲透作用,是廣譜保護性殺菌劑。本研究表明其對黃瓜細菌性病害有較好的防效,與田間藥效結果相同[26]。

本試驗結果還顯示,農用抗生素如四霉素、中生菌素和農用鏈霉素的最小抑制濃度均好于銅制劑如噻菌銅和可殺得,但銅制劑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建議抗生素類與銅制劑類交替使用,以防抗藥性的產生。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在生產上應加強農業(yè)防治、生態(tài)防治和栽培管理,根據環(huán)境條件在發(fā)病之前用藥,才能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篩選出的部分藥劑可用于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參考文獻:

[1]Carsner E. Angular-leaf spot of cucumber: dissemination, overwintering, and control[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18,3:201-220.

[2]孫福在, 何禮讓.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與寄主范圍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 1988, 18(1): 23-28.

[3]Kennedy B W, Alcorn S. Estimates of US crop losses to procaryote plant pathogens[J]. Plant Disease, 1980, 64(7): 674-676.

[4]Watanabe Y, Ohuchi A.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 in Japan[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1983, 17(2): 112-119.

[5]Ssam E L, Elmr A, Egti A, et al. Occurrence of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in greenhouse cucumbers in Egypt[J]. Egyp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992.

[6]張振家, 郁繼華, 王喜林.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試驗初報[J].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1989(4): 63-66.

[7]張吉光, 陳璐, 張管曲, 等.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分離與鑒定[J].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0, 19(1): 183-187.

[8]李煥玲, 李寶聚. 李寶聚博士診病手記(五十三)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癥狀多樣性與綜合防治[J]. 中國蔬菜, 2012(21): 23-25.

[9]馬柏壯, 李瑩, 張艷菊, 等. 我國現行推廣黃瓜品種及種質資源對細菌性角斑病的抗性評價[J]. 中國蔬菜, 2013,(18): 72-80.

[10]Elsayed A, Wafaa M, Gado E A M, et al. Utilization of combining biotic and abiotic treatments to control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of cucumber[J]. Arab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14(1): 381-394.

[11]沈迎春, 朱龍粉, 楊小龍. 30%琥珀酸銅(DT)可濕性粉劑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效果[J]. 江蘇農業(yè)科學, 2003 (1): 37-38.

[12]徐森富, 王會福. 噻菌銅防治黃瓜角斑病藥效試驗[J]. 長江蔬菜, 2003 (7): 35.

[13]易金全, 韋紅, 鐘承茂. 5種藥劑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藥效試驗[J]. 植物醫(yī)生, 2015(3): 30-31.

[14]岳瑾, 董杰, 喬巖, 等. 幾種生物藥劑對黃瓜炭疽病、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北京農業(yè), 2015 (31):52-54.

[15]張俊, 劉繼榮. 6種藥劑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田間藥效比較試驗[J]. 安徽農學通報, 2008, 14(15): 205-206.

[16]張惠淳, 楊金琛, 王立石, 等. 乙蒜素乳油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J]. 吉林蔬菜, 2007 (2): 40-41.

[17]崔彥, 王樹桐, 曹露, 等. 幾種中草藥提取物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作用[J]. 中國農學通報, 2008, 24(5): 308-312.

[18]趙先麗, 孫軍德, 程海濤.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拮抗細菌篩選初報[J]. 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5, 36(3): 349-351.

[19]周惠萍, 范靜華, 陳建斌, 等. 13種殺菌劑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J].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9, 24(2): 307-311.

[20]方中達. 植物病理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1998.

[21]王麗萍, 常國彬, 孟雙, 等. 四霉素防治楊樹潰瘍病田間應用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 2014, 34(2): 68-70.

[22]朱繼強, 周曉軒. 可殺得2000 DF對棚室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的初探[J]. 中國農村小康科技, 2005(10): 42.

[23]張蝶, 邱海萍, 柴榮耀, 等. 水稻細菌基腐病防治藥劑篩選和田間防效測定[J].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6, 57(7):993-995.

[24]戴德江, 王華弟, 宗伏霖, 等. 葉枯唑安全風險管理對策措施及建議[J].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15, 36(6): 8-12.

[25]盧昕, 李超萍, 時濤, 等. 木薯細菌性枯萎病菌防控藥劑的篩選[J]. 熱帶農業(yè)科學, 2013, 33(2): 53-56.

[26]張國良, 周青, 薛元. 克菌康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藥效試驗[J]. 上海蔬菜, 2002 (5): 42-43.

猜你喜歡
防效殺菌劑
12種殺菌劑對三線鐮刀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04
新穎殺菌劑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世界農藥(2019年2期)2019-07-13 05:55:10
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間藥效試驗
殺菌劑灌根注意事項
不同殺菌劑防治長白鳶尾葉斑病試驗
鴨腳樹星室木虱的防治藥劑篩選試驗
30%苯甲·丙環(huán)唑不同施藥期對水稻紋枯病防效及產量效應的試驗研究
不同藥劑拌種防治水稻病蟲害藥效試驗初報
除草劑混劑對水稻田雜草防效探究
真菌病害怎樣正確選擇殺菌劑?
營銷界(2015年23期)2015-02-28 22:06:21
营口市| 福贡县| 长子县| 天津市| 手机| 德格县| 吉安市| 开远市| 如东县| 钟祥市| 鲁甸县| 城步| 安丘市| 葵青区| 广饶县| 岐山县| 隆子县| 剑河县| 鹤庆县| 若尔盖县| 湾仔区| 从江县| 建始县| 永丰县| 廊坊市| 南开区| 珠海市| 长治县| 枣庄市| 西乡县| 鞍山市| 临潭县| 双桥区| 海安县| 阳江市| 满城县| 永丰县| 巩义市| 蓬安县| 神木县| 东兰县|